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部包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每次讀《論語》,都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發展的東西。
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小知,指用小事來考察。大受,擔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來考察他,但可以擔大任、做大事;小人則不然,不能讓他做大事、擔大任,卻可以用小事來考驗他。這是孔子談如何用人的問題。他認為用人要看對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才。
這一用人觀,我們今天還在強調,說明是正確的。
2、三思而後行。
出自先秦《論語·公冶長》。三思:指經過多次考慮。做事情一定要經過反覆思考才能去行動。
3、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急於求成,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看到微笑的利益,就不能做成大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作為管理者,他的身心端正,並為大家做出表率,即使不用下命令,大家也會跟著執行。反之如果他的身心不夠端正,那麼即使下達指令,大家也不會跟隨。
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君子,此指地位高的人,即當政者。以,因為。舉,舉薦、提拔。廢,黜棄。君子不因為一句話去提拔一個人,也不因為這個人是誰,而去放棄他的正確見解。這句話是孔子對選拔人才的確的用人觀。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出自先秦《論語·為政篇第二》。孔子說:「《詩經》可以用一句話就能概括,那便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
7、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有司,指所屬各相關部門主管官員。赦,赦免、原諒。過,過錯。舉,推舉、推薦。先選定所屬部門的主要官員,對他們工作中的小過錯予以原諒,舉拔賢能之才。這是孔子回答學生仲弓有關從政問題時發表的見解。
8、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惡,討厭。之,他。必,一定。察,考察、探究。焉,代詞,相當於「之」。好,喜歡。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深究其中的原因;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考察其中的緣故。這是孔子所提出的用人標準。即認為考察一個人不能以眾人的是非標準為標準,該自己認真考察,做出自己的判斷。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自先秦《論語·為政篇第二》。用道德來治理政事,就會好比那北極星一夜,居於一定的位置,群星都環繞在他周圍。
1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自先秦《論語·顏淵》。孔子所講的這個「政」,其含義為正直、正派。進一步說,如果為官者能夠自正其身,下屬們自然都會效仿,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對「民」所起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上行下效,為官者走的正和行的正,群眾就會跟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