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這十句話,道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2020-12-12 小毛豆品詩賞詞

《論語》是一部包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每次讀《論語》,都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發展的東西。

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小知,指用小事來考察。大受,擔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來考察他,但可以擔大任、做大事;小人則不然,不能讓他做大事、擔大任,卻可以用小事來考驗他。這是孔子談如何用人的問題。他認為用人要看對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才。

這一用人觀,我們今天還在強調,說明是正確的。

2、三思而後行。

出自先秦《論語·公冶長》。三思:指經過多次考慮。做事情一定要經過反覆思考才能去行動。

3、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急於求成,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看到微笑的利益,就不能做成大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作為管理者,他的身心端正,並為大家做出表率,即使不用下命令,大家也會跟著執行。反之如果他的身心不夠端正,那麼即使下達指令,大家也不會跟隨。

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君子,此指地位高的人,即當政者。以,因為。舉,舉薦、提拔。廢,黜棄。君子不因為一句話去提拔一個人,也不因為這個人是誰,而去放棄他的正確見解。這句話是孔子對選拔人才的確的用人觀。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出自先秦《論語·為政篇第二》。孔子說:「《詩經》可以用一句話就能概括,那便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

7、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出自先秦《論語·子路》。有司,指所屬各相關部門主管官員。赦,赦免、原諒。過,過錯。舉,推舉、推薦。先選定所屬部門的主要官員,對他們工作中的小過錯予以原諒,舉拔賢能之才。這是孔子回答學生仲弓有關從政問題時發表的見解。

8、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惡,討厭。之,他。必,一定。察,考察、探究。焉,代詞,相當於「之」。好,喜歡。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深究其中的原因;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考察其中的緣故。這是孔子所提出的用人標準。即認為考察一個人不能以眾人的是非標準為標準,該自己認真考察,做出自己的判斷。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自先秦《論語·為政篇第二》。用道德來治理政事,就會好比那北極星一夜,居於一定的位置,群星都環繞在他周圍。

1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自先秦《論語·顏淵》。孔子所講的這個「政」,其含義為正直、正派。進一步說,如果為官者能夠自正其身,下屬們自然都會效仿,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對「民」所起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上行下效,為官者走的正和行的正,群眾就會跟著學習。

相關焦點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呢?《論語》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論語》這部書,給我們指出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和原則。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常,也很樸素,但是這些方法和原則中確蘊藏著大智慧。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
  • 論語的10大識人鐵律,十拿九穩,為人處世不可不讀
    孔子的《論語》,對後世治國安邦、經學致用、與人相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生機勃勃,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論語》對於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也影響深刻;它的許多話語,依然閃耀著智慧和人性的光輝。《論語》在我們識人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言論。
  • 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讚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
  • 《論語》中的三句話,受益終身!
    《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如果你善於從中吸取智慧,就可以讓貧者立志、達者懷仁,疾者不屈、健者英勇,少者好學、老者豁達、敗者堅強、能者寬厚。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今天就為大家節選出十句與為人處世有關的語錄,學習孔子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1、以德聚人。
  • 心理學:一個人格局越大,在為人處世中,就越懂得說這三句話
    在日常生活中,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格局,就看他有沒有責任感,上進心。一個有格局的人,他的心胸通常都很寬廣,也能夠承受來自生活中的各種委屈與打壓。如果不能承受,那麼與格局大自然就沾不上邊。並且,格局大的人都是能夠扛起責任的人,也有對事物的一種使命感。看一個人格局大不大,就看他能不能為生活為家庭負責。
  • 一個人越有出息,在為人處世中,都懂得說這三句話
    我們人人都嚮往成功的人生,現實生活中,那些有所成就的成功者也常常在其他領域也是「集大成者」,一個人要想成功,單單靠著出色的能力是絕對不夠的,它需要的是你擁有在為人處世中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觀點。有的時候,這些的重要性甚至高於自身能力,為人處世處處顯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和場景裡,一個人越有出息,在為人處世中,就懂得說一下這三句話。一.
  • 《論語》中的十句智慧名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出自《論語·雍也》。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這句話表明了興趣對於求知和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習和工作最好的老師。出自《論語·子張》。篤:忠實,一心一意。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去思考,做到這兩點,仁就在其中了。這句話說明了求知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
  • 農村俗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道出為人處世的真諦
    我國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道德的傳統國家,因此,從古到今人們都很重視自身的為人處世之道。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也為了人生過得有意義和價值,大家都特別注重個人的形象。所以,也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道德品質,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會嚴格要求自己。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嶽飛之所以蒙冤而死,就是因為沒有做到《論語》中的這句話!
    但《論語》可能沒有仔細研究過,或者讀了卻做不到。如果能按照孔子說的這一句話去做人做事的話,或許就不會被秦檜害死了。這句話是什麼呢?那就是《論語.憲問第十四》中的: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個「孫」字在古代與「遜」通用,謙退的意思。
  • 《論語》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
    》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1、《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它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2、《論語》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看出來的,那些花言巧語之輩中,很少有誠信正直的人!
  • 十句經典古語,道出古人的處世智慧!
    ——《菜根譚》【譯文】 只有真正的大英雄在做事的時候流露出本色,只有真正的名士為人處事的時候流露出那種不常見的瀟灑,那種不做作。簡而言之就是真正的英雄名士不會拘泥常態,不會做作。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針對現場聽眾人員組成情況,王教授與大家重點分享了他在《論語》中讀到的修身和處事的感悟。「學思省改約」即通過學習、思考、反省、改過、約束的不斷反覆,修好身。
  • 為人處世不能太老實,謹記這三句話,讓你整個人「精明」起來
    為人處世不能太老實,謹記這三句話,讓你整個人「精明」起來在當今的這個社會,不會說話那是不行的,在古代的時候說錯了一句話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一不小心就會沒命,而在現在,若是你很會說話,有可能就會得到上級的賞識,可能因為你的一句話你就可能提升檔次,
  • 鬼谷子:為人處世不能太老實,送你3句話,讓你越走越順
    鬼谷子:為人處世不能太老實,送你3句話,讓你越走越順文/小陸看歷史如今的中國早已經跟國際接軌,走上了經濟全球化的道路。隨之而來的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之前的交融與碰撞。因此我們就要儘可能的學會展現自己,能夠學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人處世就不能太老實,因此記住鬼谷子的三句話,送給你,讓你越走越順。大家對於鬼谷子不知道有多少了解,他是一個神秘的人,但是卻有著大智慧,是著名的謀略家,兵法家,還精通推理佔卜之術。就連他的弟子都大名鼎鼎,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孫臏、蘇秦、張儀、商鞅等人。
  • 古人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蘊含為人處世之道
    同樣有一句話,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那就是「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這句話記載於《曾廣賢文》中。原意應該是:一條龍到了淺水潭中,被小蝦米戲謔;老虎離開深山,落到平地裡受困。最後兩句,道出了他內心的憤恨與不平。不僅語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從此,便成為諺語中的名句,流傳至今。
  • 《增廣賢文》這10句話,把為人處世剖析得淋漓盡致,熟讀大有益處
    這本書中的文字淺顯易懂但內容十分深刻,「集韻增廣,多見多聞」,細細品味之下對於為人處世大有裨益。今天要介紹其中的十句,對於當下社會的為人處世方面,都有著很深的啟發01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只要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享受鬧市中的清淨和深山中的繁華,順其自然就好。05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 《鬼谷子》10句話,為人處世的法寶!
    道家 為人處世的法寶... 《鬼谷子》一書,被譽為「曠世絕學,智慧禁果」,無論是從政、外交、經商、管理還是公關等等,都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謀略。《鬼谷子》書中有這樣10句話,更是為人處世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