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之第十篇:孔子為人處世的五種品格

2020-12-16 拙愉微評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主流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會了解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到的。老師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同吧!」

拙覺得這是《論語》當中表達最為清楚的,譯文也最為統一的一篇,大家都沒有什麼爭議的。這裡的「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諸」理解為「都,全部」,這樣更合適。

拙的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知道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主動得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得到的。老師得到的方法和別人得到的方法都不同吧!」

拙的體會:

本篇通過孔子的兩個學生子禽與子貢關於孔子獲得所到之國政事途徑的對話,描繪了孔子的溫、良、恭、儉、讓等五大品德,也體現了這五種品德在為人處事中的極大作用。同時也證明,當時各國對孔子的學說大多非常認同,孔子的影響力在當時也非常之大。正義中對這五種品德也有很到位的描述。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已謂之讓。這五種品格,在當下特別是物質豐富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對人們為人處事,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論語》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論語》這部書,給我們指出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和原則。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常,也很樸素,但是這些方法和原則中確蘊藏著大智慧。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應該把握的原則和分寸。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很多東亞強國都留下飽受儒學薰陶的印記。北宋的大學問家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足見儒學思想的寶貴,是現代人了解過去,指導未來的精神財富。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今天就為大家節選出十句與為人處世有關的語錄,學習孔子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1、以德聚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麼樣?」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一、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 論語的10大識人鐵律,十拿九穩,為人處世不可不讀
    孔子的《論語》,對後世治國安邦、經學致用、與人相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生機勃勃,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論語》對於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也影響深刻;它的許多話語,依然閃耀著智慧和人性的光輝。《論語》在我們識人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言論。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11月7日,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王蔚教授應邀走進濱州文化大講堂,在濱州職業學院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讀〈論語〉,學修身》。
  • 《論語》中的這十句話,道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小知,指用小事來考察。大受,擔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來考察他,但可以擔大任、做大事;小人則不然,不能讓他做大事、擔大任,卻可以用小事來考驗他。這是孔子談如何用人的問題。他認為用人要看對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才。這一用人觀,我們今天還在強調,說明是正確的。
  • 拙讀《論語》第一百二十篇:孔子自己點評自己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主流譯文:孔子說:「就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邑裡,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主流譯文:孔子說:「只有十多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有忠信品德的人,但是卻沒有像我這樣好學。」拙的體會:這是孔子自己點評自己。說自己有忠有信品格,同時也好學。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上篇說的孔子的知識理論有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著,這個一貫之道就是仁,那麼整部《論語》具體講了什麼呢?顏淵篇第十二:本篇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子路篇第十三 :本篇講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憲問篇第十四 :本篇講孔子和其弟子論為人之道;衛靈公篇第十五:本篇講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言論;季氏篇第十六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現存《論語》一共有20篇,共492章。每篇都有十幾、二十幾段話。每段話的字數長短不一, 內容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八佾篇(三)裡仁篇 (四)公冶長篇(五)雍也篇(六)述而篇(七)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鄉黨篇(十)先進篇(十一 )顏淵篇(十二)子路篇(十三)
  • 《論語》中的慎思篤行強化,與「時代新人」品格內涵,值得一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孔子認為,《論語》提到的多種人格中,「君子」是一種最接近現實的人格,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去實現。崇德向善、志存高遠、慎思篤行、高雅志趣等四特質是孔子在《論語》中構建的君子必需品格形象。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論語大義(崔栢滔)鄉黨篇 第一章
    在本篇中,孔子和顏淵等孔門弟子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了,習禮是孔門教學的重要內容,習禮的內容,在本篇之中也可以窺見其端倪。《論語》一共二十篇,前十篇與後十篇重點不同,以至於有人認為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更有人認為後十篇並非原作。
  • 郭齊勇: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
    《論語》季康子問孔子凡六章,除第六篇《雍也》第8章季康子問仲由、子貢、冉求可使從政,第十一篇《先進》第7章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之外,其餘四章都與《季康子問於孔子》相應。如:「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解讀:這裡孔子在論孝道 。這一部分在學而篇已出現過,是第二次了,當是重出。
  • 《論語》中的這六句名言,教你孔子的處世之道,學會了終身受用
    提起孔子便逃不開「聖人」一詞,朱熹更用「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來評價他。但孔子也是一個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信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本文便從此探尋他的處世之道。一、孔子生平概要孔子,名丘,字仲尼。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三篇:孔子的修身之法
    主流譯文:孔子說:「看見有賢德的人,就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沒有賢德的人,就該反省自己是否有他那樣的錯誤。」拙的譯文:孔子說:「見到別人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向他那方面學習,見到別人沒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不足。」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張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相當於孔門弟子的畢業論壇,畢業論文展,也相當於學術報告會,集中展示孔門弟子的成就,表現了孔子對後代的教化之功,而孔門學問承襲脈絡,在此也能略現端倪。致命即孔子所說的授命,就是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意思。在《論語·憲問篇》,子路問成人,孔子回答時就提到「見危授命」這樣的說法。「見得思義」。取得了事功,利益名譽、鮮花美酒當前,就要考慮是不是符合義的要求,是不是當得之利。不符合於道義的,如果不是出於自己的努力,意外、沒有來由、無故得來的利益,則有所不取,是不要的。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可以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