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很少真正信願求往生,心中還貪念著世俗中的一切人事物和財產。再者眷屬重利益,無法幫助亡者往生。這是每位念佛人,都要面對的話題。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的特別法門,是可以仗佛慈力,現生往生西方的二力法門。如果未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如何感召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平時更要殷切地接引眷屬學佛念佛,令知助念的殊勝利益與功德,否則冤親眷屬,來要債的,多於來報恩的,如何切斷宿生糾葛的孽緣?又如何趁此生了脫生死,永斷輪迴?所以注重方法很必要。
淨土念佛的唱念原則;南北地處不一樣,念唱贊子,板眼一樣,調子不一樣,有南派北派。這些算老佛教徒了,學了二三十年,板眼很好,板眼是真不錯,唱出來比出家人唱得還好,喉嚨好唱出來就好,講佛理就不多言。我們注重佛理,唱得多麼好,也唱不出一朵蓮花來。六字佛恭敬,四字佛簡單。南無是皈依、恭敬辭。念六字或四字,這個看情形,看你的時間,也不必跟人家一樣,人家怎麼念咱就怎麼念。
時間感覺到不行,就念短,這個都好。要緊在心不往外跑,定住,千言萬語是一個定字。戒定慧,要得定,不得定,念一輩子沒用。他們有定功課的,一天念多少是日課,日課十萬聲,若念六字念不出來,因為多二個字,算算多兩個字時間。四字就好,這個看情形。佛七開示;修行要講開示,打佛七止靜時,就預備講開示。重心在念佛上。
為什麼講開示?為著不能得一心,念佛不如法。所以,開示只準講念佛的方法,不能在這裡講經,講實在要緊的話。四十分鐘,感覺少,再加長了,也不好,千言萬語都是得一心的方法。重心就在這個萬德洪名相應上。止靜功夫;回向就是發願,這個是必須的。禮佛也是必須的。咱們見見面,注重禮貌,何況是請佛念佛,禮貌這是應該的,其餘的都能收住心,就是六字洪名最要緊。
再說止靜,禪家的止靜,跟淨家的止靜不一樣。禪家的止靜是參這一句話頭,一參話頭,就跟淨土一樣了。參話頭,心亂不好治,參不住,他也是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念般若波羅蜜,念阿彌陀佛,定在這個音上,都在這上頭用力。參不下去,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心永遠在這裡。佛七止靜時,講開示,這裡頭有好消息。什麼好消息?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
淨家止靜時,大家都不出聲念了,心裡還得念,心裡沒斷,淨念要相繼,跟禪家止靜不一樣。修哪一種法門有哪一種的用法。止靜時,嘴裡不出聲,或金剛持,心裡沒斷,心裡想著這六個字或四個字,這四字就念念不斷。這麼續下去,時間長最好,就是學這個火候。十念法;從前大官僚五更起來早朝,也很緊張,規定十念法,念十口氣。十口氣十念法,祖師說:一口氣不許超過五句以上,不要因你年輕,一口氣拖得長,呼吸長就拼命多念幾句,總而言之得輕念。
念四字,不必念六字佛。念到第五句用第二口氣再念。十口氣很短,十念法也行,只要心在那裡,就行了。萬法在心誠,心誠一問訊一頂禮也行。心不誠,四十八拜、九十六拜,拜得喘氣,心裡煩煩躁躁,倒不如不拜,不是這麼呆板的。一問訊,十口氣念完了,就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全在心誠上,萬法唯心。是個佛教徒,但在外表很少看出個什麼來。念佛打坐;念佛打坐,身體搖動,這是心臟的關係。有人說:「身體有變化,你不要管他,你只要求一心就行。」
這話咱不同意,因為心要是穩定了,身體就不動。心定而身不定,沒這道理。念十口氣,為的是讓一心不亂。這十口氣,心就是定在「阿」字,接著不斷,心裡不想別的,一口氣念完,不叫你想上其他雜念。念十口氣,不必著相,站在那裡也行,行住坐臥都能辦,也不定呆板板的坐著。沒有一定的事,一個人一個樣,有的人站著感覺安穩,有的人認為坐著安穩,隨個人感覺,哪種方法舒服就用哪種方法。
是坐著慣了,不做功課寫東西,在寫字檯上就盤上去了,坐習慣了。這是習慣的關係。能雙盤,就雙盤。不能,就單盤。單盤也辦不到的,就隨易盤,只要心裡靜了就妥當,這個不一定。雙盤感覺舒服,這是習慣了。別勉強別人跟你一樣,人家有人家的辦法。
佛法是圓融無礙,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不都叫念佛呢?放不下,是許許多多念佛人的盲點。有財的,面對家業、房產、鑽石、翡翠,總是念念不舍,可惜的是,大限來到,一丁點也帶不走。有家眷兒女的,總覺兒女們有的還沒成家,有的沒立業,心中諸多牽絆,真的放不下,然而古今中外,黃泉路上有哪位家人,可以結伴相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