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蓮居談念佛

2021-02-13 禮敬諸佛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嘆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

  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

  「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佔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於成片。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

  「心不應口」,嘴裡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於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憂,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裡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於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

  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裡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

  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裡想的跟嘴裡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嘆」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嘆惜呀。

  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裡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首而說的。

  「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係,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沉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準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準,要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

  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於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後,心裡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聽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係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閒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有誰阻止你不準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

  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裡,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閒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沉著安閒」。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於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到無生。要沉著,沉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閒,有的人努力,但由於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閒」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閒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閒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

  我們很安閒,為什麼能安閒?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儘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裡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

  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裡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閒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淨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於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云:「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幹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裡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裡必能念佛。

  嘴裡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於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於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繫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繫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看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瞋、痴、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瞋、痴、慢。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瞋、痴、慢心,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麼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瞋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聽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瞋恨呀。

  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做過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瞋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

  痴,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痴裡頭,愚痴呀。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瞋痴慢都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麼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餘土。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玄奘大師所譯「繫念不亂」,與《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可以肯定一向專念是往生的必備條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即是唐譯的「繫念不亂」。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於自修的法門,今天想參禪,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羨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麼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淨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到極冷的時候,梅花怎麼會開撲鼻的香?由於「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麼高。六道中輪轉,無量的生死,現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不再輪迴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勤真專呀!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鬆,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麼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參禪,既修淨土又學密宗。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實修行,是在開玩笑。

  「真勤真專」,必有功效自然可見,故云:「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相關焦點

  • 黃念祖老師夏蓮居居士論念佛
    深妙禪偈:有大福德始念佛,發菩提心修十善,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四儀莊嚴三淨業,堅守重戒勿少犯,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閒知見。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
  • 淨土第一經,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一定要看的著作,教你如何正確念佛
    該經古有多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輯會諸家譯本並分章次,成為現在流通的本子。現在王龍居士又發心將此經譯成白話文以廣流通,歡喜讚嘆之餘,還想就淨宗的行持,略綴數語:淨土念佛法門現在非常流行,原因是它攝機廣,簡單易行。特別是它的易行,經常為人們所稱道。
  • 夏蓮居老居士臨終洩露他的 常寂光,沒十天就往生了!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夏蓮居老居士臨終洩露他的常寂光,沒十天就往生了!夏老師給我洩露,談他的常寂光,沒有到十天就往生了。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就把這個對人宣說的。更不能拿這個吸引人!
  • 夏蓮居居士談念佛
    「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佔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
  • 修學淨土讀《海賢老和尚永思集》生信,看《淨修捷要報恩談》斷疑
    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淨修捷要》是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作的,這篇講演就是他對《淨修捷要》的講解。講解非常透徹、容易理解。夏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寫的很好,這裡面提到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黃老居士講解得簡單扼要,明白透徹,其味無窮,法喜充滿。
  • 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真經,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原文
    「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讚嘆的,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那就不是普通人,這叫上上根人。古德也常說,修這個法門完全在直下承當,你能直下承當你決定能成就。誰能直下承當?上上根與下下根。上上根跟下下根在淨土法門裡劃上等號,為什麼?
  • 你會念佛嗎?看看廣欽老和尚的念佛語錄
    縱觀廣欽老和尚一生,避談禪定,廣度群迷導歸極樂。現將廣欽老和尚的開示語錄貼上,以此使念佛之信心、願望、功夫更堅不可摧,今生臨終自在往生西方,永脫輪迴,親見彌陀、觀音、大勢至。阿彌陀佛!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 車身故障念佛有效
    師姊聽說,又很懇切地對她說:你回去一定要教你先生念阿彌陀佛,萬一逢到災難,或危險的時候,就要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消災免難。那女子倒頗有善根,又很聰明,回家後真的把師姊教她念佛的一大套說給他先生聽,教他先生在開車時要念,危急時更要大聲的念佛,準能轉危為安云云。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很多人都講,末法時代,就該修習淨土宗,因為適合不同根器的人來修,只要一心念佛就好,將來就能夠得佛接引,做起來沒有困難,人人都會,人人都修得。但卻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題:為什麼別人念佛靈,得佛護佑,還有感應,我念佛怎麼就沒用?
  • 【念佛感應錄】黃秀娣居士念佛感應
    這時,秀娣已開始接觸念佛法門,她趕快念佛回向給大太太,並勸大太太念佛往生淨土,沒多久,秀娣夢中看到觀世音菩薩坐在輪盤上,而大太太就坐在觀世音菩薩旁邊的蓮花上,笑得很燦爛!    先生病逝後,曾託夢說:「因為買菜的因果,以致墮地獄,不得自由!」
  • 幾個故事,只要一心念佛,念佛可以治病!
    另有一篇文章,也是念佛病癒的故事,是臺灣星雲大師寫的。文章記述了一則大師親自見聞念佛病癒的感人故事。也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位曾姓軍人,因風溼病而全身癱瘓,醫藥無效,只能在床等死。一次打佛七,曾居士由於不能行走,就在大殿中放一坐墊,坐在坐墊上念佛。
  • 淨土法門: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淨土念佛法門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而橫出三界,靠的是他力,而不是自力。這不是說眾生不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就等著別人幫助。而是因為自己在了生脫死的大事上做不了主,所以才依靠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幫忙。總有好事之徒或閒著沒事之人譏諷念佛人,說有念佛的工夫還不如去行善。他們哪裡知道,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那麼祖師也是根據我們的根性,給我們想出來念佛最容易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原載於《楞嚴經》,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記載,就是要求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念耳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念佛,用耳朵去聽念佛的聲音,以此來都攝六根,功夫到家了,可以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 念佛感應記:新娘念佛,翻車無事
    回憶十二年前,筆者與呂正涼大姊,到總爺糖廠的大乘精舍,教人念佛的時候,此女孩才五歲。十年前王居士轉任臺東廠,王夫人顏嘉亨女士是一位口才流利萬分賢能的太太,一到臺東就與陳玉芳居士等人,共同建設一間蓮社,亦曾邀我去玩。但七年前又轉勤到龍巖糖廠,王氏伉儷又在當地組成一個念佛會,又再度約我去隨喜,共結法緣,做父母的如此發大心,在鬱清小小心靈中因聞正法,便種下善根。
  • 老實念佛,不要三心二意!這樣念佛更容易有感應
    在方便門中,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接、最快速、最圓頓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念佛有許多方法,諸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等等,而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的是持名念佛。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一、念佛人,為何還會生病?常有人問:念佛可以消災免難,增長福報,為什麼念佛很多年了,還會生病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1.病苦,是人生實相生老病死就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是人生的實相。念佛了,還會生病,這是自然的,就像念佛了,我們還會餓、還會冷一樣。佛來娑婆示現,也示現生老病死,他不是把這裡變成不會生病的地方,而是要告訴我們生老病死的真相,讓我們看清輪迴的本質,然後念佛離開娑婆,往生成佛。我們會在這裡出生,就是有病苦的共業,像北俱蘆洲的人就不會生病,每個人都能健康活到1000歲。
  • 【微信答問】第200期(這三種人能不能往生,一、口雖念佛,而心懷不善;二、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三、口雖念佛,只求來生富貴.)
    建議在wifi 環境下收聽問:以下三種人能不能往生,一、口雖念佛,而心懷不善;二、口雖念佛,心中卻胡思亂想;三、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來生富貴,或者認為「我是凡夫,西方沒有我的分」,只圖來世不失人身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