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2020-12-23 騰訊網

11月7日,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王蔚教授應邀走進濱州文化大講堂,在濱州職業學院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讀〈論語〉,學修身》。

王蔚教授酷愛《論語》,自2010年起,應邀在全國各地做論語演講逾500場,聽眾達5萬餘人。他的未來願景是在2020年底前把《論語》講遍山東所有137個縣區。

錢穆先生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二是勸人讀《論語》。」

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夜。」

王蔚教授說,不少名人都非常喜歡讀《論語》。讀好《論語》這部經典,可以助你修好身、處好世、為好政,根據自身的理解,他創作了「論語四十字訣」:

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

孝悌忠信義,仁恕禮惠樂。

德正智勇立,寬莊敏慎訥。

見聞明達遠,虐暴賊吝絕。

第一句和第二句為修身十字訣。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講了修身的步驟與修身的目標。修身的步驟是學思省改約,修身的目標是恭敬謙和。第三句與第四句講處世十字訣。孝悌忠信義是處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和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具體原則,而仁恕禮惠樂則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般原則,也可以稱之為最高原則。

第五句至第八句講的是為政二十字訣。為政有為政之道、為政之術、為政修養、為政忌諱四個部分組成。第五句講為政之道「德正博施立」,第六句講為政之術「寬莊敏慎訥」,第七句講為政修養「見聞明達遠」,第八句講為政之忌「虐暴賊吝絕」。

針對現場聽眾人員組成情況,王教授與大家重點分享了他在《論語》中讀到的修身和處事的感悟。「學思省改約」即通過學習、思考、反省、改過、約束的不斷反覆,修好身。修身的最終目的是親君子、遠小人。接著,王教授為大家詳細解讀了「學」「思」「省」「改」「約」每個字的涵義。

孔子的修身、處世和為政思想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的。可用「十難十易」來概括。孔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是認識人性的基礎。學《論語》,必須對這句話的含義認真對待。孔子說,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由於環境的不同,習性相差很大。

孔子對任性的把握「十難十易」

1 他難己易 2 德難色易

3 庸難偏易 4 直難枉易

5 義難利易 6 學難耍易

7 行難言易 8 訟難伐易

9 改難故易 10 貧難富易

王教授認為,孔子不講性本善,也不講性本惡。孔子認為,人性中既有善的成份,也有惡的基因。人應當通過修身把身上善的成份放大,惡的成份壓縮。人人可以為君子,人人可以為小人。是做君子還是做小人,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論語》提出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和具體原則。最高準則是:仁恕禮惠樂。即仁愛,理解,尊重、施惠和使人快樂。具體原則是孝悌忠信義,夫妻琴瑟和

《論語》是一部洞察人性與充滿智慧的關係學巨著。它提出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原則與具體準則。學好《論語》可以使我們找到處理人際關係的鑰匙。講座過程中,王蔚教授反覆強調的這一觀點,深深紮根在了聽眾的心中。講座結束後,不少聽眾要拷貝教授的課件,並表示回去繼續讀《論語》,慢慢品今天學到的修身處世的學問。

濱州文化大講堂由濱州職業學院、濱州市文化館主辦,濱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承辦;山東崇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該活動得到了大眾網濱州頻道、齊魯網濱州頻道、FM104.2電臺等媒體的大力支持。

匯聚八方智慧,服務濱州發展。談笑有鴻儒,學而時習之。濱州文化大講堂將定期敞開大門,以文化之東風細雨,靜待君來!我們將不定期組織傳統文化公益活動,感興趣的市民可隨時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修身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4【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譯文】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解讀】首先在這裡給大家講解一下這裡的名詞。
  •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完《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裡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於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 讀《論語》,悟友道(原創)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被統治者拿來作為治國治民的教材,確實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但是《論語》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它還涉及哲學、教育、修身、交友等等方面,更有生活之常理的展現,為人處世的教導。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闢,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處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論語的思想和作用
    學習《論語》有什麼用?《論語》的作用可大了。舉個例子,當年趙匡胤能建立宋政權,就是因為他的軍師趙普心中的半部論語,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喚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簡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一起學《論語》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九九修身·東山之聲】薛仁明——士志於道
    【把「子曰」過成「日子」】東山書院公益讀經班《論語一百》第一期招生公告士志於道——選自薛仁明《孔子隨喜》中國文明,由「道」總綰,向來文、史、哲、藝、道一體。士為文明之載體,故必志於道。但知識分子不然,他們可以是專家學者,可以是博雅多聞,然而,他們沒有「道」的自覺。因為,在西方神聖與世俗二元論的傳統裡,「道」屬於宗教,是神職教士之事,那無關乎知識分子。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論語 · 學而篇(一)
    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做學生就夠了。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
  • 少兒學國學,該讀哪些經典書籍,怎麼學最有效?
    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5、《論語》《論語》乃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全文採用語錄體,章節簡短,每事一段,語句多警句形式,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論語》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
  • 2018年共讀《學庸論語》1000遍邀請函
    只有讀到一千遍你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只有讀到一千遍你才能爛熟於心;只有讀到一千遍你才能永生不忘;只有讀到一千遍你才能與經典合二為一。給自己樹立一個全新的目標,用一年時間將《學庸論語》這本中國最重要的經典讀到1000遍,成為你永遠的財富,這本經典將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心性、智慧、學問、毅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中蘊藏的為人處世之道,細細品味,獲益終生!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實則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分寸。一、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
  • 《論語》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
    》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1、《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它可以讓我們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2、《論語》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看出來的,那些花言巧語之輩中,很少有誠信正直的人!
  • 《論語》告訴你為人處世的智慧
    《論語》為我們找到了答案。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論語》這部書,給我們指出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規矩和原則。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常,也很樸素,但是這些方法和原則中確蘊藏著大智慧。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應該把握的原則和分寸。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美學家朱光潛:「無論從思想或是從藝術的觀點看,《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 思想家章太炎:「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三智道商國學院特聘教授 錢遜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錢遜教授認為,儒學的精華在於做人之道。向來關注年輕人道德修養的錢遜教授,推薦《論語》為國學入門的經典。這是因為,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而儒學的基本精神涵蓋在《論語》之中。通過學習國學,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是大於物質生命、個人與群體價值統一」的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禮,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論語註疏》曰: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也。張栻曰:此篇列於魯論之首,所記大抵皆欲學者略文華、趨本實,敦篤躬行,循序而進,乃聖人教人之大方。
  • 《論語》中的這六句名言,教你孔子的處世之道,學會了終身受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本文便從此探尋他的處世之道。一、孔子生平概要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逝於魯哀公十六年。其家世呈日漸衰落之勢(王室——諸侯——公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