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十不求」,讓你的修行越來越順,得大解脫!

2021-02-12 道藏天機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無病、無難、無障,可世間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現實的人生總是充滿著波瀾,我們希冀著萬事圓滿,執著於追尋完美的順境,可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欲望和貪婪,煩惱和痛苦也於暗處慢慢滋生,於生活,徒增煩惱,於修行,難得解脫。

妙葉禪師《寶王三昧論》云: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標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詳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顯力用。

「十不求行」雖是佛門修行要訣,但也不僅僅有利於修行,而且是有利於一切眾生。

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修行之人,不要奢求自己的身體永遠都健健康康,永遠無病無痛。無病則不知身是苦,不知身苦而貪慾生,貪慾一生,便會破戒退道。人之肉體凡身,總難脫因緣業障,病由業生,業由心造,身體有病,便更能感悟病苦,體悟道心。身體無病,自然最好不過,身體有病,也不要憤怒懊惱,而要以病苦為良藥,發清淨心,以遠離諸病。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在為人處世上,不要怕困難。不管是行事還是與人打交道,如果一直一帆風順,毫無波瀾,既沒有經歷過巔峰的喜悅,也沒能品嘗過低谷的酸澀,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宛如一潭死水,又怎麼稱得上是「人生」?況且,不經歷磨難,人易生驕慢自高之心,這於修行也全無益處。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要謹慎的探討、審視自己的心,不要追求修行之路上全無障礙。修行不可急於求成,一步登天,如果不曾直面障礙,不曾學習如何解決障礙,便無法找到障礙的來源和根基,則更難得到解脫。

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修行不要怕魔難,修行無魔難,會影響我們上進的發心,只有經過魔難的考驗,才能使發心堅固,使誓願堅定。

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想辦成一件好事,就不要總想著此事輕而易舉便能完成,成事太輕易,會讓人產生狂妄與輕慢的心理,此後辦事,也會貪圖輕易,而鑽投機取巧的空子。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在朋友的交往上,不要總希望朋友能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朋友是用來交的,而不是拿來用的,如果總希望在交往中獲得益處,那麼這段友誼也意味著不再是單純的情誼,這樣不純淨的交往勢必會放大朋友之間的嫌隙,分別也即將來臨。

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不要總想讓其他人都順從、服從於你,被人順從易生自矜之心,自矜會讓人陷入我執的漩渦。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幫助別人不要貪圖回報,希望回報的布施其實來源於慾念,本質上是貪圖一些別的東西,而追求這些虛妄的東西,反而會造成我們德行的損失。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見到有利可圖的事情不要總想著趕緊從中獲取一份,想要沾一分利益就會產生一分痴心,產生痴心就會貪財,富貴不是沾來的,更不是貪來的,因為利益引誘而產生貪圖之心容易害人害己,有利不要妄求,疏利布施才會對修行有所益處。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有的時候,受到一些小的誤解不要執著去申明,執著會引爭執,爭執會生怨恨,心生怨恨,就會損害我們修行的善法功德,我們可以將受到的誤解和壓力轉變為修行的道力,提高心境,助益修行。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鞴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情,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淨土因。方如蓮出汙泥,超登不退。

此文非常重要,您的朋友可能也需要!別忘了發給他們!

相關焦點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例如,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渡眾生,肉體雖在人或各道,但他們的心識卻始終在佛道上覺而不迷、如如不動。(2)此理啟示我們,真正的解脫並非是肉體的解脫,而是心的解脫。肉體並非真我,因此,修行不是肉體成佛,而是心證到了真我本性而成佛。所以,那些執著肉體享受的人,是不可能修成佛的。真正的解脫不是身離六道,而是心的解脫。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蓮師開示 | 修行之十表面十過與十功德十相
    若為密人,不守三昧耶流於表面。  為僧,不守戒為表面。  居士不勤修,流為表面。  只研學理,不修法為表面。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為表面。  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為表面。  言行不一,指導他人為表面。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稍有不稱心,即生嗔恨心。心慧難解脫,痴迷不開悟。作者:鴻無道人!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修什麼?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
  • 能修行的條件是多麼苛刻,你還在這裡做臥底
    能修行佛法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有些人還我覺得我是倒黴了才來學佛,好像是個無可奈何的選擇,非常的不情願。即使來學佛了,還討價還價!殊不知能夠知遇佛法的條件非常苛刻!殊不知都是多生積累,多生供養十方諸佛和祈請的大福報資糧,這個要倍感珍惜,要倍感珍惜啊!
  • 修行後,出現這4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如果一個人,僅僅只是將修行,停留於表面,卻心存惡念,甚至於,修行後,你的煩惱越來越多,恐怕你的修行,就是走錯了路。修行的人,非常注重因果。不論你修行,還是不修行,都要懂得尊重因果。很多人,到寺院中去燒香拜佛,希望求佛保佑自己生子發財、消災解難。佛說人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你做了多少好事,就有多少福報;你做了多少壞事,就有多少磨難。
  • 為什麼修行?
    不過,即使你通過修行得到了這些,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你還是擺脫不了煩惱、痛苦;而且若是你真的發財了,有實力了,你會利用這些造惡業,而且所造的惡業會更嚴重,死後會直接墮落惡趣,感受地獄、餓鬼或旁生的痛苦,難以解脫。對你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所以不能求暫時的利益,不能求世間的福報。聞法時的發心和動機,不能是為了世間的福報與暫時的利益。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修行,如何具神通,如何理解修行的意義
    禪林釋疑;有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說:師父啊,請你幫我指點一下,我要如何修行,佛菩薩才會來幫助我啊。禪林便問他說:你知道修行的真義是什麼嗎?他搖了搖頭,然後又說:修行就是神通,佛菩薩會保護我們。我們一切的造作起於我們的心念,那麼這個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心性行為。從內而徹底地導正我們的一切行為。從裡面到外面,完整的修正。為什麼叫修正呢?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欲望所蒙蔽,被欲望策使為奴。隨著欲心而行造作,不識得本來面目,清淨自我。因我們的邪心而造各種不善業,因我們的不善業就會吃苦果。
  • 順逆二境都客觀 不被情緒掌控才解脫
    他人遇事了,我們常會對人講不要執著,或者別人說我們,我們自己也會講我不執著, 平常講的我不執著,跟修行中講的心無所著,完全不一樣。來到行位這裡,心無所著,皆無所著,指生命的本然,行者的本色。這個弄清楚,就知佛法為什麼講不可思議!
  • 仁德上人:在逆境中修行,終會苦盡甜來
    這些人生的哲理,只有過來人、走過來的人,才能體悟這裡邊的真實味道,只有真信、真幹、真落實的人,才能得真實的利益。修行最怕苦了一點,不想吃苦,就想著法子逃避,妄想追求快樂,不知真正的快樂是從苦中過來的;真正的佛菩薩是從眾生的煩惱中過來,真正的智慧是從愚痴當中過來,真正的解脫是從無明煩惱之中過來的。
  • 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我們有一分的恭敬心,你的功德就加一分,就長一分,你的身心就自在一分,你的煩惱就少一分,業障就消除一分,自性就顯露一分。這無明火和我們的歡喜自在清淨心相比較,和我們的恭敬心相比較,怎麼樣啊?天壤之別!一個拉我們下地獄,一個拉我們去極樂世界,所以在我們修行路上多磨難啊!  我在閉關之中曾經說過幾句話:「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 何為佛家三寶,三寶對於修行人成佛的意義
    其實真正知道三寶意思的人並不多,我們看到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寶,其實有的是假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得不到三寶。三寶,在《壇經》中明確是講到了,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如果我們在受三皈依的時候感覺到了這些,那你便是真的皈依了。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如果修有為之法,斷然達不到解脫煩惱生死的目的,唯有修行無為的福德,才能夠獲得所冀求的目標。因為無為福德之性,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使眾生轉煩惱為菩提,導迷津至彼岸,度有情眾生同登涅槃聖境,如果修行有生有滅的有為福德,是不可能如無為福德一樣可以廣大平等而長久的,也滅不掉心上的塵垢與煩惱,也無法明心見性,徹見自我的真如實相,正因為如此,所以佛祖才不厭其煩的為大眾演說無為福德的勝妙,希望眾生都能如法修行,獲得開悟的智慧。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修行道路千萬裡,找對了路,一步之遙
    大多數人想去苦修明志。其實不要總想著一個人苦修,你要是有福報,在任何地方找個安靜的地方也可以修行。修行有兩方面的,一個是心理素質的修行,叫做道德;一個是佛法層次的修行,叫做實相般若。如果修行道德,在凡塵俗世當中就行了,跑到深山老林以後,一出來貪嗔痴煩惱還是有,那就是修行不到位,只能做個自了漢。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沒有貪嗔痴,一遇到人,遇到問題,不會解決,又增長貪嗔痴。有句話說,最好的修行就是紅塵煉心,讓這個心面對任何人都是清淨、智慧、柔和,這需要你有一定的修持才能達到,有的人情緒失控,貪、瞋、痴一下就出來了,那是沒有達到這個要求。
  • 修行不從這裡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儘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很多修行人都因為這個死翹翹了
    打比方你正在修解脫道,那你就要多薰習出離心,還有人無我空性,對六道輪迴的貪嗔痴方面多下功夫,對人世間你還有很多很多的貪習,見什麼就貪什麼,那你解脫道還差的很遠呢。 大乘菩薩道就不是貪這個了,大乘菩薩他執著的東西就不是你凡夫執著的了,大乘菩薩們他有可能會貪著求解脫,執著他個人的解脫,還有可能會執著度眾生,那他貪的東西不一樣。
  • 「修行人的脖子」,這裡頭大有玄機.
    無常時刻到來,你是為了福報錢財而學佛,還是為了究竟的解脫?有沒有真正的意識到生命的無常?也許明天你就可能面對一場禍事,有沒有真正面對死亡的事情,有沒有從死亡的事情上想到修行上?死亡隨時會來,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去精進修行改變自己的業力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