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不要辜負佛的教誨,也不要執著於佛的教誨

2020-12-16 金剛智慧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第一段說的是受持誦讀為他人開示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量,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段很關鍵了,我們一定要仔細地理解它的含義。

學佛除了一心虔誠念佛,更要理解佛的旨意,禪宗講究參禪,這一段就有很多需要我們仔細參的內容。

前面佛已經說了,我們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要行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果。為了破除對善法的執念,佛也教導我們說其實沒有善法這個東西,是為了方便而稱作善法而已。

這裡呢,佛說受持讀誦為他人開示金剛經的福德不可思量,他老人家又很怕我們眾生愚痴,心裡老想著要拿金剛經去為他人開示,會有一個「有我」和「眾生」的分別之心,所以才有了第二段的開示。

他老人家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告訴你們為他人開示金剛經的功德如此不可思議,但是,你們要知道,如來心裡是不會有「我要普度眾生」這個想法的,也就是暗示說我們凡夫要向如來看齊,也不應該有「我要普度眾生」這個想法。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如來認為他在普度眾生,那麼如來就住了四相,住了四相,那就不能成佛,也就不是如來了。

接下來,進一步的,如來繼續為我們「破相」。怎麼說呢?諸位看了上面我寫的內容,一定會這樣在心裡反反覆覆地提醒自己,「我要從大腦裡面抹除眾生相這個觀念」,而這個想法,依然是一種相,我們暫且稱為「破除有眾生相的相」。

其實,這也是佛一直強調佛法不可說不可取的最大原因之一,其中就包括這裡出現的破我執的法相。所以佛才說,你們凡夫說的破除我執的觀念,是你們凡夫自以為是的結果,在如來看來,是沒有這個破除我執的法相的。

再再下來,佛又怕我們心裡有個凡夫和如來的分別之心,又只好萬分無奈地指出,如來說的凡夫,也是如來為了方便凡夫理解,站在凡夫的視角稱之為凡夫而已。也就是說,佛眼中眾生皆為佛,並無眾生與佛的區別。

諸位佛弟子們,佛是多麼的慈悲呀,為了讓我們眾生得以解脫,可以說是苦口婆心,煞費心機呀。我們可一定不要辜負佛的教誨,也不要執著於佛的教誨喲

相關焦點

  • 釋尊與釋尊的教誨---菩提比丘
    從佛教信仰的角度來看釋尊的誕生,我們首先必須考慮『什麼是佛』這樣一個問題。眾所周知,『佛』這個字並不是一個專有名稱,而是一個含意為『覺者』或『覺悟了的人』的尊稱。公元前五世紀在印度東北部生長並接受教育的印度聖人喬答摩?悉達多(SiddharthaGautama)被授予這一尊稱。從歷史的觀點,喬答摩?悉達多就是佛,是佛教的創始人。
  • 只要遵照古聖先賢的教誨,認真去做,都會有成就!
    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得好!你為什麼不能作佛?你的妄想雜念放不下、分別執著放不下,所以變成凡夫。只要把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  成佛的秘訣,我向章嘉大師請教過,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釋迦牟尼佛非常了不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
  • 遵循聖賢教誨,最終心想事成的秘密
    佛菩薩有大智慧。因為他們親證了宇宙事實真相,「看」到了因果規律,看到了永劫以來眾生吉兇禍福的真相。怎麼做才能趨吉避兇,其實沒有秘密可言,古聖先賢早已總結出來,歷史經驗也證明,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是由於利益、習慣各種複雜原因,很多人沒有真實際做出而已。做什麼?現階段而言做到仁、義、禮、智、信,做好了就相當不錯了。
  • 佛教: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折損功德!
    那究竟哪些東西可以供佛?哪些不可以呢?雖說供養重在發心,不在於形式,但我們的行為是內心的外化,形式當如理如法,才能表我們內心的恭敬。如果行為不得當、有冒犯,難免會折損功德。本篇文章,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其實,大多數的物品都可以拿來供佛,吃的、用的,等等,只有是吉祥的,表法好的。
  • 學佛者念佛修行,要優先做到的3件事,做不好就前功盡棄了
    修行的道路很長,道路上的困難也很多,而學佛者不能因道路上的種種誘惑而停止自己修行的腳步,我們學佛者只有用心修行,才能領悟到佛陀的智慧,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學佛者修行道路上,優先要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學佛者念佛修行,不僅要學習佛陀的智慧,還要懂得如理如法的去修行,千萬不能只在表面上下功夫。行善做好事,萬萬不能尋求回報,做了善事更不能記在心裡,這只會染汙自己的清淨心。金剛經上有這樣的一段話:無相布施,無論我們做什麼善事,做什麼布施,都不要著相,要隨順自然,無我無念才殊勝。
  •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有什麼規矩?
    佛過午不食,過中,這不能講過午,過中,過中不食,這是注意到這個。但是如果你要是時間寬鬆一點,你十一點鐘供一定沒問題,十一點到十一點半,這個時候決定是正確的,十一點半以後,那就不見得,那就要查時間了。供養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確實遵守老人家的教誨。
  • 《對初學者的教誨》:空而現乎現而空,自心原狀自然住.
    恭摘自《對初學者的教誨》釋慧利法師宣講我們現在別說對毒藥能夠分解,就是吃到了一點不衛生的食物,就會拉肚子,所以,我們完全是初學者,應該祈禱全知,誠心誠意,接受全知的教誨。嗚呼!輪迴諸事無實義。嗚呼,是一個感嘆詞,全知當頭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俗話說:經聲佛號喚醒紅塵名利客,晨鐘暮鼓敲醒輪迴夢中人。我們一直為輪迴出生入死,全然不知輪迴諸事無有實義。    什麼叫做輪迴?
  • 佛說:放下執念,萬般自在!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苦難,不過苦多苦少罷了,依個人因緣福德而定。「萬般皆苦,只可自渡」,佛菩薩只是引領大家走向彼岸的道路,告訴你走向解脫的方法,但路要靠自己走,智慧要靠自己去體悟。沒有誰能真正渡你,唯有你自己是自己的擺渡人。有人說,我很煩惱,總是和過去的事耿耿於懷、不肯放下,自己很痛苦,但是又放不下,時常想起,嚴重影響了當下的生活,不知怎麼辦?
  • 釋淨空: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就是不違背佛
    我們在今天,假如我們聞到正法依教修行,不違背佛陀的教誨,那麼我們現前也是「從佛」。不違背佛的教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說做起來不容易?因為我們不明了怎樣才叫做不違背佛的教誨,這是屬於學問。
  • 佛系男&佛系女說:未來,請不要對我拐彎磨角?
    佛系未來,請不要對我拐彎磨角?BUDDHA 最近「佛系」一詞火遍各大網絡平臺,大家對佛系文化、佛系精神也是眾說紛紜,那麼我們這一代佛系還有未來嗎?佛系價值、佛系精神文化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近一兩年我們找到了一個詞來去形容,佛系是從自我內心出發,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都是個體單位心智健全的自然人,只有內心充實,思想上不貧瘠,懂得用智慧去思考,才能更好、更自如的生活。如果人人都能有這樣的胸懷,並且如實地去做,那麼大家就能快樂、和平地相處在一起。
  • 聖賢的教誨——教給我們什麼
    放心,上帝最終會滿足你,不要著急,我們可以慢點來。還記得當年我們都很窮,但我們過得很開心,雖然是窮開心,但窮也不至於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那麼除了吃飽穿暖之外其它真的有點多餘,我們需要活的淡定從容、糊裡糊塗、高高興興即可,不要其它的太多的物質。
  • 佛教:去寺廟燒香拜佛,不要迷信3點女性要注意4點,才是真正供佛
    佛教:去寺廟燒香拜佛,不要迷信3點女性要注意4點,才是真正供佛。很多人空閒時都有去寺廟燒香拜佛的習慣,希望能保佑自己和家人,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會以不同的身份示現,利益眾生是佛菩薩的慈悲,可能當佛菩薩走了,我們才覺察到。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佛祖菩薩、祖師大德留給我們許多很好的修行方法,沒有一種是好的,但哪一種適合我們,這就需要學佛者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 分享:依教奉行,做佛的合格弟子
    佛在經典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的深義,知道的實在講太少太少了。如果真正明了這兩句話的意義,對於學佛這樁事情就會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不會把升官、發財、世間享受排在第一。學佛就是學作佛,這是一生的終極目標。  這部經分成五個部分。
  • 佛學文化:整部《佛說阿彌陀經》的核心就是四句話
    先給我們說明往生極樂世界還真不是那麼輕易的事情,這需要具足大善根多福德和殊勝的因緣,否則的話別說極樂世界去不了恐怕連極樂世界之名都聽不到,連阿彌陀佛的聖號都無緣聽聞,這個佛在《無量壽經》上就講過,羅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這句經文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的因緣非常稀有。第二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佛前拜佛時,一定得帶供品嗎?不帶會怎麼樣?看看寺廟僧人怎麼說
    因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佛菩薩是有求必應的,有求必應這點是真實不虛的,但是佛菩薩的的有求必應不等於是幫你滿足所有的願望。而佛菩薩幫你達成願望,還有一些提前的條件的,就比如上香在佛前拜佛時上供品等等。佛教說一切的因緣的結果是由於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求佛菩薩,而且每個人的結果都各不相同。有的人效果很明顯,有的人效果並不明顯。
  • 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如果沒準備好寂寞,那就不要結婚
    導讀: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如果沒準備好寂寞,那就不要結婚小偉最近陷入了迷茫時期,已經28歲的他事業很不穩定,每月除了溫飽以外的收入波動很大,雖然父母不支持,但他還在執著的做著他喜歡的事情看出兒子心事的老陳,語重心長的和他談了很久,告訴他,如果沒準備好這幾件事,那就不要去結婚。一、放棄自己的夢想,全心沉入家庭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物質的愛情不會長久。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從師父上人的教誨談一門深入的重要性|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所謂「惑道者眾,悟道者少」,他能真正有善根,那就表現在他會相信佛經的教誨,不會依自己的意思;他相信了,照著去做,這個是福德;而且他也很珍惜因緣。所以《無量壽經》說,「當信佛經語深」,「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他尊敬佛表現在哪?不懷疑佛說的,照著做。所以現在人善根不夠,不夠老實聽話。老實聽話是善根,真幹是福德。  當然,我們會思考這個問題,也是希望大眾不要走錯路,能夠修對。
  • 淨空老法師修學《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的心得報告
    如果有信心,真信,但是做不到,不能把佛說的這些道理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不能把佛的教誨變成自己生活行為,你也算不錯了,天台大師對你很尊敬,「國之師也」,你可以教誨別人,你沒有教錯,你可以當國師,這是能說不能行。
  • 佛教:家裡有佛堂,這些東西不要拿來供佛,對佛不敬!
    提起佛堂,就很有必要說說佛前做供養,不論是去寺院,還是在自家佛堂,做供養幾乎是每個信眾必做的事。佛前供養主要包括哪些呢?最基本的有佛前供鮮花、供水果、供香、供燈、供水、供齋等等。所供物品不論質量好壞、不論質量多少,有一份供養的誠心就最為可貴。雖然沒有嚴苛的要求,但是我們的行為還應當是如理如法的,不能過於隨意,以免有失恭敬,修不到福、反而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