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2020-12-15 訫立史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

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

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舜和禹次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而商湯、文王和武王再次之,總之他們都是孔子所推崇的,所以那是早期儒家的嚮往,但道家沒有這樣的階梯。

道家是看不上儒家的,因為儒家的復古始終沒有脫離聖人的範疇,始終是在強調聖人「德」的作用。道家同樣復古,而且復古得非常決絕和徹底,直接回到了沒有聖人的上古社會,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氏族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包括社會的思想文化。春秋時期的復古思潮已經沒有了市場,反倒是改革思潮興起,那時候叫變法,儒家分化了,道家也分化了,大多數派系都沒落了,只有那些迎合了時代需要的流派得以發展。

儒家的迎合時代就是孟子,道家的迎合時代就是慎到、田駢,這些人同在田齊謀求機會,就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學宮。

嚴格來說,慎到、田駢的「黃老之學」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道家,真正繼承了道家早期思想的其實是楊朱學派和老莊學派,但黃老之學憑藉著田齊的支持實現了「以假亂真」,當然,其根本原因還是時代的需要。

田齊是出於政治目的融合了道家學說和黃帝文化,這就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立身之本就是為政治服務,因此其某些理念和觀點與早期的道家是相悖的。

如道家原本是不推崇黃帝的,這一點在《莊子》中有所體現。

《莊子·雜篇·盜蹠》有:「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裡。」

其實黃帝文化是什麼取決于田齊想要什麼,也就是說,田齊是在代黃帝發言,能代黃帝發言是因為其的確同黃帝有點關係。

春秋時期能同黃帝扯上關係的諸侯還是很多的,但到了戰國時期卻只剩下了兩個,一個是楚國,一個是齊國。楚國羋姓,其脈絡是黃帝-顓頊-老童-祝融-鬻熊,田齊媯姓,其脈絡是黃帝-帝舜-胡公滿-田完。

在田齊的搖旗吶喊之下,脫胎於道家的黃老之學鳩佔鵲巢,成為道家的顯學,它講「無為而治」卻不講「小國寡民」,講「天道循環」卻不講「與世無爭」,既是大雜燴又是雙刃劍。

到了漢代,黃老之學用於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黃老之學走向了民間,開始了江湖,又可以為後來的黃巢的太平道提供理論支持。

進入廟堂的儒家也分化為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今文要跪著,古文想站著,看似文字之爭,實質上卻是權力之爭,王莽的一場改革徹底讓儒家看清了現實。

所以說,最早的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是復古程度的差別,簡單來說就是:儒家追求的是「人德」,道家追求的是「天道」,到了戰國時期,儒家和道家爭執了一通,最後有用的是法家,並一同被譏為守株待兔,到了漢代,先得勢的是道家,而自漢武帝之後,儒家又一家獨大,誰上位取決於權力的需要,自王莽改革失敗之後,儒家致力於維護統治,而道家致力於推翻統治,也就是說,這時候的道家和儒家都已經名存實亡,徹底淪為權力的工具,早已忘了初心。

相關焦點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儒家把論道的重點放在人上面,孔子說「人能弘道」,意思是人應當努力,不是道弘人,而是人弘道。人要去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本性?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老子對「仁義」,基本採取了一種批評和攻擊的態度。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南懷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懦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 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一些評論
    但黑格爾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並非空洞地貼標籤,而是的確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了解,尤其是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內容有過具體評論。02關於儒家黑格爾也提到了孔子,指出他應該是和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士同時代的人。並且,黑格爾還看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即「論語」。黑格爾認為,論語裡記載的儒家思想只不過是一種「常識道德」。同樣,這種常識道德在哪裡都找得到,每個民族都有,「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儒家跟道家的區別與互補,這對我們的現實人生又有什麼指導意義?
    中國的讀書人都知道,儒道兩家都是在尋找人生的出路,尤其是道家,是為解救現實人生於苦痛之中而尋找的一條解脫之路,但道家最後卻走向了虛無。我個人的理解是,儒道互補,儒道為一。特別是在與西方文明的比照中,人們驚奇地發現西方現代、後現代許多文化特質,在我們的古代文明中都可以找到相類的因子,並啟示著西方現代許多文學大家和思想大家。如果從這個解度看,「超前」是存在的。關於道家,下面我說一下總的理解,供大家批評。從無為→無情→無我→喪我→人貌天虛→古之真人→姑射神人,道家就完成了人向天的回歸。
  • 儒家和道家如何看待「農夫和蛇」
    和孔孟之儒相比,荀子之儒對「道德淪喪」的惡人多了懲罰,對「好人」也多有補償。試看兩例:1、借錢不還《宋刑統》 「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任依私契、官為不理……家資盡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戶內男口……如負債者逃,保人代償」。
  • 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春秋時期(前770一前475年)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反映在哲學思想上,既與過去的思想保持著連結,對逝去的歲月懷著一種眷戀,同時又充滿新探索的激情,閃爍出真正意義的哲學睿智和人文精神。
  • 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是什麼呢?相互欣賞還是背道而馳!
    莊子反對儒家提倡、拔高並獎勵仁義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反對仁義。換句話說,莊子反對的是儒家用來實現「仁義」的手段,而不是仁義本身。《莊子·駢拇》先後兩次明確指出:「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向儒家、道家、法家學習管理之道:明理念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學派。道家提倡「無為而治」,無為乃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以道家思想開展工作,考慮的應該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創造「充滿樂趣的工作平臺」,而不是介入運營細節。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延續至今,在今天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遭受重創,隨後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統治地位,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下,儒家成為百家爭鳴的最後勝利者。
  •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觀(好文)
    生死問題是人類關注的終極問題,無論哪種重要的哲學和宗教都對生死問題有所討論。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因此,對於儒家說,痛苦不在於如何死,而在於是否能作到「成仁」、「取義」。在儒家的生死觀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 道家之道德與儒家之道德的同異
    道家之道德更多的是本體的,本源的,自然而然的,清虛自守,無為而治,柔弱不爭,上善若水。故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以此,安身立命,治國安邦。儒家的道德更多的是倫理綱常,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秩序。故推崇綱常教化,名教有為。以此,修齊治平,忠孝節義。道家重天,重自然,故治本。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易經探析:周易對儒家、道家、佛教思想都有影響
    古代所稱的易經並不只是一本書,而是有周的《周易》、夏的《連山易》和商的《歸藏易》,合稱「三易」。《易經》一詞大約出於漢初,當時有五經博士,易是五經之一,故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由此觀之,《周易》由文王所創,孔子傳授,漢代大儒發揚,顯然都是儒家傳人,所以易經一向都是儒家經典之一。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是儒家觀念的體現。但《周易》又不僅是儒家著作。
  •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智慧教你機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處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在老子看來,「小」或「大」都可以用來理解道。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這三大原則,都是在解釋這個世界的創造和推動原則。按照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原則看,佛家說「空」,這如果可以立得住,那麼他同時自身就包含著一個矛盾「非空」,這是最本質的辯證邏輯。「空」與「非空」都是世界實相,內在包含著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創造了世界的開始。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11、29;東元4716;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儒釋道三教的稱呼,這大概是從隋唐開始的,其中儒家、道家/道教是中國本土誕生的,佛教則是外來的,而先秦時代的並稱的三家則是道、儒、墨,其創始人分別為老子、孔子、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