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明獨有的特色就是修身。
所以中國很多的典籍也都是修身而來。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的典籍乃至黃帝內經,甚至周易,都是從修身從而明道而來的。
所以解讀中國的典籍一般道行不高的人,基本上就是望文生義的解讀。
把經典中的文字當成一門生意來做。
中國的修身之道,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後來又進來了佛家。
但無論哪門哪派哪家的學說,修身之前,先要明道。
道不明,則不知修身方向何在。
以儒家而言,基本上是在生活中修行。但先要誠心正意,《大學》開篇雲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個知止之知便是明道的要求。先知這個止,才能去修。止是什麼,止於至善。至善非善惡之善。而是純善,至善,是純粹的善,乾淨的善。
此至善就是仁。仁便是至善的種子。讓仁在內心不斷培育擴大一直到達於至善,那麼仁這顆種子變算是完成了。
至善是致和之氣。中和之氣。也是純陽之氣。內心若是能達到一團和氣的境界,則福氣自致,人的臉上也會顯示出一種光彩,神性的光彩。也是智慧最足的時候。而且若是達到內心至善之境,自然的可以遇難成祥。化禍為福。這是中和之氣的妙用。
儒家在俗世中修行,還講反省,每日三省吾身,還講日日新苟日新。,每天有一點進步就好,也就是讓仁這顆種子慢慢長大。每日給它澆點水,勤灌溉。
但儒家不僅僅是在俗世中隨時修正自己的善念的。其實也講靜定的。這一點還是要知道的。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浩然之氣的培養一個是從生活中來,在明道,誠心正意的基礎上修正自己的想法。一個就是從靜定而來。也要使得身心達到潔淨的境地。
雖然儒家沒有專門的講如何修身,但是從儒家的經典中還是能看到修身之法的。尤其是那有名的十六字真言,既是儒家之法門,也是道家之法門。
但道家修身就不同了。道家修身也叫修真。有著一整套完整複雜且嚴謹的體系。但尤其是要注意的道家的真正的修身之道若是不懂易理,不懂人身之性質是很難入手的。道家的修身的門派很多,其中很多門派可以說都是邪魔外道。人若是不加選擇去修身,往往適得其反。所以道家雖有完整的體系,但是門派眾多,百家裡面有一家是正道的就不錯的了。這需要修道者需要通曉易理才能分辨清楚。
而且道家雖然是正統的修身之道,也有一整套修身的體系,但是即使在正統的體系之下,由於每個人的根基,心性以及身體條件的差別,其法門還是略有不同的。這點也是要知道的。不然飢不擇食,盲目修煉,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還修壞了身體。
至於佛家也有整套的體系,本人所涉甚少就不談論了。
另外多說一句的是,莊子這本書就是專門寫給俗世的人的如何成為正覺的。多讀一讀至少能祛除很多的偏見偏識,打破觀念的執著。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