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都聽過或讀過《農夫和蛇》的故事:一個農夫見到路上一條凍僵的蛇,便心生憐憫,將它放入懷中。待蛇甦醒過來後卻狠狠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終時感慨蛇是害人的東西,不該憐憫它。
我們先不必討論故事的真實性,就現實生活來說,也經常發生一些本出於慈悲、善良的發心幫助他人,卻反遭誣陷、訛詐的事件,讓世人覺得好人不得好報,因而退失慈悲心,不願再施善舉。
其實《農夫和蛇》的故事是要告訴我們行善要有智慧,而非不要行善。 善業只會引發將來善果的成熟,而已發生的果報卻並非當下之因成就的。就故事而言:農夫的死是一個果相,而此果的形成是源於「壽」因當中可用於今世的福報已耗盡,藉助於「蛇咬人」這個緣起,才呈現出」命終」的果相。而蛇咬死了人無疑是種下了惡因,待條件成熟即緣俱時,就必然要承受相應的果報;農夫因慈悲而救護了蛇的性命,這個善因的播種也必然會讓他後世享有應有的福報。因轉化為果需要一定的條件,也就是緣的介入,因緣合和才會有果相生成。
農夫之死從表象上看是因救蛇而導致的,但從因果的究竟義來講,農夫福報用盡,死是「必然」,既便不去救蛇,也會因其它意外而死。而蛇咬死農夫是宿世業債的討償,只是促成農夫由生到死因果轉化中的緣而不是因。但同一事件中雙方又因發心的不同,種下了來世果報的善惡因。因此,若想求得人世間更大的福報,不僅要行善,而且要勤種善因,廣結善緣。
同時,我們還應當明白,善惡因會隨心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懺悔是對治業力的法門,如果種下了惡因,真心悔過、誓不再造,惡因也可轉為增上緣;造了善因,因一時的境現而後悔,那麼所積功德福報也會盡失。就如同農夫臨終時的悔言,就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愚痴行為。內心不執著於自己所行善舉,既不得意自滿,也不後悔,福報便不請自來。
但是面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碰瓷」、訛錢的現象,擁有對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幫助分辯能力的人畢竟很少,一旦被訛而身陷困境,還能不後悔的人則更少,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經濟、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智慧抉擇是不是只能空談呢?也不是!行善重在發心。在不具分辯能力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報警電話,讓他們得到及時救助;或在能夠得到相應人證、物證的情況下施以援手,都是你種下善因、同時又有效保護自己的智慧表現。既不讓你的慈悲發揮不了作用,又不讓你的善良被別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這就是智慧。
修行的本身,就是讓自己具足福慧、悲智雙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