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陳立勝介紹,「四書五經」事實上是一個廣泛的稱呼,本來「四書」是宋代才開始形成的,所以在宋之前只有「五經」之說,沒有「四書」之說。到了宋代特別是元代以後,《四書章句》變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從此之後,「四書五經」的說法就變成了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四書」排到了「五經」之前,而《大學》在「四書」裡面通常是被列為第一部,故此變成了儒家的一部聖經。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
在宋之前,《大學》的地位是什麼?《大學》如何變成了「四書」之首?誰做了哪些工作,導致了本來是《禮記》中非常普通一篇的《大學》,變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乃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近700年來最重要的一部哲學文獻。如何看《古本大學》的問世?到了晚明的時候,偽書《石經大學》的影響很大,為什麼會有偽《石經大學》的出籠,說明了什麼問題?儘管《大學》在宋開始受到歷代士大夫的重視,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考《大學》,但是也不乏有人置疑《大學》的地位,特別是在宋代開始,就有人懷疑《大學》到底是不是儒家的經典,那麼對《大學》經典地位持懷疑態度的觀點有哪些?最後,《大學》為何如此重要?何以變成「四書」之一? 當天講座上,陳立勝主要圍繞上述六大問題展開層層深入的剖析。
其中,談及《大學》的重要性時,陳立勝從作為全體大用之學的《大學》,以及《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兩個方面予以分析。「惟有儒學方是內聖外王、全體大用之學。」「內」是指正心誠意工夫之次第,可以和佛老競爭;「外」是指修齊治平,則有別於佛老。陳立勝認為這是《大學》在唐宋不斷升格的根本原因。「《大學》既提供了一個內在的精神修煉的實體,同時又提供了一個政治、倫理、社會的外王的向度,它具備了全體大用的義理結構,所以它不僅可以和佛教、道教相抗衡,還可以超出佛道兩教。所以《大學》的地位如此之重要,是和這本書的結構聯繫在一起的。」
《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也有很大關係。何謂「宗旨」?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之「凡例」裡面有一明確規定:「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學之得力處,即學者入門處,天下義理無窮,如不以一二字定之,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線也。」近代梁啓超也說過:「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人一望而知為某派學術的特色。」陳立勝說,宋明理學也喜歡用「宗旨」。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宗旨,大多都和《大學》文本有關係。他們從《大學》裡面選字擇詞,以此表明自己的宗旨,表明自己的獨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