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佛的道友,在修學之路上可謂十分精進,早晚定課從不缺漏,工作生活當中也總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要具修行的心態,用意識心規範自己的言行。數年堅持下來,雖然在學識和形象上已頗具大家的風範,但因不是徹法底源、用不生滅如來藏心起修,故始終未能擺脫知見的束縛。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
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因不識本心,修行落入以妄止妄的生滅意識中,雖暫息了餘妄,但」我執」也越髮根深蒂固。執著有一個能修行的」我」,必然會有一個所修行的」法」相對應,於是」法執」也難以避免了。
這種在作意立見下修行的結果,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於他人言行中所表現出的我執和法執,能很輕易的覺察到,並頭頭是道的說出一段契合經論的道理來。但對於自身存在的二執卻不能自覺之,在涉及有損自身名望或自持權威的觀點遭受斥疑時,雖表現出謙卑、不屑於輸贏對錯爭辯的修為高度,但內心卻早已忿忿不平。比如:在發表自己的觀點時,聽到他人的隨喜讚嘆,便認為得到了肯定而心生歡喜,當他人評論此非開悟見性之說時,便心生」你懂什麼」的嗔怒或狂妄;在評論他人觀點時,若未能引發一錘定音的權威效果時就覺得被人輕視;在談論修行法門時,總心生自修之門最正宗、最殊勝的想法,而忽視修行他門之人的真知卓見……這些皆是因不識真本之心,錯用識心引發的我執與法執造就的。
在經典和大善知識的說教中,都在強調修行要時刻關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規範身、口、意入手,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很多修學者便依此於始學時就立下一個能修的我和所修的法之知見。是經典的記載或祖師大德的傳法搞錯了嗎?小編縱有天大的膽子和狂妄也不敢如此胡說,問題出在哪裡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心念妄動是極微細的,非一般人可覺之,唯有甚深的禪定功夫才能觀察照見,所以此」觀照」非彼」關照」。其次,關照心念,清淨三業,重點強調的是守戒,以戒得定,以定生慧,最終達到了脫生死、脫離輪迴、得自在解脫的境界。戒定慧三學雖然適用於大小乘法,但小乘所持為有相之戒,以觀不淨、苦、空、無常、無我為修因,有能觀所觀就不是畢竟空,只是通過對生滅相的觀察得到了對無我的認知而入有餘依涅槃。因此不難看出,既便是要證小乘果位也必須先斷除」我執」的。
對於修學大乘圓頓法門的修行者來說,所持之戒是無形無相的自性心戒,是以如來密因即不生滅的如來藏性為本修因,下手處便是建立在」一心三藏」理論上的開悟見性、依究竟了義教法的悟後起修,最終證入的是無餘依涅槃。若悟明一心,自當知一真本源之心中不立一見、不見一法,何來」我」見?本自俱足萬法,又有何勞外法可修?若見自性,自當明白萬法畢竟空,哪有」我」、」法」可立?真空妙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循業發現,七大本如來藏性,萬法皆是無常生滅緣起,安能有」我」、」法」恆常獨立存在?緣起之法,當體即空。分別顛倒的妄識是空,借妄而顯之真亦是空,真尚應舍,何況妄立之」我」、」法」?心念的關照就是謹防作意立見,所執身、口、意之清淨戒,就是頓歇妄念,自性本具的清淨般若自然顯現發揮作用時,那種戒而無戒、無戒而戒的自性之覺。
知見立知無明本,你立一個」我在修行」的觀點,便會障礙清淨自性的發揮,轉生一個無明之我體,用意識心於心外求法,實乃未見」真我」之性;你執著於一個法門的殊勝而貶低他法,實則不悟法無高下,佛法不二之理;你認為有佛道可成、有涅槃可證,那就說明你還在起用有所得的無明意識心修行。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還十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看法,還在以發現他人的短處而覺自己高智商;修行中聽到他人評論自己的修為而生歡喜或腦怒,還在持我之見與他人爭辯高低是非,那你就是因還未知性見性而難守自性之覺的心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