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一,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

2020-12-13 紙上談兵讀史

示徒偈(龜山正元)

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更忘緣。

五洩禪寺

賞讀

「即心是佛」,這是禪宗祖師和大德經過不懈的求索,才徹悟的一個真理。後人沒有經歷過這一艱苦的求索過程,只是採用拿來主義享受了這個成果。

五洩禪寺

「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這樣的詩渴,理會起來還真不容易,尋師求道,實際上就是「認得本心源」而已。

五洩禪寺

一般人都把道放在外面,總以為與自己無關,就像在仙山瓊閣中的一種「藥」,依靠什麼口訣或法術,依照修煉便可得道。豈不知這這是對牛彈琴,這是對道的誤解。

五洩禪寺

道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心源」。馬祖說:「即心即佛」所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洩禪寺

人們往往只看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問果,而不重因,沒有領悟到真參實證這個因,如何獲得明心見性這個果。所以船子和尚作偈說:「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撅」,這裡合頭語是代表真理,但恰恰把你迷住,成為拴系你的無形套索。

五洩禪寺

馬祖大師深知弊端,因此後來又提出了「非心非佛」的玄機,目的就是要避免禪宗教條化、程式化。此處真應此岸也玄,彼岸也玄,「兩岸俱玄」這句話。

五洩禪寺

對於因與果的關係,其實不是常人想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對於禪宗的修行。儘管「兩岸俱玄」,但二即一,一也非一。也許有人認為,「守一」就可以了,其不知那個「一」,仍為「不全」之物。

五洩禪寺

其中微妙之處,需要通過真參實證否則不能領會玄妙,如「萬法歸一,一又歸何處」呢?弄明白了這一切,才能真正領悟到「是佛不須更覓佛」,自己心靈本源就是佛,外面無佛可尋了。

五洩禪寺

只有能堅持這一條,才能如大梅法常禪師那樣,就可以「只因如此便忘緣」。萬事萬緣全部放下,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做自己該做的事就行了。

五洩禪寺

作者

正元(792—869)唐代僧人。或作正原。俗家姓蔡。宣州南陵(現在的安徽)人。年幼之時就討厭俗務而出家,在本州的籍山剃度出家。唐元和十二年於建州(現在的福建的建甌)乾元寺受具足戒。

五洩禪寺

不久造訪五洩山靈默禪師室,抉擇玄微。後住福州長溪龜山(現在的福建)弘揚禪法,為龜山第二世。曾述偈道:「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圓寂後諡號「性空大師」,建塔名「慧觀」。

五洩禪寺

靈默(747—818)唐代僧人。俗家姓宣。毗陵(現在的江蘇常州)人。三十歲欲射策登第。後馬祖聚眾敷演,造禪觀,正容而示相,其密契玄機,便求剃度。受具足戒後,苦練行門,堅韌不拔。復參石頭希遷,言下大悟。

五洩禪寺

貞元初年,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場二年。後遊東白山,中毒後閉關靜坐。至浦陽傳教,陽靈戍將李望請居五淺山。

五洩禪寺

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沐浴梵香,端坐告眾說:「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歸一。吾今漚散,胡假興哀,無自勞神,須存正念。若遵此命,真報吾恩,倘固違言,非吾之子。」說完後安然而化。

供燈
南無阿彌陀佛

傳播佛法,廣結善緣,眾生安康。

相關焦點

  •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修佛必須「皈依」佛嗎?「皈依」究竟是何意?六祖說……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皈依戒。善知識!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心三寶常自證明。
  • 萬法歸一:能讀懂本文的人都是大福報大智慧之人!(收藏)
    在《聖經•啟示錄》中,耶穌從三個方面向他的信徒和世人諭示著「萬法歸一」的天機。這是神在四百多年前對「萬法歸一」的預言。中外許多先知對「萬法歸一」這個偉大時代都有過預言。明代劉伯溫在預言這一時代時寫道:「上末後時年,萬祖下界,千佛臨凡,普天星鬥,阿漢群真,滿天菩薩,難脫此劫。
  • 萬教歸一,萬法歸一,那麼一歸何處?
    「末法時代,萬法歸一」。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終又歸於道道又云:一是無,二是有。一生二,二歸一。
  • 學佛者不要辜負佛的教誨,也不要執著於佛的教誨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第一段說的是受持誦讀為他人開示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量,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今天我們講《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即當時會中有五個人等因不堪任受,退出法會。世尊即為與會大眾宣講「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理。舍利弗,你應當相信,佛所說的教法都是真實不虛的。諸佛隨順不同的因緣和眾生宣說不同的法門,其旨趣是頗為深奧難解的。為什麼如此說呢?我曾經以種種方便法門,種種因緣法,種種的比喻言辭來演說諸法。但今天我所宣說的這種法門並非通過思維忖度進行分辨就能對其理解的,唯有諸佛才能真正知解這種法門的奧妙。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佛世尊都是因為一件大事的因緣才出現於世的。
  • 佛說: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與其如此,倒不如堅定意志,從一開始就不給自己幻想的機會,與真實相伴而行,心裡總是踏實很多。弘一法師勸誡那些驅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難體會大師的開示。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了應須自了,心不是他心。赤水珠何覓,寒山渴莫吟。誰同論此理,杜口少知音。禪師的足跡遍布江南地區,苦苦追尋得不正是佛法的大義嗎?禪禪師了悟,我身即佛,無法即法禪師認為傾心向佛者自可悟得,根性惡劣之人,縱有萬卷偈頌,也如對牛彈琴。禪師警示自己不要向寒山大師那樣瘋瘋癲癲,胡言亂語了。
  • 「空」不是沒有,佛大弟子須菩提解說「空」的含義
    須菩提獨自穿過樹林,看到林間空地上火把圍繞,照如白晝。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說法,下面聽眾仰望著佛陀闃然無聲,只有陣陣蟲鳴在唱和。真不像是人間的人啊,這相貌太莊嚴了!須菩提被佛陀的寶相吸引,痴痴地自言自語。佛陀的頭上散發著無以名狀的智慧光輝,令須菩提無限崇敬湧上心頭。佛陀的法音在宣流,須菩提漸漸沉浸在這法喜充滿的意境之中,無法自拔。
  • 佛陀箴言:佛說八歲須摩提女十個問題很有意義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須摩提經》:「羅閱城大國有長者號曰鬱迦,鬱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稱計。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處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間禮諸佛?云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愛欲一斷,便出苦輪。故喻如四肢一斷,決不復用也。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斷凡聖同居欲愛,識自心源我執本空,達佛真諦深理,悟生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斷方便有餘欲愛,識自心源法執本空,達佛俗諦深理,悟法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斷實報無障礙欲愛,識自心源俱空不生,達佛中諦深理,悟俱空所顯真如無為之法。又了知三土欲愛即空,名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遍計本虛,達佛真諦深理,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悟如來藏如實空義,名無為法。
  • 佛的世界,如此不可思議!
    佛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理解不到,測量不來,只能信仰。佛的境界,往往就是這四個字——不可思議。經典上說,佛講法之前,常常先放光一照,普照十方世界,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語言就有阻隔。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可有眾生,得到聽聞這種的言說和章句,能生出真正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
  • 佛教:佛前燒香時,嘴裡「默念」這3句話,功德更圓滿
    在佛前燒香時,嘴裡默念這三句話,佛祖聽到,幫你實現的可能性會更大、而你所做的功德也會更圓滿。一、 佛祖能保佑父母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要知道在佛法之中,佛祖十分注意和極其重視孝道的傳播和傳承。其中一些經典抄錄如下: "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可想而知,一個不講孝道的人,即便已經用了十分誠心誠意去信仰奉祀佛祖,佛祖也是不會喜歡的。
  • 南懷瑾:什麼是佛?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
    他們不明白,修習佛法最忌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故弄玄虛,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以為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就是參了禪,得了道,其實那反而不平實,有點入魔了。什麼是佛?南懷瑾認為,其實就算信佛之人,也不一定懂這些道理。接下來,我將南懷瑾對此的論述略微整理了一下,只為拋磚引玉,期待大家有更精妙的見解與分析!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我們信佛,其實就是信內心的善良;拜佛,不只是彎下身子,更是懺悔,是拜自己,拜內心的清淨與慈悲。真正皈依佛門,不只是辦個皈依證那麼簡單,真正皈依是心性的覺悟,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佛法學得再多,若不能實踐和改變,都是無用功。「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以下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 「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 掩面佛介紹,以及佩戴掩面佛的注意事項
    很多朋友不知道掩面佛是什麼,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掩面佛,分為四個部分給大家講明白:1. 掩面佛是什麼2. 掩面佛的由來3.佩戴掩面佛的注意事項掩面佛是什麼掩面佛,又稱必打佛,是泰國非常有名的佛,法相雙手掩面,盤腿而坐,雙手掩面寓意抵擋一切不好的事情發生,對佩戴者不利的事、物阻擋在體外,使之不能進入身體影響人們的心靈,讓佩戴著正氣隨身。
  • 何者是佛?當下之人即是不假外求,就是禪宗直指,看你能不能明白
    就是說,人人自在解脫,本來就是佛。因此,當有人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時,慧海反問道:「汝疑那個不是佛?」由於人人「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只要「處處自在」,「便登佛地」,因此,馬祖禪在強調人佛無異的同時,特別注意於日常行事中啟發人們去認識自身的價值,把每個人自己視為無價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