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2020-12-15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陳立勝介紹,「四書五經」事實上是一個廣泛的稱呼,本來「四書」是宋代才開始形成的,所以在宋之前只有「五經」之說,沒有「四書」之說。到了宋代特別是元代以後,《四書章句》變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從此之後,「四書五經」的說法就變成了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四書」排到了「五經」之前,而《大學》在「四書」裡面通常是被列為第一部,故此變成了儒家的一部聖經。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

在宋之前,《大學》的地位是什麼?《大學》如何變成了「四書」之首?誰做了哪些工作,導致了本來是《禮記》中非常普通一篇的《大學》,變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乃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近700年來最重要的一部哲學文獻。如何看《古本大學》的問世?到了晚明的時候,偽書《石經大學》的影響很大,為什麼會有偽《石經大學》的出籠,說明了什麼問題?儘管《大學》在宋開始受到歷代士大夫的重視,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考《大學》,但是也不乏有人置疑《大學》的地位,特別是在宋代開始,就有人懷疑《大學》到底是不是儒家的經典,那麼對《大學》經典地位持懷疑態度的觀點有哪些?最後,《大學》為何如此重要?何以變成「四書」之一? 當天講座上,陳立勝主要圍繞上述六大問題展開層層深入的剖析。

其中,談及《大學》的重要性時,陳立勝從作為全體大用之學的《大學》,以及《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兩個方面予以分析。「惟有儒學方是內聖外王、全體大用之學。」「內」是指正心誠意工夫之次第,可以和佛老競爭;「外」是指修齊治平,則有別於佛老。陳立勝認為這是《大學》在唐宋不斷升格的根本原因。「《大學》既提供了一個內在的精神修煉的實體,同時又提供了一個政治、倫理、社會的外王的向度,它具備了全體大用的義理結構,所以它不僅可以和佛教、道教相抗衡,還可以超出佛道兩教。所以《大學》的地位如此之重要,是和這本書的結構聯繫在一起的。」

《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也有很大關係。何謂「宗旨」?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之「凡例」裡面有一明確規定:「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學之得力處,即學者入門處,天下義理無窮,如不以一二字定之,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線也。」近代梁啓超也說過:「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人一望而知為某派學術的特色。」陳立勝說,宋明理學也喜歡用「宗旨」。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宗旨,大多都和《大學》文本有關係。他們從《大學》裡面選字擇詞,以此表明自己的宗旨,表明自己的獨家特色。

相關焦點

  • 講座|中山大學教授陳立勝:《大學》是如何成為儒家經典的?
    【編者按】近日,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做客人文講壇·儒家文化研習社,梳理了《大學》經過韓愈、李翱、二程和朱子的不斷表彰而上升為四書之首的過程,細數了圍繞《大學章句》《古本大學》《石經大學》以及《大學》「聖經」地位所產生的爭執,闡釋了《大學》「全體大用」言說架構在儒學與佛道「對話」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學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主編簡介梁國典,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高級編輯,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首批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首批智庫高端人才首席專家。作者簡介喬清舉,中央黨校督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現代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問題有深入研究。主編和撰寫《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金嶽霖新儒學體系研究》《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等專著10餘部。發表中、英、日、韓語種論文130餘篇。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貴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文化書院、陽明學院承辦的貴州大學文科講壇2020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系統研究儒家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
    系統研究儒家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01崇 德 尚 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為乘田吏圖02群 體 優 先在中國傳統的人文文化中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道家宣揚的是作為宇宙最高原則的「道」。至於儒家的仁義,不過是一種狹義的愛,是應該揚棄的。莊子甚至視學仁義如遭酷刑。《大宗師》裡許由對意而子說:「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專訪:儒家如何面對西方文化新挑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儒學思想家之一,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長期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同時以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眼光審視儒家傳統,力圖通過對儒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復興中華文化。
  •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觀(好文)
    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儒家的生死觀: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業之未能竟「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
  • 著古代學士服感悟儒家文化 老總向孔子行拜師禮
    課堂上和教授一起研習「仁義禮智信」,課堂外親赴儒學聖地,親身感悟儒家文化。復旦人文智慧課堂30位學員最近集體赴孔子的故鄉曲阜遊學,他們身穿中國古代學士服,頭戴學士帽,向孔子行拜師禮,一邊遊學一邊增加國學的積累。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延續至今,在今天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遭受重創,隨後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統治地位,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下,儒家成為百家爭鳴的最後勝利者。
  • 道家之道德與儒家之道德的同異
    道家之道德更多的是本體的,本源的,自然而然的,清虛自守,無為而治,柔弱不爭,上善若水。故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以此,安身立命,治國安邦。儒家的道德更多的是倫理綱常,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秩序。故推崇綱常教化,名教有為。以此,修齊治平,忠孝節義。道家重天,重自然,故治本。
  • 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春秋時期(前770一前475年)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反映在哲學思想上,既與過去的思想保持著連結,對逝去的歲月懷著一種眷戀,同時又充滿新探索的激情,閃爍出真正意義的哲學睿智和人文精神。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一些評論
    但黑格爾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並非空洞地貼標籤,而是的確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了解,尤其是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內容有過具體評論。因為這些在一切有文化的民族裡都會浮現。更重要的是,它們只有表示思想和喚起思想的便利,卻找不到經過思想的必然性證明了的原則。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儒家學說由於與中國古代封閉的封建社會制度相適應,因而得到封建統治者的青睞而得到大力推崇,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它也曾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重要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儒家把論道的重點放在人上面,孔子說「人能弘道」,意思是人應當努力,不是道弘人,而是人弘道。人要去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本性?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