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人好事
山東青島嶗山區一位店主好心讓一男子借用店裡的廁所,結果該男子跑進人家廚房解決。
店主說,這附近沒有公廁,看一對夫婦進店想借用廁所,店主出於好心就答應了,告知男子廁所在後面右手邊,過了一會兒男子還沒出來,店主擔心其找不到廁所就跟過去,發現該男子從人家臥室廚房位置往外走,後男子根據指引進入廁所,當店主去臥室廚房查看時,發現廚房地漏處有一灘尿跡,店主十分氣憤找到當地媒體,他說廚房是做飯的地方,鍋碗瓢盆都在那裡放著,如果真找不到廁所可以問我啊,而且廁所就在後面右手邊很好找,怎麼能在廚房裡小解呢,好心做好事遭到這樣的報應真是太令人寒心了,以後誰還敢做好事。
另外,扶老人被訛、救人者淹死被救者消失、好心搭載出事被訛、借錢解朋友燃眉之急要錢時恩斷義絕,這類的事情不絕於耳。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總體上處於農耕社會,農村人世世代代安居在自己的村裡子,不誇張的說,村民鄰裡上三代下三代人可能都是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即使在城市,人們也是從進單位第一天起一直幹到退休,社會關係十分穩定,訛人、背信棄義、不還錢不能說沒有,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就拿還錢為例,那時候大家普遍的想法,自己節衣縮食都要把欠的錢儘早還上,可以用民風淳樸來形容,但真正的原因卻是熟人社會,一旦違背社會良知,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就會被孤立,所以人們都不敢這麼做,世代遵守後成為一種社會良俗。
現在熟人社會被打破,進入陌生人社會,農村人大多外出務工,不少已定居城市偶爾回村,十幾年光景,村中長輩老的老走的走,後起的晚生多不認識,認識也是甚感陌生與隔閡。城市更是如此,同事更換頻繁,對門鄰居形同陌路,熟人社會蕩然無存,自然無需考慮影響。還是以還錢為例,借了一圈朋友的錢後拒不還錢紛紛斷交,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位老賴又會交一幫朋友,陌生人社會對這種人的生活、生存幾乎沒有影響,不遵守原有道德約束不但風險小沒有損失,反而會不勞而獲得到好處,形成惡人撈好處,好人受傷害的局面,如此一來,「好人沒好報」的事越來越多。
儒學的道德標杆作用
儒學被認為封建糟粕的主體,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儒學還是一個教化民眾的思想體系,儒學教導平民大眾要「仁義禮智信」,可歷史上反而是那些儒學倡導者說一套做一套,陰奉陽違,為人所不恥,於是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儒學是糟粕是虛偽是愚昧老百姓的思想工具。這冤枉儒學了,陰奉陽違、顛倒黑白、背信棄義的不是儒學,也不是儒學門人,而是人性,是人性追逐利益的時候不擇手段。儒學為社會提供了一個道德行為標準,從這個緯度,儒學如何看到今天「好人沒好報」呢?
性善論的儒學看「農夫和蛇」
孔孟之儒學,基本主張人性善,人天生就應該做好事,天生就應該相互幫助,當「好心沒好報」發生後,孔孟儒學認為應該加強道德教育,也就是「教化」,讓人們重新回到美德的軌道上來,孔孟作為大賢不可能不知道人的劣根性,但他們堅定地認為通過道德教化,人人都可以做到真善美,對於借錢不還、訛人的人,孔孟主張挖掘他們內心的善念,從而迷途知返。
孔孟之儒對「好人沒好報」無法提供太多幫助,好人就像君子,孔孟希望好人給小人率先垂範,進而感化小人,孔孟之儒的重點不在好人身上,而在如何教化違背道德良俗的小人,以避免「好人沒好報」這類的事,對好人的損失束手無策。
性惡論的儒學看「農夫和蛇」
荀子以後的儒學基本主張性惡論,他們發現僅是通過道德說教、大賢的身體力行無法建立人心大美的社會願景,於是荀子看清了人性的險惡,提出性惡論,並在此基礎上將法家的思想納入儒學,荀子等後世儒學認為,借錢不還、訛人是人性惡的外在表現,既然苦口婆心、以德報怨的說教沒用,就應該用刑罰進行懲戒,讓人性的惡不敢禍害人間,以實現社會的友愛和諧,公共場合隨地吐痰被認定違法,汽車不禮讓行人要扣分罰款,說髒話被認定侮辱罪要蹲班房,以後還會有更多本屬於道德範疇的東西被寫入法律,以前用道德就可以約束的行為,現在要靠法律的懲戒維持,有的人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我卻不這麼看。
和孔孟之儒相比,荀子之儒對「道德淪喪」的惡人多了懲罰,對「好人」也多有補償。試看兩例:
1、借錢不還
《宋刑統》 「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任依私契、官為不理……家資盡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戶內男口……如負債者逃,保人代償」。如果家裡實在是沒錢償還債務的,家中的男丁就要強制去服役來抵債,直到當事人債務還清為止。
明朝引入了「父債子還」的概念:「父債子還」的民間習慣已獲得國家法律的承認。明《廉明公案》收錄的一則判決:「父債子還,律有定例。」可知當時的法官在裁決債務糾紛時,一般都會認可「父債子還」的習慣法。
清朝官府對於破產的商民,可以實施拘禁,債務人家族須在二個月以內返還欠債,否則要被判處勞役監禁。
2、訛人者被殺
石敬瑭處理刁婦誣告士兵案:石敬瑭是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因為出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在歷史被唾罵千年,但其有一次判案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石敬瑭主政河東時,一個婦人和一個士兵爭執,鬧到了官府。婦人說士兵的馬吃了她門外曬的穀子,要求賠償;士兵卻極力喊冤。兩人各執一詞,主審的官員無法判斷誰說謊。
最後這事鬧到石敬瑭那裡,他想了一下:把馬殺掉,看馬的肚子裡有沒有穀子。有就殺士兵,沒有就殺婦人。於是當場殺馬,馬的肚子裡沒有穀子,說明是婦人誣告士兵,然後就處死了她。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告刁狀。
石敬瑭一例因沒有找到出處,且兒皇帝品行不能服眾,權且當作野史笑談。
上述兩例就是荀子之儒對「好人沒好報」的處理方式,荀子他們希望通過刑罰將人性的陰暗鎖在人心之中,從而讓國家生活充滿陽光。
道家如何看待「農夫和蛇」
「老莊之學」講求道法自然,強調一切行為都應該遵守萬事萬物自身的規律,所以老莊看不上孔子的儒學,道家認為儒學是在人為的、強行的幹擾人類社會的發展,儒學倡導的道德楷模違背了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那麼,道家如何看待「好人沒好報」呢?這裡我們先說好人和壞人,在道家看來,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存在即合理,都是道的規律在世間的顯現,那麼「好人沒好報」也不例外,它也是自然的規律,老虎吃狼、狼吃羊,羊吃草;農夫與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老虎不會因為狼救了它就不吃狼,狼不會因為羊救了它就不吃羊。在道家看來,做好事的人一是心地善良,其二,羊把後腿伸到狼的嘴裡代表它自己願意,狼咬了這符合狼的規律,既然羊願意,狼又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所以,這個事沒問題,合乎於道。
問題是後腿被咬,羊會很疼或者會死,那麼,道家如何處理「好人沒好報」這個問題呢?道家一般認為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是違背「道」的,不合常理,最好的辦法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要「做好事」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如不借給別人錢、不扶摔倒的老人,如果一定要做好事,就像羊看到狼掉進了泥沼,羊心底純良,一定要伸出後腿讓狼咬住把狼拉上來,那麼,道家亦認為,這隻羊天性善良,他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道」,並已經做好了犧牲在狼口的準備,所以,後期救狼上來被狼咬住喉嚨又叫起撞天屈,會讓道家手忙腳亂。
道家會放任這種行為的存在,因為缺乏相應的保護,「好人好事」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騙子們在大街上苦苦尋找著一種叫「好人」的獵物,得手越來越難,這恰是目前的現狀。
一句話概括之,道家讓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做符合道的事,儒家則倡導我們繼續做好事,而且儒家會持續立法,加強對「好人好事」的保護,就是速度可能會慢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