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2021-02-19 文化書院

    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貴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文化書院、陽明學院承辦的貴州大學文科講壇2020年第10期(總第641期)在中國文化書院勉學堂舉行。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他首先簡要概括先秦儒學修身的路徑與目標,其次介紹宋明理學的新進展即工夫的「出場」,並重點刻畫理學修身工夫的種種新特徵。陳教授指出,孔子的「修己以敬」體現出一種個體生命自我反思的自覺意識,奠定了一種對生命整體進行省察和完善的基調。孟子和荀子均含有此「自反」以修德的修身訴求。總體上看,先秦儒學的修身目標是成為君子,而成就君子則需要德性及德行之培育的方式。分而言之,孟子和荀子採取不同的修身路徑。前者通過「踐行-養氣-盡心」由內而外的「擴充」模式(development model),後者可稱為由外而內的「改造」模式(re-forming model)。

    在講座第二部分,陳教授分享了他對儒家修身學在宋明時期進展的全方位觀察。首先,關於「工夫」(或「功夫」)一詞的出現,作為專門術語,它用來指稱系統化的修身活動。宋明理學的修身工夫,相比先秦儒學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革新。陳教授列舉了以下七個方面的改變:第一,修身的焦點從行為轉移到內心,比如朱子把慎獨之「獨」解釋為「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而非漢唐的「閒居之所」。第二,意念的對治成為工夫的重要內容。第三,相比於孔子對長時段生命的反省以及曾子「三省吾身」的事後省察,出現了意念發生之後頃刻間的省察乃至與意念發生當下、同步的省察方式,反省之道趨於精微。

    第四,修身的廣度、深度均有重大拓展與深化,例如夢成為理學家做工夫的對象,生死一念成為修煉的對象等。第五,修身技術日趨多元,例如靜坐成為宋明士人的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日譜、日記變成理學家的修身功課。第六,重構聖人心性圖像。在先秦至兩漢,聖人天縱,累世罕見,而明代王陽明卻有滿街聖人說。第七,與孟子的擴充模式、荀子的改造模式不同,宋明儒家的修身工夫是一種「復其初」的模式。

    此次講座是陳教授近年探索儒家修身學眾多收穫的一個縮影,在短暫的一個多小時中全面刻畫了宋明理學工夫論的輪廓。評議人龔曉康教授總結了本次講座的要旨並基於自身豐富的佛學素養提出,理學家的工夫論與佛學學行存在諸多相通之處。主持人張連順教授也就《大學》「親民」與「新民」的問題、身體哲學的問題,與陳立勝教授進行了深入細緻的交流探討。

    現場師生互動交流中,中國文化書院鄧國元副教授請教在西方哲學和宗教傳統中有無與「修身」「工夫」對應的觀念?陳教授回應道,西方確實無「修身」這樣的概念,也沒有把身體作為修煉對象的做法,這即表明中國文化的特質所在。有同學請教,程明道《定性書》所言「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與範仲淹之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有不一致。陳教授認為,這是由於《定性書》寫作時間較早,明道表達不當所致,準確的表達當為「聖人之喜,以理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理之當怒」。

    陳立勝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分委會委員,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撰有《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王陽明萬物一體論》《身體與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聖學」的開顯與轉折》等多部著作。

 

文:中國文化書院(陽明文化研究院)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劉榮茂 圖:張洪

請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講座|中山大學教授陳立勝:《大學》是如何成為儒家經典的?
    【編者按】近日,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做客人文講壇·儒家文化研習社,梳理了《大學》經過韓愈、李翱、二程和朱子的不斷表彰而上升為四書之首的過程,細數了圍繞《大學章句》《古本大學》《石經大學》以及《大學》「聖經」地位所產生的爭執,闡釋了《大學》「全體大用」言說架構在儒學與佛道「對話」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學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學記】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 | 何青翰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清華大學哲學系開設「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為清華大學在校師生講授理學工夫的相關理論知識。自10月起,楊儒賓老師分別於10月10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完成五次專題講座,共計16學時,講述內容涵蓋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儒家修身工夫以及相關思想史問題。10月18日下午,人文學院在新齋104室舉行清華大學偉倫特聘訪問教授聘任儀式,由萬俊人院長為楊儒賓教授頒發聘書。
  • 一個「敬」字涵養修身工夫
    《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目」,朱子《大學章句》不僅強調「八目」以「格物致知」為先,而且專門作「格物致知」補傳。朱子觀點以「格物致知」為先,又進一步闡述「敬」的內涵,認為「敬」是「涵養本原之功,所以為格物致知之本者也」,因而以「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作為修身工夫的宗旨。朱子的很多思想觀點,即使今天看來,猶能引起大家思想與情感的共鳴。
  • 用一個字來概括儒釋道三家修身之道,最精微奧妙的底蘊全在這裡了
    明——陳獻章(《陳白沙集》巻二)修身之道,千蹊萬徑,當從何處入手呢?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寫道:他的老師唐鑑告訴他:「最是『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唐鑑的話指點了他。
  • 粉筆教育CEO張小龍為中山大學捐款
    2020年10月29日,中山大學馮達文獎學金捐贈儀式在中山大學錫昌堂舉行,中山大學哲學系系友、現任粉筆教育CEO張小龍為馮達文獎學金捐贈100萬元。
  • 延續哲學「有愛」情懷 粉筆教育CEO張小龍為中山大學捐款100萬元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2020年10月29日,中山大學馮達文獎學金捐贈儀式在中山大學錫昌堂舉行,中山大學哲學系系友、現任粉筆教育CEO張小龍為馮達文獎學金捐贈100萬元。馮達文獎學金將用於幫助中山大學哲學系同學在哲學事業或其他領域做出貢獻,希望哲學系「有愛」的情懷在基金的支持下能更好地延續傳承。此次籤約儀式由中山大學哲學系黨委副書記王麗霞主持,中山大學教育發展與校友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黃源穗,哲學系馮達文教授、陳少明教授、陳立勝教授、朱剛教授、張清江副教授,系主任張偉教授、黨委副書記王莉婧、師生代表出席了本次儀式。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現代醫學卷醫學生理學分支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召開
    醫學生理學分支主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長、中山大學醫學部副主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教授王庭槐主持會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現代醫學卷醫學生理學分支第一次工作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合影(左起:李倩、祁金順、陸利民、羅自強、王庭槐、王韻、肖中舉、焦海霞、萬瑜)醫學生理學分支副主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羅自強教授,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學院長、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韻教授;醫學生理學分支編委: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陸利民教授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11月7日,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王蔚教授應邀走進濱州文化大講堂,在濱州職業學院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讀〈論語〉,學修身》。
  •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教育智慧61【修身重在「勝寸心」】【秦東魁老師主講心態正能量21-30(完)】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 中山大學校長說校訓:修身至誠 百年不變的堅守
    選擇回到校訓「修身至誠」的本意:「人心向學」。心要靜,靜則思遠,思遠則成大事在四季青蔥的中山大學校園中,「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靜靜矗立在校園中軸線上,觀時代變幻,看堅守不離。1924年,孫中山先生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創辦了國立廣東大學和黃埔軍校。
  • 山水詩與工夫論:詩何以成為體道之利器?
    本文原載於《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14年12月刊),原題為「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注釋與參考文獻從略。關鍵詞:工夫論 山水詩 貞觀 賞心 形媚 理感作者簡介:楊儒賓,男,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 百歲「中國MPA之父」夏書章教授與中大新華王庭槐校長談治校理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2019年1月28日,正值夏書章教授(以下稱夏老)百歲華誕之際,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長王庭槐(以下稱王校長)、黨委書記周雲(以下稱周書記)一行人來到我國當代行政學奠基人、「中國MPA之父」夏書章教授家中拜訪。王庭槐院長與夏書章教授就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新一年的辦學思路、方向、發展等展開深入交流。
  • 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
  • 酒文化名家解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如何看待酒
    12月19日,在2017中國國際名酒文化節「五洲酒韻」酒文化鑑賞活動上,山西大學教授理學趙瑞民為我們講述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對待美酒時的複雜態度。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國學,其中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代表。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年被採納為官方哲學。趙瑞民說,理學家通常將「修身」作為自身的行為標準。
  • 《近思錄》:宋代理學之最佳入門書
    南宋學術在理學內部百花開放、百家爭鳴,各家主張頗不相同,而呂祖謙兼收並蓄,可謂是南宋學術的領軍人物。因此之故,由他促成的「鵝湖之會」成為學術史上的佳話。在朱熹理學的系統建構之下,北宋五子(四子外加邵雍)被整合起來,成為理學的先聲。因此之故,《近思錄》體現著「述而不作」的精神,朱、呂二人借北宋四子之言,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四子及朱呂一派學問的主體。因此,作為以北宋四子為宗的宋代理學實可謂重要的入門性質的選編著作。
  • 【九九修身·東山之聲】薛仁明——士志於道
    因不拘隘,故孔子離魯而周遊列國,冀望一展政治抱負,沒人會訾議他為「魯奸」;而孟子去鄒而遊於齊、梁,對齊、梁之君大談王天下之道,也沒人罵他「叛鄒」,更沒人懷疑他要「篡周」。同樣的道理,屈原因貴族出身,對楚國情感甚深,其惓惓難捨,終至以身相殉,大家可以理解,也替他惋惜,卻不覺得需要向他學習。中國讀書人這士的自覺,歷數千年,始終不輟。
  • 王陽明: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靜坐是一種代代相傳的修心方法
    文 / 飛仙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這樣其實好處很多,可以達到修身靜心的效果,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同時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力。據說富人與成功人士的眾多習慣中有一項習慣就是冥想(靜坐)。賈伯斯受到了禪宗和印度瑜伽兩派思想的深厚影響,不斷地練習冥想,他喜愛閱讀《禪者的初心》和《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每天晚上,他都會把自己關閉在漆黑的房間冥想二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