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2020-12-11 助你成公

0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國精神博大精深,中國崛起指日可待。這一切,都值得我們自豪;那麼,是什麼促成了中華民族在古往今來所取得的成就呢?

長城的背後顯露的是中國文華!

也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但值得我們肯定的是,文化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後果是多麼的不堪設想;正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任時曾被問及中國製造的電視機時的回答一樣:「等到中國的節目也輸出到英國的時候你再來問我這個問題」;瞧,沒有文化連被人正眼瞧的本事都不會有。同樣,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那麼,對個人來講,如果沒有文化來「修身」,又談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大禹治水需要何等的勇氣!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遠古有軒轅黃帝、大禹治水等傳說,古時有《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等傳世之作,近代有毛澤東、胡適、魯迅、李大釗等傑出作家,現代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精神。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傳承,從而奠定了21世紀中華民族必然振興崛起的新時代。

接下來,容我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釋道進行一些個人的表達,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02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釋道三家

孔子學院現在遍布全球!

早在古代,儒、釋、道三家便已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基本框架,支撐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大廈;之所以這樣講,不僅僅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思想組成,更是因為三者之間的包容並蓄、借鑑吸收的過程展示了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因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對其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與發展。

對此,受個人學識所限,我僅從以點代面的角度進行簡單概括:

首先,我想說出關於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個字。第一個字,「減」;儒家用「減」字減去人的缺點和錯誤,強調安命立天,從而達到聖人境界。第二個字,「了」;佛家用「了」字了去人的痛苦和妄想,強調知命順天,從而達到無人境界。第三個字,「損」,道家用損字損去人的欲望和煩惱,從而達到神人境界。

佛家文化在中國深根發展!

其次,我想舉出關於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個代表句。第一句,出自《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意是講世間萬事萬物趨於「中和」,故而達到整體的平衡,即「天人和一」的中庸之道;其現實意義指: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展自己,即「和諧」,而「和諧」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四大價值目標之一。

第二句,出自《佛典》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好意思,我不太確定這句的出處),大意是講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羅、餓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無相的,即「眾生平等」;其現實意義指「平等」,而「平等」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四大價值取向之一。

道家文化一直延傳至今!

第三句,略長一點,出自《道德經》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大意是講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對待他,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善良。誠實的人,我相信他,不誠實的人,我也相信他,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誠實;其現實意義指「誠信、友善」,而「誠信、友善」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四大價值準則之二。

03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者,我想談及「中國精神」。據百度百科解釋:中國精神,是指生發於中華文明傳統、積蘊於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國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同樣,「中國精神」也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民族之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那麼,作為「中國精神」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什麼呢?相信大家都特別熟悉,那就是以24個字為概括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們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

相信,通過以上的表述,我們不難看出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密切的內在聯繫和外在表現;不僅如此,我們應該也能看到二者間兼容並蓄、傳承發展的良好勢頭;也正是因為這樣,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沒有像其它三個世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一樣中斷而不得延續。

所以,我們作為黨領導下的黨員幹部,或者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不僅要從自身出發,響應黨的十八大的號召:「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更要從實際出發,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讓中國精神走向現代化,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儒、道、佛對謀略的作用和反作用
    儒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正宗,對中國的各方面影響最深遠,從政治角度來看,儒學首重「禮樂」,尤其強調「教化」,「禮樂」與「教化」都是憑知識說話的,中國謀略裡那些積極參政、議政的內容主要出自儒門學子。通觀儒、道、釋三家在謀略思想上的種種行為觀念,主旨都是積極的,對於社會政治、自然環境、人生哲學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沒有儒、道、釋的思維體系,不可能出現中華謀略的思維體系,更沒有豐富而又深邃的中華謀略。在謀略的層面上,儒、道、釋都是「主智」論者。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從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認識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
  • [論文]中國文化精神發展的五個時代
    第三次是佛學—儒、道—禪文化之間的內外交融,從隋代到北宋約546年。    從唐代到五代,印度佛教與中國古典智慧相結合完成了中國本土化,誕生了中國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奇葩---禪宗,並進而超越了佛教、融合儒釋道三家為主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氣勢恢弘、包羅萬象的中國特有的禪文化體系;中國文化的特質在禪,禪是中國先賢心髓的結晶。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弘揚中華傳統勤勞美德
    勤勞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勞動精神一代代傳承,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勞動觀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勞動的範疇和內涵也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延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創造美好生活是當下國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國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個歷史基點。  勤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貫徹始終的道德倡導。人類勞動發展分為奴役勞動、謀生勞動、體面勞動、自由勞動四個階段。對人類社會勞動的認知和熱愛,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多有論及。《大戴禮·武王踐祚·履屢銘》中寫道:「慎之勞,則富。」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作為民族精神精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主體的內在統一,系統回答了傳統文化「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傳承什麼、怎樣傳承」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遵循。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該書著眼點在於尋求我國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書中指出,這些貌似發生在不同領域的問題或現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缺失或文化斷層。因此作者首先嘗試從精神文化層面找尋改善甚至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會上,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表示,文化強國,必須要有歷史文化作為堅實的基礎。同樣,文化自信的基礎也離不開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資源,是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一個字講兵、儒、道、佛、易
    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例。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宏大,先要輪廓性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從兩個維度分析:對人類的貢獻度、對人生的重要度。能在這兩個維度有交集,就能稱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反覆比較、認真梳理,我發現,兵家、儒家、道家、佛家、易經兩者兼備。一個字講兵家:「武」,止+戈,止戈為武。中華文化對戰爭的態度集中體現在:「武」這個字上。中華文化是反戰的,戰爭是迫不得已,目的是制止戰爭。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傳統文化之所以把人定義為「道德人」,是因為傳統文化普遍提倡節儉,反對縱慾,以人為本,崇尚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這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密切相關。儒家以「知書達禮」為理想人格,其目的在於通過培養這種「道德人」,實現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理想。
  • 新聞|著名文化學者胡楊木教授來我校作中華傳統文化報告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堅守文化根脈,堅持活態傳承,推動了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闊實踐在巴蜀大地生動開展。2019年4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調研組,圍繞四川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調研。巍巍雪山,湧出滔滔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千裡沃野。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特別強調,本項目是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和研究,重要內容包括:(1)儒佛道三教關係相關問題研究,主要探討外來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中國固有的儒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既衝突又融合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漢代以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整體的發展和走向。
  • 基於活動課程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類型中的一部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是其教育根基。為了更好地引導職校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思維習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施路徑。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學好古詩詞,安徽安徽道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弘揚中華傳統文不僅僅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良好環境的構建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個人思想境界的影響也大有裨益。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2020-10-22 14:50:08 來源:
  • 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從人文精神方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人文傳統深厚。從道德規範方面看,儒學的許多思想都與道德規範直接有關。堅定文化自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深入研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 傳統文化必修課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作者:韓星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當前的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徵途中。民族復興的核心是文化的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亟待重建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在不同層面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