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如何看待「農夫和蛇」

2020-12-11 道家孔館長

那些好人好事

山東青島嶗山區一位店主好心讓一男子借用店裡的廁所,結果該男子跑進人家廚房解決。

店主說,這附近沒有公廁,看一對夫婦進店想借用廁所,店主出於好心就答應了,告知男子廁所在後面右手邊,過了一會兒男子還沒出來,店主擔心其找不到廁所就跟過去,發現該男子從人家臥室廚房位置往外走,後男子根據指引進入廁所,當店主去臥室廚房查看時,發現廚房地漏處有一灘尿跡,店主十分氣憤找到當地媒體,他說廚房是做飯的地方,鍋碗瓢盆都在那裡放著,如果真找不到廁所可以問我啊,而且廁所就在後面右手邊很好找,怎麼能在廚房裡小解呢,好心做好事遭到這樣的報應真是太令人寒心了,以後誰還敢做好事。

另外,扶老人被訛、救人者淹死被救者消失、好心搭載出事被訛、借錢解朋友燃眉之急要錢時恩斷義絕,這類的事情不絕於耳。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總體上處於農耕社會,農村人世世代代安居在自己的村裡子,不誇張的說,村民鄰裡上三代下三代人可能都是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即使在城市,人們也是從進單位第一天起一直幹到退休,社會關係十分穩定,訛人、背信棄義、不還錢不能說沒有,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就拿還錢為例,那時候大家普遍的想法,自己節衣縮食都要把欠的錢儘早還上,可以用民風淳樸來形容,但真正的原因卻是熟人社會,一旦違背社會良知,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就會被孤立,所以人們都不敢這麼做,世代遵守後成為一種社會良俗。

現在熟人社會被打破,進入陌生人社會,農村人大多外出務工,不少已定居城市偶爾回村,十幾年光景,村中長輩老的老走的走,後起的晚生多不認識,認識也是甚感陌生與隔閡。城市更是如此,同事更換頻繁,對門鄰居形同陌路,熟人社會蕩然無存,自然無需考慮影響。還是以還錢為例,借了一圈朋友的錢後拒不還錢紛紛斷交,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位老賴又會交一幫朋友,陌生人社會對這種人的生活、生存幾乎沒有影響,不遵守原有道德約束不但風險小沒有損失,反而會不勞而獲得到好處,形成惡人撈好處,好人受傷害的局面,如此一來,「好人沒好報」的事越來越多。

儒學的道德標杆作用

儒學被認為封建糟粕的主體,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儒學還是一個教化民眾的思想體系,儒學教導平民大眾要「仁義禮智信」,可歷史上反而是那些儒學倡導者說一套做一套,陰奉陽違,為人所不恥,於是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儒學是糟粕是虛偽是愚昧老百姓的思想工具。這冤枉儒學了,陰奉陽違、顛倒黑白、背信棄義的不是儒學,也不是儒學門人,而是人性,是人性追逐利益的時候不擇手段。儒學為社會提供了一個道德行為標準,從這個緯度,儒學如何看到今天「好人沒好報」呢?

性善論的儒學看「農夫和蛇」

孔孟之儒學,基本主張人性善,人天生就應該做好事,天生就應該相互幫助,當「好心沒好報」發生後,孔孟儒學認為應該加強道德教育,也就是「教化」,讓人們重新回到美德的軌道上來,孔孟作為大賢不可能不知道人的劣根性,但他們堅定地認為通過道德教化,人人都可以做到真善美,對於借錢不還、訛人的人,孔孟主張挖掘他們內心的善念,從而迷途知返。

孔孟之儒對「好人沒好報」無法提供太多幫助,好人就像君子,孔孟希望好人給小人率先垂範,進而感化小人,孔孟之儒的重點不在好人身上,而在如何教化違背道德良俗的小人,以避免「好人沒好報」這類的事,對好人的損失束手無策。

性惡論的儒學看「農夫和蛇」

荀子以後的儒學基本主張性惡論,他們發現僅是通過道德說教、大賢的身體力行無法建立人心大美的社會願景,於是荀子看清了人性的險惡,提出性惡論,並在此基礎上將法家的思想納入儒學,荀子等後世儒學認為,借錢不還、訛人是人性惡的外在表現,既然苦口婆心、以德報怨的說教沒用,就應該用刑罰進行懲戒,讓人性的惡不敢禍害人間,以實現社會的友愛和諧,公共場合隨地吐痰被認定違法,汽車不禮讓行人要扣分罰款,說髒話被認定侮辱罪要蹲班房,以後還會有更多本屬於道德範疇的東西被寫入法律,以前用道德就可以約束的行為,現在要靠法律的懲戒維持,有的人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我卻不這麼看。

和孔孟之儒相比,荀子之儒對「道德淪喪」的惡人多了懲罰,對「好人」也多有補償。試看兩例:

1、借錢不還

《宋刑統》 「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任依私契、官為不理……家資盡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戶內男口……如負債者逃,保人代償」。如果家裡實在是沒錢償還債務的,家中的男丁就要強制去服役來抵債,直到當事人債務還清為止。

明朝引入了「父債子還」的概念:「父債子還」的民間習慣已獲得國家法律的承認。明《廉明公案》收錄的一則判決:「父債子還,律有定例。」可知當時的法官在裁決債務糾紛時,一般都會認可「父債子還」的習慣法。

清朝官府對於破產的商民,可以實施拘禁,債務人家族須在二個月以內返還欠債,否則要被判處勞役監禁。

2、訛人者被殺

石敬瑭處理刁婦誣告士兵案:石敬瑭是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因為出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在歷史被唾罵千年,但其有一次判案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石敬瑭主政河東時,一個婦人和一個士兵爭執,鬧到了官府。婦人說士兵的馬吃了她門外曬的穀子,要求賠償;士兵卻極力喊冤。兩人各執一詞,主審的官員無法判斷誰說謊。

最後這事鬧到石敬瑭那裡,他想了一下:把馬殺掉,看馬的肚子裡有沒有穀子。有就殺士兵,沒有就殺婦人。於是當場殺馬,馬的肚子裡沒有穀子,說明是婦人誣告士兵,然後就處死了她。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告刁狀。

石敬瑭一例因沒有找到出處,且兒皇帝品行不能服眾,權且當作野史笑談。

上述兩例就是荀子之儒對「好人沒好報」的處理方式,荀子他們希望通過刑罰將人性的陰暗鎖在人心之中,從而讓國家生活充滿陽光。

道家如何看待「農夫和蛇」

「老莊之學」講求道法自然,強調一切行為都應該遵守萬事萬物自身的規律,所以老莊看不上孔子的儒學,道家認為儒學是在人為的、強行的幹擾人類社會的發展,儒學倡導的道德楷模違背了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那麼,道家如何看待「好人沒好報」呢?這裡我們先說好人和壞人,在道家看來,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存在即合理,都是道的規律在世間的顯現,那麼「好人沒好報」也不例外,它也是自然的規律,老虎吃狼、狼吃羊,羊吃草;農夫與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老虎不會因為狼救了它就不吃狼,狼不會因為羊救了它就不吃羊。在道家看來,做好事的人一是心地善良,其二,羊把後腿伸到狼的嘴裡代表它自己願意,狼咬了這符合狼的規律,既然羊願意,狼又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所以,這個事沒問題,合乎於道。

問題是後腿被咬,羊會很疼或者會死,那麼,道家如何處理「好人沒好報」這個問題呢?道家一般認為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是違背「道」的,不合常理,最好的辦法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要「做好事」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如不借給別人錢、不扶摔倒的老人,如果一定要做好事,就像羊看到狼掉進了泥沼,羊心底純良,一定要伸出後腿讓狼咬住把狼拉上來,那麼,道家亦認為,這隻羊天性善良,他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道」,並已經做好了犧牲在狼口的準備,所以,後期救狼上來被狼咬住喉嚨又叫起撞天屈,會讓道家手忙腳亂。

道家會放任這種行為的存在,因為缺乏相應的保護,「好人好事」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騙子們在大街上苦苦尋找著一種叫「好人」的獵物,得手越來越難,這恰是目前的現狀。

一句話概括之,道家讓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做符合道的事,儒家則倡導我們繼續做好事,而且儒家會持續立法,加強對「好人好事」的保護,就是速度可能會慢點兒。

相關焦點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問題來了之:農夫與蛇和以德報怨(原創)
    那就是偉大的伊索寫的《農夫與蛇》從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完集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農夫看到蛇凍僵了,非常可憐,於是就把它放在懷裡,用體溫讓它甦醒過來。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甦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殺死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後悔傷心地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那麼到底什麼是道,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好玩的國學,來和大家聊一聊道的問題。首先,道原來的意思是道路,後來引申為方法、路徑等,再後來更加上升為規律、規定、法則和規則等。也就是說,道從實在的概念即道路,發展成為終極的目標、終極的觀念等理念,這背後,是人類追求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力量就是哲學。
  • 同樣強調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儒家和道家其實是同源的,都講天人合一,但為何還要區分儒家和道家呢?因為儒道思想重點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重點在天,儒家和道家論道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儒家把論道的重點放在人上面,孔子說「人能弘道」,意思是人應當努力,不是道弘人,而是人弘道。人要去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本性?
  • 農夫和蛇的故事,你真的讀懂了嗎
    我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都聽過或讀過《農夫和蛇》的故事:一個農夫見到路上一條凍僵的蛇,便心生憐憫,將它放入懷中。待蛇甦醒過來後卻狠狠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終時感慨蛇是害人的東西,不該憐憫它。其實《農夫和蛇》的故事是要告訴我們行善要有智慧,而非不要行善。 善業只會引發將來善果的成熟,而已發生的果報卻並非當下之因成就的。就故事而言:農夫的死是一個果相,而此果的形成是源於「壽」因當中可用於今世的福報已耗盡,藉助於「蛇咬人」這個緣起,才呈現出」命終」的果相。
  • 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一些評論
    但黑格爾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並非空洞地貼標籤,而是的確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了解,尤其是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內容有過具體評論。02關於儒家黑格爾也提到了孔子,指出他應該是和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士同時代的人。並且,黑格爾還看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即「論語」。黑格爾認為,論語裡記載的儒家思想只不過是一種「常識道德」。同樣,這種常識道德在哪裡都找得到,每個民族都有,「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 阿衰:「農夫與蛇」故事超強改編版——衰農夫篇
    《農夫與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隻農夫救活了一直將要凍死的毒蛇,沒想到毒蛇活過來後卻反將農夫咬死。在動漫《阿衰online》中,小衰穿越到寓言故事中,化身衰農夫,開始了救蛇的故事,情節爆笑有趣,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三月為你讀】+3.17+第十七天+農夫和蛇
    能和寶貝一起共同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三月為你讀】農夫和蛇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農夫,大冬天的早晨就去地裡幹活。突然他在路邊看到一個像樹枝一樣的東西。農夫隨手撿起來一看,把他嚇了一跳,趕緊扔掉了。原來是一條凍僵了的蛇善良的農夫心想:天這麼冷,蛇會被凍死的,我還是救它一命吧!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老子對「仁義」,基本採取了一種批評和攻擊的態度。
  • 別誤導了孩子,農夫和蛇的真正意思,你一直理解錯誤
    即使大家沒有讀過《伊索寓言》整本書,也對《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蚊子和獅子》《北風與太陽》這些寓言故事極為熟悉,他們早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可是這個故事的真正寓意是什麼呢?
  • 施救者被踹下河,現代版的「農夫和蛇」
    現代版的「農夫和蛇」,杭州蕭山一女子與丈夫發生爭執而跳河,被警察救起後反將警察踹下河...... 看到這篇新聞時,有很多的不解,心裡只有一個感覺,這就是現代版的「農夫和蛇」!有些人是不值得憐憫和可憐的,有些人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會做出如此違背常理之事!
  • 人們都知道農夫和蛇的故事,但似乎把作者給忘了!
    提起伊索,也許熟悉的人不多,但提起《農夫和蛇》、《狼和小羊》、《鷹與螂》、《農夫和兒子們的爭吵》等,也許大家都就不陌生了。《農夫和蛇》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甦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決不要憐憫像蛇一樣的惡人。
  • 如果您是農夫,會救蛇嗎?且看現實版的農夫與蛇
    農夫與蛇,這則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但是您知道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確曾發生過現實版的「農夫與蛇」,讓人深刻體味人性之複雜。公元1125年初,金滅遼。眼見無力回天的遼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走,重建遼朝,史稱西遼。
  • 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是什麼呢?相互欣賞還是背道而馳!
    莊子反對儒家提倡、拔高並獎勵仁義行為,並不意味著他反對仁義。換句話說,莊子反對的是儒家用來實現「仁義」的手段,而不是仁義本身。《莊子·駢拇》先後兩次明確指出:「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觀(好文)
    生死問題是人類關注的終極問題,無論哪種重要的哲學和宗教都對生死問題有所討論。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因此,對於儒家說,痛苦不在於如何死,而在於是否能作到「成仁」、「取義」。在儒家的生死觀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 孟子:從儒家的順天應人,看待地攤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夢歸秋塵:第140期) 有人說,諸子百家各成一派,但我們如果認真看待就會發現:百家思想的不同大多是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其理論依據卻基本是大同小異。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南懷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懦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 少兒英語故事:新版農夫與蛇
    這個故事叫做農夫和蛇。有一個農夫,每天到城裡去賣他自己種的花和農產品,賣完以後就回家。有一天,他很早出門,來到城門時,因為還太早,城門還沒開,所以他就先躺在那邊睡覺。當他醒過來時,看到他裝農產品的瓶子都空空了,裡面多了一塊黃金的錢。雖然瓶子裡的東西不見了,不過那塊黃金的錢已經很多了,所以他還是非常高興。他想大概有人拿走他的東西,然後放錢在那邊,於是就快樂地帶著錢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