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字,是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包含了念佛法門的所有精要。「真為生死」,要隨時修習無常、流轉痛苦等法,修行的目的,唯一是要解脫;「發菩提心」,畢竟念佛法門是大乘的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與淨土法門相應,才能上品往生,這是念佛人應該做到的發心。
要想與念佛真正相應,必須要真為解脫,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以真信切願,念念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就可以念念與佛陀相應,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如果沒有求解脫之心,你修持任何法都不可能相應。對於念佛法門來說,同樣也是如此。雖然念佛法門最容易修持、最容易解脫,但是如果你沒有求解脫之心,那就不可能與念佛相應,也不可能往生淨土。
現在有很多的念佛人整日念佛、懺罪、發願,但是淨土還是很遙遠,往生沒有保證,這是由於內心的愛樁沒有拔除,情纜還牢牢地系在娑婆岸邊造成的。能不能去淨土只在於心,如果心上已經除掉障礙,或者一心嚮往淨土,當然就能步步靠近淨土。以此晝夜勤修,就能越來越熟,越來越有把握。有些人看起來是整天都在修行,念佛不斷,又是懺罪,又是發願,好像勤懇精進,但實際觀察起來,距離淨土極其遙遠,毫無往生保障,自己仍然是一個身處危險的人。什麼原因呢?不外是內在障礙太大。
真正修行之人對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任何興趣。對於他來說,這些善妙的世間五欲味同嚼蠟,沒有任何意義。真正修行的人是默默無聞的,只管自己了斷生死的大事。就像世俗諺語中所講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不用說他自己根本不會講別人的是非,即使你對他講是非,他也不想聽。因為他認為,聽別人的是非就是幹擾自己的修行,就是懈怠放逸了。有些大德就有這樣的風範,只要有人給他提一、兩句是非,他馬上就把話題引開,不想讓你再談下去,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特點。但是,有些不知趣的人還會繼續說,即使故意把話題引開好幾回,他還不知道,那就沒辦法了。
其實,不用說佛教真正的修行人,即使是有些外道的修行人,也是如此。譬如,《道德經》裡面講,修行人是一種什麼狀態呢?「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冬天在薄冰上走路,非常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在那裡走。「猶兮若畏四鄰」,就像會被四周的鄰居看見一樣,非常害怕。修行人的心態應該是怎樣的呢?就像賊一般,偷偷摸摸地在那裡修行,單怕被別人看見。因此,羅睺羅尊者稱為「密行第一」。什麼叫「密行」?就是偷偷地修行,不要被任何人知道,這才是修行人的風範。
如果我們真為解脫,發菩提心,就不會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自然就能與解脫相應,自然而然就會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地辦道,這是真正修行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