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之道,殊途同歸萬法歸一,但先要明白這點

2020-12-09 易經通

中國的文明獨有的特色就是修身。

所以中國很多的典籍也都是修身而來。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的典籍乃至黃帝內經,甚至周易,都是從修身從而明道而來的。

所以解讀中國的典籍一般道行不高的人,基本上就是望文生義的解讀。

把經典中的文字當成一門生意來做。

中國的修身之道,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後來又進來了佛家。

但無論哪門哪派哪家的學說,修身之前,先要明道。

道不明,則不知修身方向何在。

以儒家而言,基本上是在生活中修行。但先要誠心正意,《大學》開篇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個知止之知便是明道的要求。先知這個止,才能去修。止是什麼,止於至善。至善非善惡之善。而是純善,至善,是純粹的善,乾淨的善。

此至善就是仁。仁便是至善的種子。讓仁在內心不斷培育擴大一直到達於至善,那麼仁這顆種子變算是完成了。

至善是致和之氣。中和之氣。也是純陽之氣。內心若是能達到一團和氣的境界,則福氣自致,人的臉上也會顯示出一種光彩,神性的光彩。也是智慧最足的時候。而且若是達到內心至善之境,自然的可以遇難成祥。化禍為福。這是中和之氣的妙用。

儒家在俗世中修行,還講反省,每日三省吾身,還講日日新苟日新。,每天有一點進步就好,也就是讓仁這顆種子慢慢長大。每日給它澆點水,勤灌溉。

但儒家不僅僅是在俗世中隨時修正自己的善念的。其實也講靜定的。這一點還是要知道的。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浩然之氣的培養一個是從生活中來,在明道,誠心正意的基礎上修正自己的想法。一個就是從靜定而來。也要使得身心達到潔淨的境地。

雖然儒家沒有專門的講如何修身,但是從儒家的經典中還是能看到修身之法的。尤其是那有名的十六字真言,既是儒家之法門,也是道家之法門。

但道家修身就不同了。道家修身也叫修真。有著一整套完整複雜且嚴謹的體系。但尤其是要注意的道家的真正的修身之道若是不懂易理,不懂人身之性質是很難入手的。道家的修身的門派很多,其中很多門派可以說都是邪魔外道。人若是不加選擇去修身,往往適得其反。所以道家雖有完整的體系,但是門派眾多,百家裡面有一家是正道的就不錯的了。這需要修道者需要通曉易理才能分辨清楚。

而且道家雖然是正統的修身之道,也有一整套修身的體系,但是即使在正統的體系之下,由於每個人的根基,心性以及身體條件的差別,其法門還是略有不同的。這點也是要知道的。不然飢不擇食,盲目修煉,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還修壞了身體。

至於佛家也有整套的體系,本人所涉甚少就不談論了。

另外多說一句的是,莊子這本書就是專門寫給俗世的人的如何成為正覺的。多讀一讀至少能祛除很多的偏見偏識,打破觀念的執著。還是很好的。

相關焦點

  • 萬教歸一,萬法歸一,那麼一歸何處?
    「末法時代,萬法歸一」。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終又歸於道道又云:一是無,二是有。一生二,二歸一。一生二歸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一是陽,二是陰。陽授陰,陰受陽。陽授陰受交合而生的旋轉就是德能,就是自然。陰陽有限而失衡,陽授陰受失衡而生正負。
  • 萬法歸一:能讀懂本文的人都是大福報大智慧之人!(收藏)
    明確告誡他的後世弟子和世人,到末法時期不能墨守佛經中的法理,而應接受「轉輪聖王」所傳之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法華經》。這是釋迦牟尼當年對「萬法歸一」這一天機的預言。在《聖經•啟示錄》中,耶穌從三個方面向他的信徒和世人諭示著「萬法歸一」的天機。這是神在四百多年前對「萬法歸一」的預言。
  •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萬法歸一,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
    豈不知這這是對牛彈琴,這是對道的誤解。五洩禪寺道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心源」。五洩禪寺其中微妙之處,需要通過真參實證否則不能領會玄妙,如「萬法歸一,一又歸何處」呢?弄明白了這一切,才能真正領悟到「是佛不須更覓佛」,自己心靈本源就是佛,外面無佛可尋了。
  • 淺談歸一化法、內標法、外標法及標準加入法,明白區別很重要!
    1.歸一化法把所有出峰的組分含量之和按100%計的定量方法,稱為歸一化法。各成分校正因子一致時可用該法,該法簡便、準確,特別是進樣量不容易準確控制時,進樣濃度及進樣量的變化的影響很小。 當欲測組分含量變化不大,並已知這一組分的大概含量時,也可以不必繪製標準工作曲線,而用單點校正法,即直接比較法定量。單點校正法實際上是利用原點作為標準工作曲線上的另一個點。因此,當方法存在系統誤差時(即標準工作曲線不通過原點),單點校正法的誤差較大。因此規定,y=ax+b 。b的絕對值應不大於100%響應值是y的2%。
  • 萬法歸一,以一貫之
    我佩服老師用簡簡單單幾句話,用信手拈來的生活中的小故事闡釋了無法用語言能夠說清楚的大道,表達了至簡至深的陰陽之理!老師在課程上從來沒有去解釋道是什麼?但是,整個課程下來,卻深深地感受的道無處不在。這種感覺從何而來?我想是從老師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的。
  • 小學數學,歸一法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歸一法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思路,從二年級學了除法之後,在做應用題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運用歸一法。這個解題思路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學習。什麼叫歸一?其實早在二年級接觸了。比如說,小明買2斤蘋果共花了10元錢,蘋果多少錢一斤?
  • 【九九修身·東山之聲】薛仁明——士志於道
    因不拘隘,故孔子離魯而周遊列國,冀望一展政治抱負,沒人會訾議他為「魯奸」;而孟子去鄒而遊於齊、梁,對齊、梁之君大談王天下之道,也沒人罵他「叛鄒」,更沒人懷疑他要「篡周」。同樣的道理,屈原因貴族出身,對楚國情感甚深,其惓惓難捨,終至以身相殉,大家可以理解,也替他惋惜,卻不覺得需要向他學習。中國讀書人這士的自覺,歷數千年,始終不輟。
  • 小學應用題之「歸一歸總」問題
    分析:包子單價不變,歸一問題。方法一:歸一法,先求單一量。15÷5=3(元)30×3=90(元)方法二:倍比法,先求倍數。分析:包子單價不變,歸一問題。方法一:歸一法15÷5=3(元)30÷3=10(個)方法二:倍比法30÷15=25×2=10(元)3、一本書每天看3頁,30
  • 小學數學必須掌握的典型應用題解題技巧之「歸一問題」
    要榨160千克的菜籽油,需要多少千克油菜籽?對於這類題,有多種解題方法,但對於小學生來講是比較有難度的,因為很容易混淆「單一量」。先說說什麼是單一量,如單位面積的產量、單位時間的工作量、單位物品的價格、單位時間所行的距離等等(求出一份是多少),這就是『單一量』。然後,再以單一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數量。
  • 歸一造句和解釋_歸一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歸一(guī yī)。方言。完善;圓滿。[李劼人《大波》:「早點穿歸一,免得走時再換。」]歸一參考例句:1、歸一化平均偏差和最大偏差。2、乞命諸陪臣與有名僧道,互相辨駁,推勘窮盡,務求歸一。3、但要說明,一碼事歸一碼,挑我津沽分壇,我截雲閣必不罷休。
  • 2020公考申論範文:修身要遵循「嚴」之道
    修身要遵循「嚴」之道整理了119篇人民日報發表的優秀申論大作文素材,碼上學習,高分必備資料,助力備考國考、省考的同學,文末圖片獲取全部.仁人志士重修身,登徒浪子輕修身。古之成大事者,​歷來將修身的要求貫穿於整個人生徵途。歷史中閃爍著多少修身的可貴事跡,又埋藏著多少因修身不到位而再也無法更改的缺憾!今天在西方文化裹挾著的價值觀衝擊下,一些人已然忘記了修身,要麼碌碌無為,要麼跌落泥潭,要麼悔恨終身。
  • 歸一化法、內標法、外標法、標準加入法 如何靈活選擇?
    常用的幾種定量測定方法 1.歸一法歸一法的特殊情況歸一化法優缺點 但是,由於對每一個樣品都要配製三個以上的、含樣品溶液和標準溶液的混合溶液,因此,這種方法不適於大批樣品的分析。 經驗之談應用外標法能夠滿足要求,首選外標法,畢竟外標法簡單而省事。
  • 帝王之道與企業之道 | 《競石說》
    ,當然是先出聖人,後才有聖人之治。>帝道,為者堯舜,也被稱為先王之道,以道德治世。以之求道則道得,以之治國則國治,以之修身則身安。」順治帝的金口玉言,將《道德經》推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思是說,老子寫的這5000多個字,精妙無比,想求道的,學完《道德經》就可以得道;想治國的,學完《道德經》就懂得了如何治國;想修身養性的,學完《道德經》就會身心安健。
  • 全心創客梁教練:萬法歸一,原來賺大錢的核心就只有一個……
    可能你已經有點意識知道我接下來要講什麼了。前面兩篇文章,我跟大家分享了賺錢的一大核心思維,信息差思維,一個牛逼的簡單動作,搜索加輸出。說實在的,單單就做好這兩個,賺錢基本是沒問題了。如果想要長久的賺大錢,像馬雲,馬化騰,雷軍那樣,輕鬆地長久地賺大錢,一定要做到這個核心點。萬法歸一。
  • 【獅城時評】為政之道 修身為本
    【獅城時評】為政之道 修身為本 2020-12-13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氣養生的修身之法|有緣者得之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以氣養生的修身之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 @鐵山青士(笑獨行)[選訂編注] / 【鐵山青士按】 近期頗鍾情於晚清名臣曾國藩關於讀書修身與為人處世之主張見解,有心系統覽讀其言論語錄,乃求之於網絡,卻不意網絡上所流傳之曾國藩語錄或箴言錄
  • 「靜坐」不一定能成佛,卻是「修身處世」的根本之道、不二法門
    要修行,修身,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半個鐘頭的精神,練習靜坐,對身體好處不少,儒家的學問《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佛學│打坐修行前,先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走錯路——空有二俱非
    我們學佛要求解脫生死輪迴,得到生命的大自在,必須要有大智慧的成就才能做到。《心經》上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之所以能解除一切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的苦惱,看破一切虛妄幻相,要旨就在於智慧的通達。智慧來源於心,所以,佛法的一切法門,最後都要歸於修心上來。這是在打坐修行前,必須先明白的一個佛法的大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