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徒偈(龜山正元)
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更忘緣。

賞讀
「即心是佛」,這是禪宗祖師和大德經過不懈的求索,才徹悟的一個真理。後人沒有經歷過這一艱苦的求索過程,只是採用拿來主義享受了這個成果。

「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這樣的詩渴,理會起來還真不容易,尋師求道,實際上就是「認得本心源」而已。

一般人都把道放在外面,總以為與自己無關,就像在仙山瓊閣中的一種「藥」,依靠什麼口訣或法術,依照修煉便可得道。豈不知這這是對牛彈琴,這是對道的誤解。

道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心源」。馬祖說:「即心即佛」所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往往只看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問果,而不重因,沒有領悟到真參實證這個因,如何獲得明心見性這個果。所以船子和尚作偈說:「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撅」,這裡合頭語是代表真理,但恰恰把你迷住,成為拴系你的無形套索。

馬祖大師深知弊端,因此後來又提出了「非心非佛」的玄機,目的就是要避免禪宗教條化、程式化。此處真應此岸也玄,彼岸也玄,「兩岸俱玄」這句話。

對於因與果的關係,其實不是常人想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禪宗的修行。儘管「兩岸俱玄」,但二即一,一也非一。也許有人認為,「守一」就可以了,其不知那個「一」,仍為「不全」之物。

其中微妙之處,需要通過真參實證否則不能領會玄妙,如「萬法歸一,一又歸何處」呢?弄明白了這一切,才能真正領悟到「是佛不須更覓佛」,自己心靈本源就是佛,外面無佛可尋了。

只有能堅持這一條,才能如大梅法常禪師那樣,就可以「只因如此便忘緣」。萬事萬緣全部放下,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做自己該做的事就行了。

作者
正元(792—869)唐代僧人。或作正原。俗家姓蔡。宣州南陵(現在的安徽)人。年幼之時就討厭俗務而出家,在本州的籍山剃度出家。唐元和十二年於建州(現在的福建的建甌)乾元寺受具足戒。

不久造訪五洩山靈默禪師室,抉擇玄微。後住福州長溪龜山(現在的福建)弘揚禪法,為龜山第二世。曾述偈道:「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圓寂後諡號「性空大師」,建塔名「慧觀」。

靈默(747—818)唐代僧人。俗家姓宣。毗陵(現在的江蘇常州)人。三十歲欲射策登第。後馬祖聚眾敷演,造禪觀,正容而示相,其密契玄機,便求剃度。受具足戒後,苦練行門,堅韌不拔。復參石頭希遷,言下大悟。

貞元初年,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場二年。後遊東白山,中毒後閉關靜坐。至浦陽傳教,陽靈戍將李望請居五淺山。

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梵香,端坐告眾說:「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歸一。吾今漚散,胡假興哀,無自勞神,須存正念。若遵此命,真報吾恩,倘固違言,非吾之子。」說完後安然而化。

傳播佛法,廣結善緣,眾生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