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2020-12-19 國學雜說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就是印度佛學傳到中國,也是給同化了,變成中國的佛學了,在中國發揚光大了,我們以前看到的大多是佛學,佛的理論,今天就來說說佛法的自身修行方法——靜坐,

說到靜坐,估計好多人想到佛家,道家的打坐,對的,確實是打坐,為了不被打坐的相迷惑,我們姑且說為靜坐,靜坐只是休息的一種形式,我們大可不必想的太高深,就是平時工作累了,端正坐在椅子上休息也算是靜坐,蔣介石先生每天就會抽出一刻鐘的靜坐,來修身養性!

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教我們,先學止靜的功夫,「知、止、定、靜、安、慮、得,最後到得,得個什麼,就是得道,明德」。要明德也是從止靜開始的,而止靜得有效方法就是靜坐!

再如三國時期諸葛亮 ,完全是儒家得精神。他的學問修行的精神,就在一封《誡子書》中,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求靜是修身,現在打坐就是練習學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最初學問。「夫學須靜也」求學問必須要練習靜定,學靜的功夫。諸葛亮教誡兒子,「才須學也」,做生意也好,幹工作也好,必須要去求學問才有才能。

諸葛亮一生事功顯赫,學問非常好,,流傳千古的只有兩篇前後《出師表》,上學期間,我們也學過,但是他的這篇信最重要,我們卻沒過多的去學習,接著「非學無以廣才」,各種知識,各種學問,不管是軍事的,商業的,科技的都要懂點,否則你的才能廣大不了。「非志無以成學」,求學問先要學靜定,心境不靜,是學不進去的,「慆慢則不能研精」,不去精進研究,傲慢,得少為足,則不能得到學問知識的奧妙!

「險躁則不能理性」,怎麼叫險呢?聽一點認為都懂了,都是冒險、偷巧來的,心浮氣躁,不寧靜,修養不夠。諸葛亮教兒子,不可犯這個「險」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見性的學問你做不到,心性修養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險偷巧,做事必須照規矩來,規規矩矩去做,以為學問多了,夠了,可這年頭,一險躁,智商完全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太快了。這個「躁」是足字旁,跳起來、虛浮。他對兒子說的都是教育得問題、靜修學養問題。「年與時馳,」他說年齡跟著時間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了;時間像馬一樣跑過去,光陰把握 不住的,意與日去」,我們人生的意氣、志氣,跟著年齡而老化,年紀大了,勇氣沒有了。「遂成枯落」,吩咐兒子好好讀書,,你馬上就要老了,像枯葉一樣落下去了。「悲嘆窮廬」,老了自己再後悔,「將復何及也」,到那個時候,走投無路。一首詩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估計是從這來的。

這個靜坐是幹什麼?是學佛做工夫,也是做人處世的根本,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能看出靜坐的重要性。

靜坐得姿勢有好多,最初我們先單盤,熟練了慢慢雙盤,姿勢,注意的細節這些都容易學,最難的是堅持每天去靜坐,靜坐的時間在晚上10點半坐到11點,然後11點開始睡覺,也就把握了11點到1點的這段時間睡眠,因為這段時間休息睡覺效果最好,中午可在11點到1點之間靜坐休息,之所以選這兩個時間,是因為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陽氣很重要,陰氣也是不可忽視,把握住了,一天精神狀態非常好!

參考資料:《大學》《誡子書》《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要深入研究靜坐,還得看其他關於靜坐的書籍!

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國學智慧,如有喜歡,點個關注,每日一更,每日一閱,歡迎評論點讚,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第一句和第二句為修身十字訣。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講了修身的步驟與修身的目標。修身的步驟是學思省改約,修身的目標是恭敬謙和。第三句與第四句講處世十字訣。孝悌忠信義是處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和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具體原則,而仁恕禮惠樂則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般原則,也可以稱之為最高原則。
  • 用一個字來概括儒釋道三家修身之道,最精微奧妙的底蘊全在這裡了
    明——陳獻章(《陳白沙集》巻二)修身之道,千蹊萬徑,當從何處入手呢?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寫道:他的老師唐鑑告訴他:「最是『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唐鑑的話指點了他。
  • 《成佛之道》第三章: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二)
    云何修身?種種觀無常等。云何修戒?持戒不犯常守護。云何修心?除惡覺觀,行善覺觀。云何修慧?種種分別善法,增益智慧。(大正28,978c28-979a7)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3:云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欲、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 【不二法門】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不二法門?
    「不二」指一實之理,如如平等,沒有彼此之別;「法門」指修行入道的門徑。
  • 農村俗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道出為人處世的真諦
    我國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道德的傳統國家,因此,從古到今人們都很重視自身的為人處世之道。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也為了人生過得有意義和價值,大家都特別注重個人的形象。所以,也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道德品質,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會嚴格要求自己。
  • 謹言慎行,職場的處世之道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 在職場中,經常有一些人表面一套,背地裡又一套,在你面前可能花言巧語,背後就可能說你的壞話了。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管不了,無論你怎麼做,總會有人說三道四。有些事可以公開談論,有些卻是不能。
  • 修身要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動念
    錯誤的習慣、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一定要放下。沒放下,很難提升,很難受益。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我們已經偏離了本來的性德、明德,再把它調回來,這個叫做修身,叫學問。那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生,小的時候是赤子之心,我們現在的心靈比起我們小的時候進步還是退步了?
  • 30歲的時候,曾國藩學到了一個強大內心的方法——靜坐
    竹如告訴曾國藩說:「你可以嘗試用『靜坐』來養生,這種效果或許比吃藥更好。」曾國藩從諫如流,當天下午就嘗試第一次「靜坐」。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抱著養生目的地靜坐,後面成為了曾國藩修身,乃至是強大內心的秘訣。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淡中交耐久,靜裡壽延長」,而且靜能生慧,靜能悟道。
  • 人情社會,有哪些處世規則你一定要知道?
    而「為人處世」的學問,我們老祖宗也留下諸多處世寶典,其中透徹、實用的,當屬這本被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的《菜根譚》了。明代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深得儒釋道三家精髓,不教你做窮兇極惡的「狼」,也不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做一個率真自在的「人」。
  • 靜坐之道|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靜坐,唯一之道(七))靜坐,唯一之道(八)所以心念一定要遵循戒律及理性的領導以防受到心靈的汙染。佛說:「沒有一個敵人的殺傷力比得上我們的貪念、嗔恚以及痴念」。一旦我們成為內心的主人,我們便能擺脫如上的負面念頭,也就是種種讓你我不滿人生的想法。內在的敵人比外在的敵人傷我們傷得更深。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  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  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 王陽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靜坐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修心方法
    文 / 飛仙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了達到「靜」,不知道從何時起,儒家就有了靜坐這種方式,大概是從佛家的禪坐和道家的打坐借鑑過來的。
  • 成佛不二法門: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印度Shabd瑜伽)實修實證
    象馬車牛聲、 鍾鈴,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南懷瑾老師:依此修觀世音法門,一定有所成就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報告自己修持的心得,觀音菩薩作總結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認為娑婆世界眾生修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最好。所謂「圓通」,就是利用耳根聽聲音來修證。因聲音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十方無障礙,能夠清淨圓滿通達進入道的境界。
  • 《成佛之道》講義:第一章,歸敬三寶(六)
    即安樂而平穩無事之意。若達到不為任何煩惱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穩,猶如涅槃般之寂靜無為,五濁不障者,亦稱為安穩。此外,善業又稱安穩業,自利利他之道又稱安穩道。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六(大二四·三八七上):『作是念已,即入勝定;所受諸苦如念皆除,安隱而住。』法華經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穩。」文句十四曰:「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故名穩。」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處世修身之道】從「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中感悟孩子教育
    父母要想把子女教育好,不正應該像大道教誨人類那樣「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嗎?要循循善誘,潤物無聲。世上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大道的作用之中,雖然我們從來都看不到摸不著大道的身影,卻時刻都能感受到大道的存在,體驗到大道的神奇力量,並潛移默化、不由自主地按照大道的要求去行事。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真誠和善良,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處世之道
    商品經常社會,人們都很注重為人處世之道,只是人們的處世方式不同而已。在不少眼中,認為做人的處世之道就是做人要圓滑,能夠會拉關係、會說又善拍。於是,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處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還學會了察言觀色,有的人則偽裝自己,以達到別人的好感,以為如此就是會處事的人。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只要你學會水的處世之道,順應社會發展,自然可以得到達到,實現人生順風順水。
  • 佛法的不二法門:什麼是真正的不二法門,什麼是錯誤的不二法門
    請不要教條的用經書上的文字去錯誤理解,佛說了一些不同的法,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根器讓他入道,而這些人的智慧並沒有達到能直接理解佛法的程度,所以會通過比喻說教等等方法讓你循序漸進的理解佛法的真意。一句話沒說的迦葉只微笑了一下,佛就把正眼法藏賦予迦葉。佛法不是文字,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記住它不是月亮。背得再漂亮,也只是手指不是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