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從這裡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021-02-23 密法之光

  這裡須特別強調注意的是人的「心理行為」問題。中國自漢唐以後,歷代在宗教方面、在哲學方面,大家常使用一個名詞——修行。尤其現代學佛的人特別多,大家都講究修行。什麼是修行?並不是打坐、做工夫就等於修行;這和「修行」的真正意義還有很遠的距離。

  真正的修行,包括修正心理行為,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修正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等,也就是心理思想上、生理變化上、言語行為上毛病的修正。所以在佛學上名之為「轉識成智」,就是修行的道理。

  一般人的打坐,不過是修行的一個入門方法與練習,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克念」。把念頭克服了以後,在打坐當中轉化;然後擴而充之,才能轉化自己的各種心理行為。

  假如沒有轉化心理行為的功力與智慧,則所有一切修行都是白說空話,也就是如貫休和尚的詩——「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無心的境界,並不是像一根沒有知覺的木頭,而是一切清淨無為的境界,如果不修到這種境界,那麼「萬種千般逐水流」,都是空的,沒有用。這裡提出來希望大家注意。

  《孟子與公孫丑》

  --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拼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

  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準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

  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八十八結使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係,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鐘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鐘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儘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汙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不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裡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我們以心理學的立場檢查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自己的心行中,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善?假如是一個真正嚴格檢查自己心性的修行人,可以查查看,在一天之中,又有哪一個念頭是真正的至善,多數不過是糊裡糊塗過日子而已。不要說行為中有善事,連至善的念頭都沒有起來過。

  你說,我在念佛啊!那是無心念,一邊念佛,一邊六根還到處亂動。即使你能念佛念到專一,那只能說是修持法門而已,並沒有真正升起善的福德資糧,有這樣嚴格。所以大家隨便講禪宗,什麼宗,一分功德沒有升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轉了一分,升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步,這是很呆板的。所以一些老年朋友,用功用了這麼多年,都不上路,你不要光想以打坐修定求進步,善根沒有起來,善功德根本沒有培養過,如何進步呢?

  心理行為及習氣不能斷,是做不到身內的功德成就,所以工夫不會進步。等到你身內功德成就了以後,身體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變化,向勝義方向轉變,這個道理是呆板的。

  可是習氣是次第慢慢斷的。比如剛才講,得了定,意念清淨時,別人的一點錯處都看不慣,是什麼道理?等於自己把鏡子擦得太亮了,太乾淨了,一點灰塵都不能落,落下來就看得清清楚楚,看了就討厭,就要擦掉,不能容納塵垢,起了瞋心。因此只喜歡清淨,不喜歡塵垢,這是功德不圓滿,也是過錯,趕快要斷,非斷不可。這些佛經上都講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的。

  工夫境界與煩惱完全是兩回事,心理的煩惱染汙太不容易解脫了,不要以為打打坐,有點工夫,懂一點佛法道理就是學佛了,那是自我陶醉,不行的。

  整理自《如何修正佛法》

  --

  任何宗教,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行善道,行善程度的深淺是生天的根本。行善道,接近於禪定。一般人以為只有形式上的念佛、拜佛、打坐叫學佛,如果心理行為、外在行為、喜怒哀樂等種種習氣沒有轉變,你縱然修了一輩子,能不能生到初級的天還成問題,而且相當成問題。能夠一生修到人中再來,死後不走入畜牲道、地獄道,已經是第一等了不起了。

  所以,要想生天,必須有道德,有心理行為的善行與禪定功夫的配合。禪定不一定是打坐啊!而是心理行為的寧靜。真行善的人,心理行為自然寧靜。寧靜是禪定根本的基礎,寧靜程度的深淺就是禪定層次的深淺。那麼,要想心理做到寧靜,必須改進心裡的情感、情緒、思想和外在的行為,絕對的靜止,才能進入真正寧靜的狀況。

  成道生天的道理很簡單,從心理、行為開始,往善的方面來努力,要把自己的脾氣、個性、思想、動作、言語等種種不好的習性、習慣,痛下決心的徹底改正過來。因此,從行善入道,念念為善,才有生天成佛的希望。

  佛學不是大、小乘的分別,真正的佛學是五乘道,首先修「人道」--八關齋戒是天人的基本;其次才能修小乘的「聲聞道」;再進一步修小乘的「緣覺道」;然後才是大乘的「菩薩道」。當然,五乘道只有一心,因此也可稱為一乘道,本來一心而已。換句話說,就是從修正心理行為開始。

  行是心的狀態,所以修行也叫修心。也就是說。修行要從自己的心理狀態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隨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打坐只不過是修行的一種,只是幫助你養成一種習慣而已。如果自己的行為不改,那種修行是沒有用的。

  注意,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已經表達出來的思想。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學佛要先讀《普賢行願品》,先要發大願,而且不光是思想發大願,還要貫徹於行動。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為,由裡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做為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

  佛法無量無邊,修行人的學佛事業也無量無邊,大家想要做點好事,但須知道善行永無止境,若是平常做了一點,甚至不少,便自以為善行累積很多,不得了。這麼想法就未免顯得小氣了。

  學佛者最寶貴的是心量無限寬闊,容得下天地萬物,做人處事皆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即便做了一輩子的善事,此亦義所應為,理當如此,豈足掛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人活著就是要為別人好,難道你是出生來幹壞事,惹人討厭的嗎?或者是來當個飯桶,無所事事,一點利益他人之事都沒有?

  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

  -

  我們學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會發起,智慧不發起,沒有辦法證得菩提。大家想悟道的念頭,都是妄想,連一點善行都沒有,何況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發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為,成就功德,智慧圓滿,才能開悟成佛。

  世界上用功的方法,不管學佛修道,永遠難求得一個真正了解貫通而統一的方法。如果真正有的話,修行起來並不難,很快,不過有一點很難,就是培養功德做善事,這個太難。一般人貪便宜,以為只要打坐做工夫就可以成仙成佛,好事一點都不做;小的好事馬馬虎虎做一點,大的好事是不幹的,永遠辦不到的,所以善行很難。

  你真要做工夫才行,老實講,需要功德的培養,要修一切善,這個很要緊。功德是真的,決不是騙人,我們大家讀道書,所謂仙佛之道叫你修功德行善,這一部分都是馬馬虎虎看過去了。就算是工夫做到的話,功德不夠善行不夠,莫名其妙地就會把你破壞掉,破壞的境界多得很。

  如果你積極修滿一切功德,不一定打坐也會到達,非常奇妙,絕對絕對不是騙人的。世上好多人學佛學道,這裡求工夫那裡求口訣,這裡修一個法那裡修個法,以為悟了,得道了。如果功德不圓滿,就算你那個道堆到蛋糕那麼高,馬上也就化掉,沒有用。這個是絕對的定律。

感恩您的贊助支持

相關焦點

  • 「修行人的脖子」,這裡頭大有玄機.
    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莊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
  • 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我們有一分的恭敬心,你的功德就加一分,就長一分,你的身心就自在一分,你的煩惱就少一分,業障就消除一分,自性就顯露一分。這無明火和我們的歡喜自在清淨心相比較,和我們的恭敬心相比較,怎麼樣啊?天壤之別!一個拉我們下地獄,一個拉我們去極樂世界,所以在我們修行路上多磨難啊!  我在閉關之中曾經說過幾句話:「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修行解讀
    如此的情形底下,如果我們具,真實的修行功德的話,其實是不需要別人知道什麼,和到處去張揚自己的。    有了一點德行,就一心,想讓別人知道,恨不得全天下的,都知道才好,是一種標準的虛榮心。    有虛榮心,就屬於妄心妄念,反而是,不具修行功德的,實際證明了。
  • 真正的修行道場不是寺院,不是深山,而是......
    修行不是一種逃避;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或是爭權奪利。修行要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能以平心靜氣處理而心不妄動,就是真修行。
  • 已經修行多年但不代表能正確使用方法
    學員:那就沒有問題,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師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對,我們就是要如實觀照,如實觀照的意思就是我們去覺察當下如實發生的那個東西,我們不去操控,不去分析,不去評價,這就是智慧法。只要我們去操控了,去把控了,去評價了,就不是智慧法了,就變成修止了,就變成止禪了,那是另外一種方向,止禪是不能解脫的。
  • 要解決幹部「不善為」問題
    (原標題:要解決幹部「不善為」問題)
  • 今年入手了這款小吉家的洗烘套裝,解決了晾衣服晾不幹這個問題。
    今年入手了這款小吉家的洗烘套裝,解決了晾衣服晾不幹這個問題。這款洗烘套裝靜音效果還是比較讓人滿意的,運作的時候聲音比較小。另外烘乾效果我也比較滿意,厚衣服和大件衣物也能很好地烘乾,另外烘出來的衣物不打結,沒有褶皺。
  • 諸行無常,教你怎麼面對生老病死,修行不一樣的人生!
    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延續,生和死沒有界限;對於生死的解讀,一直是人類解決的終極問題之一。從我們生下來到一天天長大的事實,我們要接受生老病死,面的父母一天天變老的事實,我們要認清世事無常。事物總會經歷有新到舊的過程,因為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人生經歷生老是必然的過程。
  • 修行之人「十不求」,讓你的修行越來越順,得大解脫!
    ,可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欲望和貪婪,煩惱和痛苦也於暗處慢慢滋生,於生活,徒增煩惱,於修行,難得解脫。妙葉禪師《寶王三昧論》云: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十不求行」雖是佛門修行要訣,但也不僅僅有利於修行,而且是有利於一切眾生。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修行之人,不要奢求自己的身體永遠都健健康康,永遠無病無痛。
  • 人生是一場修行,不哭泣不逃避
    講講心理問題:1、國內心理還處於萌芽狀態,總體水平不行。騙子多,偽科學不少,金錢味濃。2、症狀,若形成思想上的風暴,體現在身體上,就像颱風一樣,颱風來了,房屋樹木不得受影響嘛。3、有心理問題,不哭泣、不逃避!好也過,壞也過,好壞,生活都要過,生活不能一直停滯不前,心靈成長需要生活的養分…停滯不前是不對的。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此處所謂的「博聞」,是指只聽聞佛法,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專門在文字上下功夫,記一些名相,但不知道依教修行,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始終與道相違背,所以說「道必難會」。《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為何這裡卻說呢?「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管道,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一、合理的居家生活居家修學佛法,較出家修行,或許自有其方便之處,但在家修行,也實屬不易。居士修行的困難之處,往往首先在於如何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妥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親近此等良友,會多所饒益。4.正命具足,謂善於理財。所有錢物,出入有數,考慮周詳,做到收支平衡。「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不顧其後」,佛認為這樣的人是愚痴、貪慾之人。廣有財物而不食、用,旁人認為是愚痴之人,佛也持同樣看法。
  • 不解決問題,只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遇到問題,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且這種方法屢試不爽,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問題還有沒有了,只記得某某人因為某某事兒被處理了。這可能也是我們一向的優良傳統,其實換句話,這就是我們可惡的中國式思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數不勝數,而且一直發生著,從未終止。 看到一則新聞,是有關泉州市泉港區碳九洩露事故的,這個事兒非常敏感。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不愛國的修行註定毀滅!
    一個不愛國的修行者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也必將毀滅,看似精進實際已忘記了祖根,無根的修行終究一場空,本源能量無法加持你的元靈!愛國主義是人類一種最本能的情感,是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政治共同體的天然熱愛。愛國是一場神聖而莊重的修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信徒,要在修行中用理性齋戒自己的盲目,保留自己的熱忱,沐浴自己的淺薄,升華自身的行為。
  • 生活是一場修行,不同的年齡段面臨的問題不同,不看不知道!
    在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漫漫地就會發現一件事:在同一個年齡裡面,大多數的人所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二十歲左右的人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三十歲左右的人會對生活感到焦慮,而四十歲左右的人在生活中總是會患得患失。
  • 不吼不叫,媽媽的一場修行!不想憋出內傷,就請戒掉吼叫!
    否則,即使是聲嘶力竭、歇斯底裡地大吼大叫,也只能是耗散自己和孩子的「精氣神」,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良好解決,還會把自己和孩子都推向壞情緒的深淵,貽害可謂深矣!悟到這些,並能在生活中真正做到這些,可謂是媽媽的一場修行。作為媽媽,不妨再想想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是否能讓孩子信服?當他「不聽話」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是漠視?茫然?無助?抄傢伙?無可奈何?大呼小叫?還是大吼大叫?……這是值得每一位做媽媽的都應該用心去思考的問題。我想列舉幾句常見的話語:「你別逼我發火啊!」
  • 我國最良心的寺廟:不設功德箱甚至不給捐錢,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這些景區當中,當然少不了一些寺廟,在很多人看來,佛教應該是清淨修行的地方,但是我國有不少的寺廟即便是聞名中外的少林寺,似乎都已經偏離了曾經的初心,增加了不少的收費項目,即便是燒香拜佛可能都需要收費。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寺廟都是如此,在我們國家還是有不少的良心寺廟,其中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就是,我們國家最為良心的寺廟,沒有設置功德箱,甚至還不給捐錢,不少人都稱其為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 容易混餚的問題,唐僧是金蟬子的第幾世修行人?
    這裡就有一個算法問題了,唐僧是金蟬子的第幾世修行人?第一,書中第一次出現,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是借白骨精之口說出來的,「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箇今日到了。」這裡明顯就是說,金蟬子是通過十世修行,最後才得道進入靈山。
  • 居家人如何通過修行提升自己?極其現實的問題!
    作者:陳全林有位女士,談到了修道與婚姻的問題,值得給修道者作參考。很多女性修行者會遇見這些問題。道友說:看到老師的回覆,充滿了感恩!他對我父母感覺不好,我就不能提一句,不能讓父母再來這裡?而這些,和他交流討論都是行不通的。我審視自己,婚姻如果是這樣繼續壓抑,繼續病態,對孩子對彼此都會是傷害。我也四十了,可以帶好他們。然而,兩個孩子讓我難以割捨,帶走一個嗎?另一個會怎樣呢?以前,父母和兩個孩子和我一起生活,孩子們也被照顧的好好的。我很懷念那時候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