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念佛修行,要優先做到的3件事,做不好就前功盡棄了

2021-01-07 慧悟佛心

修行的道路很長,道路上的困難也很多,而學佛者不能因道路上的種種誘惑而停止自己修行的腳步,我們學佛者只有用心修行,才能領悟到佛陀的智慧,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學佛者修行道路上,優先要做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學佛者念佛修行,不僅要學習佛陀的智慧,還要懂得如理如法的去修行,千萬不能只在表面上下功夫。行善做好事,萬萬不能尋求回報,做了善事更不能記在心裡,這只會染汙自己的清淨心。金剛經上有這樣的一段話:無相布施,無論我們做什麼善事,做什麼布施,都不要著相,要隨順自然,無我無念才殊勝。

第二件:學佛者念佛修行,要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嘴」,俗話說得好禍從口出,而嘴也是造就罪業最多的地方,佛曾經說過:人學會說話只需要短暫的幾個月,但是要守住自己的嘴卻要用一生。世間有許多學佛者都會選擇修行閉口禪,而修行閉口禪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自己的罪業,許多修行閉口禪的禪師只會在頓悟之後才會開口,將閉口禪修行到極致的禪師每一個都能得到「大果」,而現在選擇修行閉口禪的人卻寥寥無幾,不僅是因為無法堅持,還有就是修行者的內心不能平靜。

第三件:學佛者念佛修行,要學會知足,丟棄傲慢與自滿。而傲慢和自滿也正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礙。佛曾經說過:知足常樂,不僅是學佛者的修行任務,更是世人應遵守的事情。學佛者更要時刻謹記,他人的恭維是增長自我傲慢和自滿的階梯,更是破壞修行的魔鬼,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它丟棄,就如同將路上硌腳石子踢走一樣。丟棄美譽和讚美之詞的誘惑,學會放下,清淨自心給自己一個美好的人生,不執著花名,擁抱已有的幸福和親情。

修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修行的道路十分的遙遠,同時也是困難重重,所以學佛者應為了長遠的信念,竭盡全力的修行,不能因修行路上的誘惑而放棄自己長久的堅持和信念,不嫉妒他人,也不迷戀他人的恭維以及讚美之詞。

相關焦點

  •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呢?
    學佛者如何做到《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呢前文我們講述了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歷史,也講到禪宗四祖的見地和功夫。給予我們學佛和禪修者有了初步的認識,包括念佛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禪門留下來的思想,如何得以落實到實處,落實到我們生活中來。
  • 打坐與念佛,哪種修行方法更好?
    談起修行方法,最主要的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打坐,一種是不打坐。而不打坐的修行方法中,現今最為流行的就是念佛。特別是在很多地區都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說法。也許有的人會問,打坐與念佛這兩種修行方法,哪一種更好呢?如果從修行的本質上來看,一個人只要能通過某種修行方法,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至於用什麼方法,則沒有分別。
  • 佛教:如果你念佛,這件事做不到,再念也沒有用!
    這十六字,是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包含了念佛法門的所有精要。「真為生死」,要隨時修習無常、流轉痛苦等法,修行的目的,唯一是要解脫;「發菩提心」,畢竟念佛法門是大乘的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與淨土法門相應,才能上品往生,這是念佛人應該做到的發心。要想與念佛真正相應,必須要真為解脫,發菩提心。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我建議他在修持念佛三昧,如果能做到這3點,自是陰德深厚之人,後世福德自然會來!首先:念佛法門的初步目標,做到「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修行,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很起碼的要求。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往生西方絕對沒有問題,甚至不生西方,就在今生今世這一步證得一個果位,那也是很容易的事。
  • 帶牙套之後千萬不要做「這三件事」,不然「前功盡棄」
    帶牙套之後千萬不要做「這三件事」,不然「前功盡棄」 不能吃特別硬的食物 帶牙套期間,你不能吃特別硬的食物,然後平時飲食的時候不能吃辛辣,將要吃稀一點的食物,不好牙齒的食物
  • 疫情嚴峻,在家修行,這幾部偽佛經你要搞清楚!
    這段時間,大家為了躲避新型冠狀病毒都閉門不出,除了吃和睡,我們也不能忘了修行。如誦經、念佛等等皆能去做。用誦經、念佛的功德來祈願,疫情早日好轉,世界和平,人們安康。當下正處「末法時期」,自然也有好多好多的「偽經」流傳於世。
  • 拜佛供水果要注意3點,尤其是做到3個字,讓你功德圓滿
    拜佛供水果要注意幾點,尤其是做到3個字,讓你功德圓滿。佛在世時,拜佛常用的十種供具,有香、鮮花、水果、水、油燈、衣服、瓔珞、幢旛、音樂、合掌供養。種種供養都代表著一定的寓意,果是代表因果的,讓你看到,常常想到種善因得善果。
  • 夏蓮居談念佛
    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幹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裡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裡必能念佛。  嘴裡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 修行念佛十二種方法,原來我之前都錯了!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為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起見,為了要適應念佛人的根器起見,所以念法便有種種不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長。
  • 居士疑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
    答:不要虛度光陰,而要解脫輪迴、往生極樂。問:晚上放佛曲睡覺也會招來眾生,佛曲也跟佛經一樣?答:會不會招來看因緣,至少也不會傷害到聽佛曲的人,更不會傷害到念佛人。問:去寺廟裡念佛功德大,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功德大?
  • 學佛者要深信兩個字,牢記一句話,一生無憂!
    學佛者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事,一定要牢記於心,有些行為,一定要避而遠之,只要做到深信兩個字,牢記一句話,這一生都不會有太多的痛苦和煩憂。這兩個字就是至高無上的因和果。世間因果真實不虛,學佛者一定要深信因果才行,只有深信因果,才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會多結善緣,事事順心。
  •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的特別用法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得特別用法一提到國內的佛教信徒,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念佛老太太。甚至於淨土宗的影響力遠渡日本,越南(雖然在日本被搞得荒腔走板,日本搞出來個本願宗,鼓吹只要有信心,一心念佛,哪怕壞事做盡都能託生阿彌陀佛淨土,結果本願宗的信徒殺人放火搶地盤,啥壞事都幹得出來,壞事幹完了,晚上蹲家裡念佛,祈願入極樂世界)幾乎輻射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奇怪的是洋大人對淨土宗倒是沒啥興趣,估計是洋人喜歡具有神秘儀式感的東方宗教的緣故)。
  • 把握好機緣,契入佛門,做一個修行人
    這也是修行人一開始的目的。如果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天天吵鬧、身體不好、也沒有精力工作,事業每況愈下,這就違背學佛的初衷。修行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佛法的要義,發起勇猛之心,這樣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修行了,佛時時刻刻在心中,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念佛。如果沒有發願、沒有發心,就是整天在佛堂裡念阿彌陀佛,那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
  • 學佛必知:如何做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你能做到嗎?
    對學佛的人來講,誦經拜佛有兩種情況,心情好的時候恨不得把頭磕破了,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菩薩都煩。但我們要讓心情好的時候的那股學佛的勁頭,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能表現出功夫來。實際上,最應該修行的時候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怎樣能讓你恢復過來?可是往往心情不好的時候,很難有這個念力讓自己恢復過來。那怎麼辦呢?
  • 能靠念經念佛趕走蟑螂嗎?
    學佛一直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學教理,不先樹立正知正見,反而會讓未學佛人誤解佛教,被認為是迷信,這就不好了。那麼到底能不能靠念經念佛趕走蟑螂?學佛人如何在不殺生的情況下趕走蟑螂呢?除此方式之外,法師還給我們開示了一個要點:「念經、拜佛是一種自我修行的方式,是用來改變我們自己的身心,從中得到慈悲和智慧,而想要靠念經、拜佛改變周遭環境、改變身邊的人和動物,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一般人做不到。」
  • 念佛也能體驗科技的樂趣,計數器怎麼玩?
    很多信佛的,或者喜歡佛學的,亦或是出家人,不管緣起如何,每天都會早晚念誦佛法,念佛固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更加需要在保持念佛數量的基礎上還加以持之以恆,因此對於念佛者來說,為了讓自己不會懈怠,往往都要給自己制定下念佛的定課,積功累德,而念佛計數也成為了念佛者的日常。
  • 念佛,就是提起覺知!讓自己回到空性的狀態裡!好好念佛!
    我每天,至少要保持2小時以上的聽經聞法薰習,這應成為我的一項日常功課!---念佛法門,是可以坐上坐下,一以貫之的。坐下聽人談論家長時短,談是論非時,我心中就提起佛號。春節回到家鄉的許多時侯,我就是這麼做的。感覺很好!以後都要做這麼做。念佛,就是提起覺知!讓自己回到空性的狀態裡!這就是實相念佛。
  •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
    佛教積陰德的好處,十件最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做好事就是行善,行善就有德,多做好事,就叫積德,積德越厚,人越有福,所謂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積德很有講究。有陰德和陽德之分,俗話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
  • 在家念佛的講究!
    由於念佛之人根性不同,有的人一心不亂,有的禪境下來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以七為準,但我們淨土一門,要盡形壽執持,要用一世來信願持名,才能決定往生。有的人以一的狀態來入定,接著冥想禪修以此觀心,修的一顆淨心,明心,面對心態的渾濁和清澈差別的告誡。佛法是心地法門,要在修心上下功夫,當達到並保持「一」,心就會體現出清淨了。
  • 修行不從這裡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