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主流譯文:
子路問孔子:「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哥哥還活著,怎能聽到就做呢?」冉有問:「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父親和哥哥還活著』。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聽到就做』。我很困惑,大膽地問您為何回答不同。」孔子說:「冉求做事萎縮不前,所以這樣說使他勇於進取;仲由一個人頂得上兩個,所以這樣說,以便約束他使他慎重。」
拙的譯文:
略。
拙的體會: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問,孔子往往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之前有四個人問孝,孔子給的答案也是四個不同,問君子,孔子給的答案也是不同。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材施教啊。孔子會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和性格以及情況,給予適當的調整,使得弟子或求問之人能得到更為切合實際的指導。
在本篇中,兩個學生,冉有生性退縮畏懼,子路急躁直率而莽撞。所以對於聽到一件事情,是否應該馬上去做,對於冉有來說應該鼓勵他馬上去做,這是因為他本就退縮;而對於子路來說,你不叫他去做,他都會急不可待毫不謙讓馬上去做。對於這兩種情況,孔子就採取了,退則勸其進,進則勸其退的方式。這其實也是一種中庸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