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就是印度佛學傳到中國,也是給同化了,變成中國的佛學了,在中國發揚光大了,我們以前看到的大多是佛學,佛的理論,今天就來說說佛法的自身修行方法——靜坐,
說到靜坐,估計好多人想到佛家,道家的打坐,對的,確實是打坐,為了不被打坐的相迷惑,我們姑且說為靜坐,靜坐只是休息的一種形式,我們大可不必想的太高深,就是平時工作累了,端正坐在椅子上休息也算是靜坐,蔣介石先生每天就會抽出一刻鐘的靜坐,來修身養性!
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教我們,先學止靜的功夫,「知、止、定、靜、安、慮、得,最後到得,得個什麼,就是得道,明德」。要明德也是從止靜開始的,而止靜得有效方法就是靜坐!
再如三國時期諸葛亮 ,完全是儒家得精神。他的學問修行的精神,就在一封《誡子書》中,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求靜是修身,現在打坐就是練習學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最初學問。「夫學須靜也」求學問必須要練習靜定,學靜的功夫。諸葛亮教誡兒子,「才須學也」,做生意也好,幹工作也好,必須要去求學問才有才能。
諸葛亮一生事功顯赫,學問非常好,,流傳千古的只有兩篇前後《出師表》,上學期間,我們也學過,但是他的這篇信最重要,我們卻沒過多的去學習,接著「非學無以廣才」,各種知識,各種學問,不管是軍事的,商業的,科技的都要懂點,否則你的才能廣大不了。「非志無以成學」,求學問先要學靜定,心境不靜,是學不進去的,「慆慢則不能研精」,不去精進研究,傲慢,得少為足,則不能得到學問知識的奧妙!
「險躁則不能理性」,怎麼叫險呢?聽一點認為都懂了,都是冒險、偷巧來的,心浮氣躁,不寧靜,修養不夠。諸葛亮教兒子,不可犯這個「險」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見性的學問你做不到,心性修養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險偷巧,做事必須照規矩來,規規矩矩去做,以為學問多了,夠了,可這年頭,一險躁,智商完全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太快了。這個「躁」是足字旁,跳起來、虛浮。他對兒子說的都是教育得問題、靜修學養問題。「年與時馳,」他說年齡跟著時間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了;時間像馬一樣跑過去,光陰把握 不住的,意與日去」,我們人生的意氣、志氣,跟著年齡而老化,年紀大了,勇氣沒有了。「遂成枯落」,吩咐兒子好好讀書,,你馬上就要老了,像枯葉一樣落下去了。「悲嘆窮廬」,老了自己再後悔,「將復何及也」,到那個時候,走投無路。一首詩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估計是從這來的。
這個靜坐是幹什麼?是學佛做工夫,也是做人處世的根本,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能看出靜坐的重要性。
靜坐得姿勢有好多,最初我們先單盤,熟練了慢慢雙盤,姿勢,注意的細節這些都容易學,最難的是堅持每天去靜坐,靜坐的時間在晚上10點半坐到11點,然後11點開始睡覺,也就把握了11點到1點的這段時間睡眠,因為這段時間休息睡覺效果最好,中午可在11點到1點之間靜坐休息,之所以選這兩個時間,是因為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陽氣很重要,陰氣也是不可忽視,把握住了,一天精神狀態非常好!
參考資料:《大學》《誡子書》《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要深入研究靜坐,還得看其他關於靜坐的書籍!
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國學智慧,如有喜歡,點個關注,每日一更,每日一閱,歡迎評論點讚,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