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貴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文化書院、陽明學院承辦的貴州大學文科講壇2020年第10期(總第641期)在中國文化書院勉學堂舉行。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他首先簡要概括先秦儒學修身的路徑與目標,其次介紹宋明理學的新進展即工夫的「出場」,並重點刻畫理學修身工夫的種種新特徵。陳教授指出,孔子的「修己以敬」體現出一種個體生命自我反思的自覺意識,奠定了一種對生命整體進行省察和完善的基調。孟子和荀子均含有此「自反」以修德的修身訴求。總體上看,先秦儒學的修身目標是成為君子,而成就君子則需要德性及德行之培育的方式。分而言之,孟子和荀子採取不同的修身路徑。前者通過「踐行-養氣-盡心」由內而外的「擴充」模式(development model),後者可稱為由外而內的「改造」模式(re-forming model)。
在講座第二部分,陳教授分享了他對儒家修身學在宋明時期進展的全方位觀察。首先,關於「工夫」(或「功夫」)一詞的出現,作為專門術語,它用來指稱系統化的修身活動。宋明理學的修身工夫,相比先秦儒學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革新。陳教授列舉了以下七個方面的改變:第一,修身的焦點從行為轉移到內心,比如朱子把慎獨之「獨」解釋為「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而非漢唐的「閒居之所」。第二,意念的對治成為工夫的重要內容。第三,相比於孔子對長時段生命的反省以及曾子「三省吾身」的事後省察,出現了意念發生之後頃刻間的省察乃至與意念發生當下、同步的省察方式,反省之道趨於精微。
第四,修身的廣度、深度均有重大拓展與深化,例如夢成為理學家做工夫的對象,生死一念成為修煉的對象等。第五,修身技術日趨多元,例如靜坐成為宋明士人的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日譜、日記變成理學家的修身功課。第六,重構聖人心性圖像。在先秦至兩漢,聖人天縱,累世罕見,而明代王陽明卻有滿街聖人說。第七,與孟子的擴充模式、荀子的改造模式不同,宋明儒家的修身工夫是一種「復其初」的模式。
此次講座是陳教授近年探索儒家修身學眾多收穫的一個縮影,在短暫的一個多小時中全面刻畫了宋明理學工夫論的輪廓。評議人龔曉康教授總結了本次講座的要旨並基於自身豐富的佛學素養提出,理學家的工夫論與佛學學行存在諸多相通之處。主持人張連順教授也就《大學》「親民」與「新民」的問題、身體哲學的問題,與陳立勝教授進行了深入細緻的交流探討。
現場師生互動交流中,中國文化書院鄧國元副教授請教在西方哲學和宗教傳統中有無與「修身」「工夫」對應的觀念?陳教授回應道,西方確實無「修身」這樣的概念,也沒有把身體作為修煉對象的做法,這即表明中國文化的特質所在。有同學請教,程明道《定性書》所言「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與範仲淹之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有不一致。陳教授認為,這是由於《定性書》寫作時間較早,明道表達不當所致,準確的表達當為「聖人之喜,以理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理之當怒」。
陳立勝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分委會委員,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撰有《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王陽明萬物一體論》《身體與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聖學」的開顯與轉折》等多部著作。
文:中國文化書院(陽明文化研究院)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劉榮茂 圖:張洪
請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