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字來概括儒釋道三家修身之道,最精微奧妙的底蘊全在這裡了

2020-12-20 觀象齋主人

為學須從靜中坐,養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

明——陳獻章(《陳白沙集》巻二)

修身之道,千蹊萬徑,當從何處入手呢?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寫道:他的老師唐鑑告訴他:「最是『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唐鑑的話指點了他。他想到老莊也主張靜,管子也主張靜,佛家也主張靜,看來這「靜」字是貫通各家學派的一根主線,正是天地間最精微的底蘊,所以各家學派都在這一點上建立自己的養性處世理論。管理國家也要這樣,人們常稱讚治國賢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靜氣」的人物。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他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常使神明如日之升。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

老子《道德經》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莊子、大宗師》說「墮枝(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是道家修道的原則和方法;

《大智度論、卷十七》上講: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六祖壇經》云:師(惠能)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壇經》)這是佛家的禪定之法。

《周易、繫辭上》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學》裡開宗明義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儒家習靜的宗旨。

道釋兩家乃出世之學,由於其出世的旨歸不同而各自發明出一套深奧複雜的養靜工夫。具體說就是靜坐工夫。兩家的修行者中便有人是在靜坐中得到圓滿究竟而成仙、成佛的。儒家是入世之學,既為入世,那麼,其學說所建立和宣揚的價值和理想的境界當然只能在世俗生活中,在歷史、文化中去獲得功德的圓滿。因此,就真正的儒學修行而言,光有養靜功夫,光有靜坐功底,無論其工夫有如何的深湛,終究是不能成就儒家的功業。靜坐修持或許可成仙、成佛,但斷然是坐不出太平盛世,坐不出聖賢君子來的。那麼,這是不是說,養靜、靜坐對於儒家來說乃是一種無補的事情呢?非也。追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儒都是有極深極湛的定靜修養和靜坐工夫的。翻開儒家的經典,我們亦不難發現儒家在這方面的資源其實是很深厚的。雖然我們今天已經無法考證古代的先儒們是如何具體地操持靜坐工夫的,但是,從他們的言行中卻可以推知他們是非常重視定靜修養的。

孔孟之學乃是「為已之學」,「為已之學」以「制心」為第一要務。先秦時代的儒者們,其整個儒家風範的人生修養,雖然是從人情,事勢,物理等各方面來造就的,但其中以修心為主腦的養靜工夫乃是使儒者必備的種種修養打成一片,相互圓融,並不斷增上的一個重要法門。到了宋明時期,中國知識分子中間湧現出了一批有創意的儒者,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是其代表人物。他們創立的學說被稱之為「傳聖人之道」的宋明理學。這一時期的儒家在努力排斥佛、道兩家的出世主義之同時,又充分吸收兩家發展和探求精神修養與境界的豐富成果,建立了既有人文精神又有宗教精神的大廈,使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中再度煥發出新的活力,形成了儒學的又一高峰。 由於受佛、道二家,尤其是禪學的影響,宋明時期的儒者在修道參學上更加強調養靜工夫。一時間,靜坐之法成為許多儒者的修養功課。

理學的創始人程氏兄弟,就非常看重靜坐。據說程頤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程顥答覆張載的《定性書》討論的主題就是通過何種方法來實現人的內心安寧與平靜。程顥曰:「與其非外而事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其中講到的「內外兩忘」,核心是超越自我。這個修養方法是從孟子的「不動心」那裡來的。同時又吸取了釋道二家的心理修養經驗。如道家的「無情以順有」,釋家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由「兩忘」而使心靈擺脫紛擾而達到自由、平靜、安寧、活潑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之獲得最終是要人能夠在人倫日用中正確恰當地應物處事。內心平靜是宋儒追求的境界,養靜工夫頗受重視。在修靜方法上,程頤主張持敬。他認為「敬則自虛靜」。敬這種修養有內外兩方面,外指舉止容貌的莊重嚴肅,內指閑邪克私。而其內的修養方式即是「主一」。程頤說:「敬只是主一也。至一則既不之東,又不之西,如是則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則只是內,存此,則自然天理明。」這裡講的「只是內」即是指不要胡思亂想,要使意念集中於內心而不散亂,如此存久自明。這是程頤的以敬致靜的養靜工夫。

理學之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一位修養極高的大儒,他把人的修養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未發工夫,即「主敬涵養」,另一種是已發工夫,即「格物致知」。朱熹的養靜工夫體現在「主敬涵養」上。其所謂未發時的主敬,乃是指在無所思慮與情感未發之時,努力保持一種收斂,謹畏,警覺的狀態,最大程度地做到思想和情緒的平靜,全神貫注於內心,提撕此心,使之警省而無雜念,心境清明而不昏亂,注意力集內而不外馳,從而使心達到在覺醒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寧靜。

心學大師陸九淵在修學上強調以靜坐來發明本心。據他的弟子記載:「先生謂曰:『學者能常閉目亦佳。』某因此無事則安坐瞑目,用力操持,夜以繼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樓忽覺此心已復澄瑩,中立竊異之。遂見先生。先生目逆而視之曰:『此理已顯也』。」這說明陸九淵是有靜坐體驗,並在教學中將靜坐作為一種體道明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朱熹說陸學的修養方法是「不讀書,不求義理,只靜坐澄心」。陳淳說「象山教人終日靜坐以存本心,無用許多辨說勞攘。」看來陸象山是將靜工夫作為直載了當的入道手段的。

象山之後,儒門中的許多人直接就是把靜坐工夫當作是體道,悟道的法門來對待的。這樣一來,更是使得靜坐成為儒門修行的必不可少的功課,從而大大提高了養靜工夫的地位和意義。

從靜坐中悟得大道,最著名的例子要算王陽明的悟道經歷了。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後,於身心性命交逼,百死千難的境況中,端居默坐靜一之中。觀想聖人處此將何所為,一天夜裡猛然大悟,「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場驚天動地之大悟,史稱「龍場悟道」。此悟使陽明得出了理本來不是存在於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內在於心中的見解。從此建立了自己的「心即是理」,和「心外無理」的心學思想體系。陽明的經歷說明了養靜工夫對他的人格的培養,學問的創發,事業的成就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的。 總之,養靜工夫對於習儒者來說,既是修學的入手工夫,又是修學的增上工夫。初學者可藉以入門,入門者則藉以涵養。

相關焦點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一個「敬」字涵養修身工夫
    《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目」,朱子《大學章句》不僅強調「八目」以「格物致知」為先,而且專門作「格物致知」補傳。朱子觀點以「格物致知」為先,又進一步闡述「敬」的內涵,認為「敬」是「涵養本原之功,所以為格物致知之本者也」,因而以「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作為修身工夫的宗旨。朱子的很多思想觀點,即使今天看來,猶能引起大家思想與情感的共鳴。
  • 李道純祖師說「中庸」深層內涵,用儒釋道三家語言解讀中庸
    解讀:儒家《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這裡的中,說的就是「性」,性是靜的。又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動為之心之義。解讀:《中庸》緊接著上一句的是「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裡的和,說的是心,心是動的。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文化人物丨解思忠:人生處世之道,盡在「空柔中」三字精髓
    「我研究國民素質20餘年,深感欲增強國民提高自身素質之自覺性,必須激發其實現圓滿人生之願望;欲增強國民提高自身素質之科學性,必須啟迪其實現圓滿人生之智慧;而傳統人生哲學既可激發國民實現圓滿人生之願望,又可啟迪國民實現圓滿人生之智慧。」他認為,國學的核心就是傳統人生哲學,《人生篆書——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精髓》、《國學人生》等著作體現了他思考的內容和結果。
  • 王維:母親留給他一個字,這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
    這個字的由來王維,字摩詰,他的名字來自《維摩詰經》這是一部佛教大乘經典,主要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那年熱血青年王維初出茅廬,負責皇家音樂和舞蹈,因為一個舞蹈錯用了黃色,被貶到濟州去做了一個管糧庫的倉管員。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讀好《論語》這部經典,可以助你修好身、處好世、為好政,根據自身的理解,他創作了「論語四十字訣」: 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 孝悌忠信義,仁恕禮惠樂。 德正智勇立,寬莊敏慎訥。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 @鐵山青士(笑獨行)[選訂編注] / 【鐵山青士按】 近期頗鍾情於晚清名臣曾國藩關於讀書修身與為人處世之主張見解,有心系統覽讀其言論語錄,乃求之於網絡,卻不意網絡上所流傳之曾國藩語錄或箴言錄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但儒、道、佛三家的家國情懷其實是各有千秋,而在價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一儒家的家國情懷基於先秦儒家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朱熹在其所著《大學章句》中,對《大學》的中心思想作出概括,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稱為「《大學》之綱領」,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大學》之條目」,後世稱為「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 用一個字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你會選哪個?
    從小學開始的閱讀理解,都要求我們概括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那麼《周易》一書,有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呢?——奇怪的是,自古以來解讀《周易》的書無數,卻很少有人回答過這個問題,甚至沒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它的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只有一個字,那就是——「孚」。《周易》卦爻辭中多處反覆提到了「孚」字,「有孚,吉」、「有孚維心」、「有孚惠我德」……處處可見作者對「孚」的重視程度和推崇。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歷史,如果各個朝代特點,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
    請一個字概括一個朝代或某一歷史時期上古時代---神約公元前2700年-前2183年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也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但值得我們肯定的是,文化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後果是多麼的不堪設想;正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任時曾被問及中國製造的電視機時的回答一樣:「等到中國的節目也輸出到英國的時候你再來問我這個問題」;瞧,沒有文化連被人正眼瞧的本事都不會有。
  • 修身之道,殊途同歸萬法歸一,但先要明白這點
    把經典中的文字當成一門生意來做。中國的修身之道,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後來又進來了佛家。但無論哪門哪派哪家的學說,修身之前,先要明道。道不明,則不知修身方向何在。以儒家而言,基本上是在生活中修行。至善非善惡之善。而是純善,至善,是純粹的善,乾淨的善。此至善就是仁。仁便是至善的種子。讓仁在內心不斷培育擴大一直到達於至善,那麼仁這顆種子變算是完成了。至善是致和之氣。中和之氣。也是純陽之氣。內心若是能達到一團和氣的境界,則福氣自致,人的臉上也會顯示出一種光彩,神性的光彩。也是智慧最足的時候。
  • 作為一個修道之人,關於「鍊形之道」的奧妙,你一定要知曉!
    但高級功法非一般人所能踐履,則有志修身者是否就次知難而退呢?我以為做學問應該從高出著眼,同時也應從低處著手!即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所以鍛鍊形氣的功法也應重視。同一鍊形之道,內容有高低精粗之分。低層次者,大都偏重在外形之動作變化,如《道藏》所載古傳各種導引法,外家拳術及學校中一般體育運動鍛鍊皆是。
  • 奧妙造句和解釋_奧妙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將要去定多少桌喜酒,怎樣把菜碼略微一調動便可以省一元錢,而教一般的客人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奧妙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把葉子翻來覆去看了半天,怎麼也猜不出它藏著什麼奧妙。4、天地萬物各有生存理則,這正是自然奧妙的所在。5、大自然的一切運作看似奧妙,其實仍有一定的道理。6、這道數學難題經過老師析解後,同學們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奧妙。7、社會和人生的一切幽微奧妙。
  • 奧妙造句和解釋_奧妙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將要去定多少桌喜酒,怎樣把菜碼略微一調動便可以省一元錢,而教一般的客人看不出其中的奧妙。」] 奧妙在教材中的例句: 1、我把葉子翻來覆去看了半天,怎麼也猜不出它藏著什麼奧妙。
  • 帝王之道與企業之道 | 《競石說》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信仰、金錢崇拜也不見得全是壞事,起碼在企業發展時,中國人依然保留了吃苦耐勞、上行下效的管理特點,每個人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金錢成為衡量價值的標杆,於是每個人都竭盡全力的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