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七篇: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含義

2020-12-22 拙愉微評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主流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愁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拙的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拙的體會:

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孔子十會推崇和提倡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備這三種品格。

知者不惑,指的是一個飽讀讀書之後,特別是《詩經》,就會增長不少知識,對於事物就不會迷惑,內心就能有個明確的判斷,立場就會堅定,不會搖擺不定。你知道這是一匹馬,你能判斷,能確定,你不會疑惑。你如果覺得它好像是一匹馬,好像又是一頭騾子,很迷惑,不確定。或者可能是這樣,或者可能是那樣,下不了定論,內心不確定,那麼這就是不知,這就是惑。君子應該做到知者不惑。感覺要求好像也不低呀,非博學不能做到啊。

仁者不憂。一個有愛心的人,寬容的人,不做虧心事的人,不怕半夜鬼敲門,正所謂仁者不憂。內心經常糾結愛恨情仇,利益瓜葛,權位爭鬥,正是因為心中無愛,內心無仁,不能寬不能恕,故會憂愁。也有點像之前所說的那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勇者不懼。按照禮節來做,不害怕。安於道,無所懼。但是這勇,卻不是匹夫之勇。孔子提倡的還是要依禮而行的勇。「必也遇事而懼,好謀而成者」,那種「暴虎馮河,死無悔者」孔子覺得那是匹夫之勇,不是君子之勇。孔子說的君子之勇,是建立在知和仁的基礎之上,缺少了智和仁,再來談勇,就會亂。不依禮來行勇,孔子說是「見義不為勇也」,「勇而無禮則亂」。像小小偷,恐怖分子,他們不勇敢嗎?不是,他們勇敢,但是他的價值觀扭曲,不合禮節,沒有制約,所以不是孔子提倡的勇。

可見,孔子提倡的知,仁,勇,也是有極大的內涵的,要踐行做到,也是非常認真才可以啊。

相關焦點

  • 拙讀《論語》第二百二十三篇:孔子為啥對失傳的《樂經》那麼上心
    主流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才把音樂整理訂正,使《雅》和《頌》各自歸於適當的位置。」拙的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把《樂經》整理,《雅》和《頌》各自回歸到相應的位置上。」拙的體會:孔子這裡說的事,是他晚年時的了。應該是他69歲時的事,他於72歲時仙逝,即是他死前三年的事。他周遊列國,一方面是推行他的學說,以求得聖明之君採用任用;一方面也不斷地去收集先古之遺文的方方面面。回到魯國後,便整理了《樂經》。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五篇:孔子評三相
    主流譯文:有人問子產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是寬厚惠愛於人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到管仲,孔子說:「這是個人才,他剝奪伯氏駢邑三百戶的採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糧,伯氏到死也沒有怨恨的話。」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孔子的名號不僅在海內家喻戶曉,而且遠播海外。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
  •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篇:孔子談禾苗開花結果的事
    主流譯文: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吧!吐穗開花了卻不結果實的,有過吧!」拙的譯文:孔子說:「種子長成了秧苗卻不吐穗開花是有的!禾苗吐穗開花了卻不結出結實的穀子也是有的!」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在比喻人的修行修德。修到一定的階段就不努力了,就停止了,也就到不了下一個階段。修行是要一直堅持下去的。終點是什麼呢?死而後已。長成苗,不管多好,停止了,也不會開花,即使開花了,停止了,也不會結果。所以修行,沒有終止,只有死了才能停止。也有理解這是在說顏回。
  • 拙讀《論語》第二百四十二篇:看孔子怎麼接客送客
    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主流譯文:君主召孔子作接待使者的儐相,孔子臉色變得莊重,腳步加快。向一同站著的人作揖時,左邊右邊,衣服前後開合都很整齊。快步走向前時像鳥兒展翅。賓客走了之後,一定向國君匯報說:「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 拙讀《論語》第二百四十一篇:如何面對下屬上級和老闆?
    拙的體會:這篇是讀得最鬱悶最疑惑最不開心的。侃侃如也、誾誾如也、踧踖如也、與與如也等這四個短語或詞語,很是捉摸不了,找不到滿意的解析。先說侃侃如也和誾誾如也。主流的說法是溫和快樂剛正的樣子以及和顏悅色而說話正直公正的樣子。
  • 拙讀《論語》第二百篇:修身比做官更重要
    主流譯文:孔子說:「學了許多年,並不要做官求取俸祿,這很難啊。」拙的譯文:孔子說:學習了多年,卻不想著做官拿俸祿的穀子,這不多見啊。」拙的體會:本篇孔子要說的意思很明顯。絕大多數的人,來求學,就是為了做官。學而優則仕,孔子也贊成的。但是孔子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向學之心,學生的修行,孔子一向反對急功近利的。「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卻說還不夠自信,沒準備好。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或更準確地說,單單使用這種方式來閱讀《論語》,得著不多,除非你僅僅對其中某些論證有興趣,而非志在通讀全書。第二種方式:剖析概念第二種方式是針對《論語》裡面一些值得注意的概念,進行分析和比較。例如孔子評論「韶」樂說:「盡美矣,又盡善也。」談「武」樂則說:「盡美矣,未盡善也。」
  • 拙讀《論語》第二百二十篇:子路要大葬老師可孔子很生氣
    主流譯文:孔子病重,子路讓弟子做家臣,準備料理喪事。孔子病情好些,說:「子路幹這種欺騙行為已經很久了啊!我本來沒有家臣卻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騙上天嗎?而且我與其死在家臣手裡,寧可死在你們學生手裡!況且,縱使我不用大夫之禮來埋葬,難道會死在路邊沒人葬嗎?」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拙讀《論語》之第十篇:孔子為人處世的五種品格
    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到的。老師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同吧!」拙覺得這是《論語》當中表達最為清楚的,譯文也最為統一的一篇,大家都沒有什麼爭議的。這裡的「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諸」理解為「都,全部」,這樣更合適。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楊伯峻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有的人交往多年,竟不知其心,關鍵時刻,為友所賣,致使世人感嘆人心叵測。這類事情孔子自然也遇到過,他想把自己的識人經驗傳遞給學生,因此總結了三條識人要訣:第一,看他的交友,即「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也」,即是此。第二,看他的行為,即「所由」。行為表現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第三,看他的愛好,即「所安」。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三篇:孔子的修身之法
    主流譯文:孔子說:「看見有賢德的人,就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沒有賢德的人,就該反省自己是否有他那樣的錯誤。」拙的譯文:孔子說:「見到別人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向他那方面學習,見到別人沒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不足。」
  • 拙讀《論語》第二百八十八篇:孔子運用中庸之道的典型案例
    主流譯文:子路問孔子:「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哥哥還活著,怎能聽到就做呢?」冉有問:「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父親和哥哥還活著』。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聽到就做』。我很困惑,大膽地問您為何回答不同。」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楊伯峻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荀子說「權不正,則禍託於欲。而人以為福」,當下正是如此。孔子為教育而警示的異端之害,於今日昭然可見。值得反思。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什麼叫「異端」呢?這在文字上解釋非常簡單。「端」就是兩頭,尖端,兩邊的頭,或多邊的頭謂之「端」。「異端」是走極端偏向的路線,不走中道的。
  •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論語·季氏》中也稱:「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等等。其中最受關注的、爭論最大的論斷,就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一段話: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論語書影把它翻譯成白話,大概意思是:孔子說:《詩經》的三百多篇詩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思無邪」。
  • 【論語2·17】子路慘死是因為沒聽孔子的教誨
    《論語》是一本什麼書儒家學問有三個完整的體系,這個答案明確地寫在《論語》中。公冶長篇第十三章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一章告訴我們,孔子的學問有「人道學」「性命學」和「天道學」三大完整的體系。《論語》是講君子之道,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
  • 拙讀《論語》第五十一篇:孔子也有難言之隱
    原文: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主流譯文:有人問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說:「我不知道禘祭的道理。懂得這一道理的人治理天下,會好像把東西放在這兒一樣容易吧!」孔子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拙的譯文:有人問孔子(當時魯國舉行的)禘祭的喜慶歡樂。孔子說:「不知道。知道其歡樂原因的人對於天下的事情來說,就像擺在這裡一樣(清楚明了)。」說著指著自己的手掌。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