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主流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愁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拙的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拙的體會:
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孔子十會推崇和提倡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備這三種品格。
知者不惑,指的是一個飽讀讀書之後,特別是《詩經》,就會增長不少知識,對於事物就不會迷惑,內心就能有個明確的判斷,立場就會堅定,不會搖擺不定。你知道這是一匹馬,你能判斷,能確定,你不會疑惑。你如果覺得它好像是一匹馬,好像又是一頭騾子,很迷惑,不確定。或者可能是這樣,或者可能是那樣,下不了定論,內心不確定,那麼這就是不知,這就是惑。君子應該做到知者不惑。感覺要求好像也不低呀,非博學不能做到啊。
仁者不憂。一個有愛心的人,寬容的人,不做虧心事的人,不怕半夜鬼敲門,正所謂仁者不憂。內心經常糾結愛恨情仇,利益瓜葛,權位爭鬥,正是因為心中無愛,內心無仁,不能寬不能恕,故會憂愁。也有點像之前所說的那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勇者不懼。按照禮節來做,不害怕。安於道,無所懼。但是這勇,卻不是匹夫之勇。孔子提倡的還是要依禮而行的勇。「必也遇事而懼,好謀而成者」,那種「暴虎馮河,死無悔者」孔子覺得那是匹夫之勇,不是君子之勇。孔子說的君子之勇,是建立在知和仁的基礎之上,缺少了智和仁,再來談勇,就會亂。不依禮來行勇,孔子說是「見義不為勇也」,「勇而無禮則亂」。像小小偷,恐怖分子,他們不勇敢嗎?不是,他們勇敢,但是他的價值觀扭曲,不合禮節,沒有制約,所以不是孔子提倡的勇。
可見,孔子提倡的知,仁,勇,也是有極大的內涵的,要踐行做到,也是非常認真才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