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念佛時應該出聲念還是默念?兩種念法哪種效果更好?

2020-12-27 佛學小課堂

念佛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

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門,念佛也叫念佛法門。

有稱名念佛、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三種方式。

通常情況下,人們說到念佛,一般指的是稱名念佛,

也就是口誦「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在過去修行的時候曾發下四十八大願,

念佛的意義就在於憑藉著阿彌陀佛誓願之力,往生極樂淨土。

念佛分為兩種方式:心中不出聲想念、出聲稱念。

通俗來說也就是默念和出聲念。

這二者從佛教修心的角度來說,所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

但是如果是出聲念,就一定要講究方法,學會利用丹田之氣,

按照佛教中的誦念方法有規律的念。

佛教認為如果出聲念佛,念誦時能夠增強內在氣息,對身體有益。

但是為了不影響他人,有時候必須要靜心默念。

佛教認為念佛的好處很多:「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痴卑賤、惡病汙穢,

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

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

而命終往生,證大涅盤,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相關焦點

  • 打坐與念佛,哪種修行方法更好?
    談起修行方法,最主要的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打坐,一種是不打坐。而不打坐的修行方法中,現今最為流行的就是念佛。特別是在很多地區都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說法。也許有的人會問,打坐與念佛這兩種修行方法,哪一種更好呢?如果從修行的本質上來看,一個人只要能通過某種修行方法,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至於用什麼方法,則沒有分別。
  • 印光大師十念計數法與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 佛教,淨土修行詳細方式方法,唱念原則,止淨功夫十念打坐
    念佛人,很少真正信願求往生,心中還貪念著世俗中的一切人事物和財產。再者眷屬重利益,無法幫助亡者往生。這是每位念佛人,都要面對的話題。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的特別法門,是可以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的二力法門。如果未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如何感召阿彌陀佛前來接引?
  •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的特別用法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得特別用法一提到國內的佛教信徒,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念佛老太太。看到他以後,這位「和尚」起身進去換了套軍服,然後抄起刑具就把這個倒黴的革命英雄折磨得死去活來……雖然很多佛門中人對於淨土宗也是非常不認可,認為他們誤解了《般舟三昧經》的真意,只注重念佛,不注重禪修。而且光讓老百姓念阿彌陀佛,佛經方面不怎麼下功夫,法華經怎麼傳承?楞伽經怎麼傳承?華嚴經呢?把經義給丟了那還是佛教麼?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2個字,功德無量!
    提起「阿彌陀佛」,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阿彌陀佛」在佛教裡的地位極高,寺院裡處處可見其蹤跡,僧眾之間見面打招呼也總是一聲「阿彌陀佛」不離口。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念其名號有何功德?「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往往很迷惑。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眾所周知,佛家八萬四千行門,淨土宗專修念佛。「阿彌陀佛」是萬種功德、四十八大願的結晶,念佛則是乘佛願力的方便法門。念一聲佛號,無量功德便會由彌陀功德海,流注到我們的八識心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聲佛號,成佛有餘。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o」?
    比較廣泛的兩種念法是「a」和「o」,兩種說法又各有緣由,難以說服對方,本文我們就共同對「阿」字的發音探究一番。首先,在小編看來,無論念「a」也好,念「o」也好,都難說誰對誰錯。試想,中文是如此發音,而在外文中發音又另有不同,難道信徒所憶念的阿彌陀佛還有中外之分嗎?
  • 廣欽老和尚:念佛念到這種境界時,便能預知時至!
    打七念佛,為的是要得正念或開智慧,是要去除色、聲、香、味、觸、法,得六根清淨。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淨,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麼。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
  •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
    為什麼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念菩薩時念觀世音菩薩,這裡面有原因。三世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 修行念佛十二種方法,原來我之前都錯了!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為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起見,為了要適應念佛人的根器起見,所以念法便有種種不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長。
  • 佛教:念「阿彌陀佛」時,不懂這幾點,再念也無用!
    在淨土文化薰陶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影視劇中甚至平日生活裡,時常聽到有人念誦。但是,與之相伴的另一句俗語,在坊間也格外流行,那就是口念彌陀心不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麼,除了知道阿彌陀佛意為「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南無的意思是皈依、頂禮之外,還有那些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呢?
  • 釋淨空:佛號要怎麼念,才能真正收到功效
    我們念佛的每個人都想念佛收到功效,但是實際上收到功效不是那麼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很多人念佛都都得不到功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佛號要怎麼念才能夠如法,才能真正收到念佛的功效,這是我們念佛同修每個人都想知道的。
  • 念佛念什麼?念的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啊!
    我們念佛念什麼?念佛是念三昧。念三顆靈魂。念的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什麼?都具足三顆靈魂。咱小時候頭頂上呼嗒呼嗒的那下面駐的那顆靈魂。叫頂灌靈魂。咱心裡還駐著顆靈魂,那叫心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這三顆靈魂。修行的原則是把身體的這個身魂回歸到我們的心性。我們的頂灌靈魂代表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心性代表我們的空間。我們的體魂代表的物質環境。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緣起緣滅。都是我們迷惑。
  • 我們提倡十念法,真管用!(附《念佛的好處》全集)
    我們提倡十念法,十念法念四個字,時間很短,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不夾雜一個妄念在裡頭,這個十句管用。一天我們規定念九次,當然次數愈多愈好,決定不夾雜妄想雜念,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 開示|念佛不出聲,在心裡默念可以嗎?
    你們認為念佛的所緣境是什麼?一定有所緣境,對不對?「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但是你要把所緣境現出來,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  那麼你怎麼取到所緣境?所緣境在哪裡?念佛的時候所緣境是什麼?它是音聲,是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中的聲,它是耳根所緣。那麼你如果都沒有出聲,它就不是音聲,它變成法塵,變成第六意根所緣,那就不一樣。
  • 不忙的人也可以用晨朝十念嗎?印光法師
    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者,何妨礙之可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26頁 復陳士牧居士書四)  本站附文:  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
  • 八識是怎麼運作念阿彌陀佛的
    若不能確認我,則念與不念阿彌陀佛都無意義。究竟是哪種識在確認我呢?自然是第七末那識在確認我,恆審思量我相隨,這是第七識的內容。所謂恆審思量,並不是在說恆審與思量這兩個行為或能力都屬於末那識,而是在說末那識通過對思量過程的恆審可以使眾生表現出我性。 謂語的念對應的是行為。這裡面有兩層含義,行為的內構建與行為的外實施。
  • 夏蓮居談念佛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  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淨。
  • 念佛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看了你就知道了
    《無量壽經》講述了,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行,經過五劫的時間的思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極樂世界之美、極樂世界之善,說之不盡。
  • 佛友問答:在心裡默念佛號管用嗎?還是只能大聲念才有功德呢?
    問:擔心家人說我,只默念可以嗎?還是說大聲念才有效果?有願望怎麼向阿彌陀佛祈願?答:在家念佛建議張嘴念,心裡默念大部分人念不清楚,也容易丟掉佛號,這個自己試一下就知道了,也可以用金剛念,一天到晚念佛也不累,金剛念就是「微微動嘴巴的默念」,旁人聽沒有聲音,但是嘴巴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