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必修課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2020-12-12 光明日報

作者:韓星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當前的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徵途中。民族復興的核心是文化的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亟待重建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在不同層面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所以,今年1月,中辦、國辦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一開始就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意見》特別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全方位融入各學科教育,無疑給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供了重要抓手。

在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是《意見》對於高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明確要求。其實,大多數高校在很多年前就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之類的人文素質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

比較顯著的問題一是當前我們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種知識化的教育,二是這種人文素質教育存在泛化的傾向,沒有集中到經典教育上來。在我看來,人文素質教育應該以經典教育為主體,立足於經典,把修身做人當成不可動搖的核心。

回首中華民族歷史,我們的先輩中出現過無數的古聖先賢、志士仁人、英雄豪傑,他們都從小熟讀經典,長大後化為自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人格,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這也證明了經典歷久彌新的力量。但令人遺憾的是,百多年來的經典教育的斷裂,當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往往按照現代西化的學科劃分分解成條條塊塊,如哲學、宗教、倫理、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軍事等。這樣的論述儘管條目清晰,但並不能反映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使學生難以見中國文化的一體大全,不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甚至造成對對中國文化的肢解,形成碎片化認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建議高校傳統文化通識課或者必修課,應以原汁原味的經典教材為主,其他文化知識為輔來安排課程體系。如果要加,也就是對歷代經典的注釋經過篩選錄下來,與教材一起讓學生研讀。

通過以經典為基礎,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促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藉以指導自己的人生,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養,增強身心素質,學會做人做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紮實的人生實踐中不斷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君子人格,進而希賢希聖、學為聖賢。這應該是高校傳統文化通識課或者必修課的宗旨目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

而實現上述目標宗旨,落實上述根本任務,本著便利易讀起見,可以從儒道佛、諸子中提煉天人合一、安身立命、仁者愛人、孝親尊師、立禮成樂、誠實守信、勤儉廉正、和而不同、明辨義利、經世致用、大同理想、尊道貴德、養生有道、智慧修心、慈悲度眾、兼愛利人、循法成德、令文齊武等主題,從儒道佛經典,諸子著述中選取材料,內容結構以儒為主、道佛輔助、諸子附翼,呈現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在這種原汁原味的文化薰陶中,實現修身做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相關焦點

  • 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茂名網訊 為了讓全體師生充分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教化功能,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校發展,9月19日,在60周年校慶來臨之際,茂名市一中特邀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領導幹部學國學系列活動發起人
  • 儒學是傳統文化的核心 與「三個倡導」和諧統一
    儒學是傳統文化的核心 與「三個倡導」和諧統一 2014-09-30 17:11:09,更好地詮釋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孔子誕辰之際,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委託搜狐網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並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許紀霖進行了專訪。
  • 葉小文自述退休後生活:讀書與做人 音樂與修身
    2016年2月卸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領導職務後,我主要忙兩件事:讀書與做人,音樂與修身。 怎麼做一個好人?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2600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
  • 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人民觀點)
    ,「書道習得」讓同學們在學習傳統文化中領悟做人道理;在四川大學,紅色主題團日活動已成特色,大家圍繞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爭當時代新人等問題閱讀經典、展開交流……在人生不同階段,德育伴隨始終,是青年成長的必修課。
  • 嚴以修身貴在樹德立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黨校領導幹部作為治國理政主體中的「關鍵少數」,更應嚴以崇德修身,在實踐中樹德立範,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引領社會形成良好風尚。
  • 傳統文化中的清廉本色與為政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黨員、幹部要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去庸俗、遠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清廉自守作為衡量黨員幹部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的準繩,也是做合格黨員幹部最基本和最起碼的政治本色要求。
  • 全國政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各級師範教育的通識必修課
    全國政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各級師範教育的通識必修課 央視新聞 圖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消息,全國政協27日在京召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並講話。
  •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三智道商國學院特聘教授 錢遜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錢遜教授認為,儒學的精華在於做人之道。向來關注年輕人道德修養的錢遜教授,推薦《論語》為國學入門的經典。這是因為,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而儒學的基本精神涵蓋在《論語》之中。通過學習國學,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是大於物質生命、個人與群體價值統一」的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禮,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 人民觀點: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讓五四精神在新時代放射新的光芒
    修身立德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田間課堂」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品質;在湖南省長沙市育英學校,「書道習得」讓同學們在學習傳統文化中領悟做人道理;在四川大學,紅色主題團日活動已成特色,大家圍繞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爭當時代新人等問題閱讀經典、展開交流……在人生不同階段,德育伴隨始終,是青年成長的必修課。
  • 吳穎惠: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
    來自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和眾多參與者一起回望我國書院傳統,探討書院的核心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可能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海澱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執行院長吳穎惠以「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為題系統闡發了敬德書院的思想理念、價值追求與功能定位。現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嚴以修身是立德立人之本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首要強調嚴以修身。黨員幹部如何才能做到嚴以修身,有哪些客觀標準檢驗一個黨員幹部是否做到嚴以修身?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遼寧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楊路。     「嚴以修身是黨員幹部立德、立人、立業的根本。」楊路說,在從嚴治黨的今天,嚴以修身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 清風丨正心以為本 修身以為基
    司馬光在《交趾獻奇獸賦》中有云:「吾聞古聖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心正則言實,身正則行端。無論為人處世,還是治國理政,正心修身都至關重要。修身必先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基礎,修身的基礎,就在於端正自己的心念。
  • 學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帶頭踐行傳統經典的修身功夫
    ,帶頭踐行傳統經典的修身功夫」為主題,為各位老師進行學習分享,並就如何學習傳統文化進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當下國家大力提倡推廣優秀傳統文化,老師是教書育人的靈魂工程師,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股中堅力量。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錢老國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儒者切實講述了他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得  首先,錢老提綱挈領講述這場講座的總體架構內容,這場講座從兩個方面講述選擇這個題目的內涵深意以及從以論語的核心價值「義、群、和、禮、恥」談自己學習以來對於學習這個話題的經驗和理解。
  • 傳統文化的十二「道」精髓
    1、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心與支點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學校教育如何科學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時代課題——第二屆領導幹部國學論壇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 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仁愛、忠孝、勤儉等美德和精神體現著民間處世哲學的智慧之光;家訓家風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突出了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反映著一個家庭世代的「核心價值觀」,將社會生產生活與個人道德學養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引導人們認真履行社會公德、虔誠信守社會規範;傳統節日文化淋漓盡致地反映著民眾的價值觀念,彰顯著深厚的文化精神,反映著國民真摯的民族情懷。
  • 中華民族核心傳統文化遺失「後遺症」對治策略
    幾千年悠久傳統文化的斷裂以及帶來的種種不良後果令人痛心疾首。其導致如此亂象叢生的社會問題根源究竟在哪裡?如何力挽狂瀾?教育應該是首當其衝,已經到了必須痛定思痛且深刻改革的「最危險的時候」!「象文字」、「象語言」、「象思維」是傳承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本質與最佳途徑,是我們中華文明與文化源遠流長的血脈。
  •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論略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這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含的傳統價值體系,能夠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歷史文化參考和豐厚滋養。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