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主流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會了解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到的。老師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同吧!」
拙覺得這是《論語》當中表達最為清楚的,譯文也最為統一的一篇,大家都沒有什麼爭議的。這裡的「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諸」理解為「都,全部」,這樣更合適。
拙的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知道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主動得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得到的。老師得到的方法和別人得到的方法都不同吧!」
拙的體會:
本篇通過孔子的兩個學生子禽與子貢關於孔子獲得所到之國政事途徑的對話,描繪了孔子的溫、良、恭、儉、讓等五大品德,也體現了這五種品德在為人處事中的極大作用。同時也證明,當時各國對孔子的學說大多非常認同,孔子的影響力在當時也非常之大。正義中對這五種品德也有很到位的描述。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已謂之讓。這五種品格,在當下特別是物質豐富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對人們為人處事,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