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2020-12-12 大道知行知行堂
昭公賜鯉圖

文丨陳來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於我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重新研究學習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01

崇 德 尚 義

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儒家的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範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社會風尚。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為那些捍衛正義和美好生活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激勵和支持。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慾,在價值評價上對堅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進行褒揚,對追求個人私慾的人加以貶斥,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

在這種道德取向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自覺修養和意志鍛鍊,同時在政治上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注重用道德禮俗實現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反對以刑罰暴力管理社會;對外則強調「以德服人」,反對「以力服人」。這些都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道德文明的特色。

為乘田吏圖

02

群 體 優 先

在中國傳統的人文文化中,重視人但不是強調個人,而是重視人倫。中國傳統文化總是把人作為一定的倫理關係中的人、在一定的倫理關係中負有倫理責任的人,從而使個人的德性和價值實現緊密地與他和他人的關係相聯結。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所代表的政治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和忠孝仁愛信義的德性品格相互配合與對應。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倫關係的美滿。

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係,強調群體的利益高於個體的利益。群體的利益是公,個人的利益是私,於是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天下事就成為中國人發自內心的責任,成為一種不可遏止的憂國憂民情懷。

孟子說,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就是要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又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漢代以後的士大夫始終強調「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為己任」。北宋範仲淹自頌其志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黨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初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種「天下」的觀念,是中國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義、地方主義而始終把國家整體事務作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在這種思想文化裡,不僅個人對他人、對群體的責任意識始終被置於首位,也凸顯了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的價值取向。

問禮老聃圖

03

進 取 有 為

進取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亡之際更成為激勵人們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讀來迴腸盪氣的詩句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量,無不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發揮了愛國主義的激勵功能,培育了中華民族反抗壓迫、維護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華文化從夏商周以來傳承連續,從未中斷。在民族融合中,國家的政治統一成為歷史的主流。所以,中華民族不僅幾千年來文化傳承連續不斷,而且賴以生存的政治實體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基本保持了穩定統一。抗戰時期,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並世列強,雖新而無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他總是引用《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說明中國是文明古國,但始終在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在這種發展中保持了文化的連續性。

近代歷史學家曾就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特徵探討過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至此?歷史學家認為,從這三個特徵來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然有一種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文化,它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

學琴師襄圖

04

文 化 自 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連續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儒家的文化自覺。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來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最早的經典文本,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意識,並形成了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經,後又形成一種道統的意識,歷代的儒家學者始終以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聖使命。

其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注重歷史的傳統,很早以來歷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珍視。歷史的記述起著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儒家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最後,很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在政治實踐、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動中始終自覺傳播、提供、強調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使得這些價值觀念滲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從而影響到全體民眾的文化心理。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作者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
    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正是對以美德倫理學來詮釋儒家倫理思想這一進路的高度認可:「無疑,美德倫理這一觀念和運動,比起任何其他西方哲學或倫理學來說,對認識中國文化帶來的積極效應,即它帶來的對儒家倫理的可能的肯定,都是很突出的。」
  • 哲林點將│陳來·清華大學中國哲學
    1988年回國後,陳來用心鑽研現代西方哲學,拓展哲學詮釋的視野,於1990年完成《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通過具體研究前孔子時代的春秋時期的佔筮文化、神鬼信仰、天道觀念、政治秩序、德性倫理等,「一方面揭示這一時代與夏商周文化的精神氣質的連續性,另一方面緊緊把握從宗教祭祀向人文思潮漸進性轉化的主流,確定這一時代在思想史上新舊交替的地位」。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融匯創新,契合時代精神為了把有現代價值的、有助於人們認識儒家文化的內容更好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在素材選擇、主題提煉、行文風格上,都融入了現代意識,力求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弘揚儒家文化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掘、提煉出來,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蔡祥元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與現代出路——與陳來先生商榷...
    陳來通過澄清相關概念,對此批評進行了糾偏,並提出近現代以來道德建設的問題在於過度強調公德,壓抑私德,因此需要通過提升私德來達到公德與私德間的平衡。私德固然重要,但是陳來沒有看到,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學「家天下」思想構架的內在困境,這一困境並不能簡單地通過提升私德來加以解決。在現代文明的社會中,儒家道德建設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區分私領域和公領域,明確家與國的界限,如此才可能在保護公領域的同時,成全私領域。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6日訊今天上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我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文化土壤和法治精神是相生還是相剋?儒家的德治能否轉換成現代法治?這些基礎性命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可否認,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對形成超穩定的治理結構功不可沒,其中不乏可以揚棄的因子。儒家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是一套文化體系,也是一套治理體系。
  • 儒家文化的幸福觀有哪些特質?請看陳來教授的分析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義不同。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早記載的幸福觀念見於《尚書》洪範篇的「五福」說,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1世紀,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考命」。
  • 從以儒家自居到以儒家自限
    2013年4月,陳來、郭齊勇、朱傑人等海內名家參加該書的新書發布會並給予高度評價。2014年4月,此書又出版了增補版。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從書中不時出現由插科打諢所引起的「眾笑」、「爆笑」來看,當時的會議現場想必氣氛超熱烈,討論極精彩。
  •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專訪:儒家如何面對西方文化新挑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儒學思想家之一,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長期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同時以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眼光審視儒家傳統,力圖通過對儒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復興中華文化。
  •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養分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醒目的標識之一。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 什麼是中華人文精神?
    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出版個人專著有《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佛》《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等。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都體現出豐厚的人文精神。通俗地說,只要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概念及其精神的話,那麼,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也就能清晰地把握了。可見,認知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對於整體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要。
  • 人民日報:「上海精神」與儒家文化相合相通
    「上海精神」的深厚內涵,與儒家「和合」理念相通,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7年來,國際影響力之所以不斷提升,站在儒家文化的角度看,就在於背後有其「道」其「理」。
  • 陳來:朱子學的時代價值
    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放到這個層面講,也讓我們作為朱熹後人非常振奮。文化自信其中的應有之意就是要對民族自身的文化有更準確的理解、更高度的認同。所以今天我們跟陳來教室一起,來重新認識朱子學,學習朱子學。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經;唐以後的儒家特別是宋代的道學又形成了一種道統的意識,使得後來儒家以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聖的使命。其次,漢字雖然歷經演變,但很早就成為溝通華夏文明區內各種方言的統一交流工具,這種統一的文字保證了統一的文化。
  • 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商業倫理
    他們不一定從政,但關心政治,參與社會,注重文化;而且富於宗教敏感性。這樣一批在企業界的公共知識分子,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儒商。儒商觀念在現代中國一度沉寂。在當代中國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儒商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人文關懷,尊重宗教信仰,對社會公益有責任感——這些基本素養是數十年來功利主義教育所忽視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中國大陸曾經有很長的文化斷層。
  • 陳來:朱子的教育思想
    陳來對朱熹思想深有研究,提出「格物致知」與「通識教育」相同,讓我們聆聽陳先生解讀朱子,了解朱子在教化育人方面的思想。朱子學最為強調的是格物窮理,大學的「格物」朱子解釋為即物窮理,格物窮理之方法是多種的,朱子特別突出的是讀書講學,其中特別突出學習的精神。
  • 陳來委員:政協工作要跟最深最厚的中華文化結合起來
    此次兩會期間,光明網繼續開設《光小明的兩會文化茶座》專欄,通過連線訪談的形式邀請代表委員,談自身履職、工作,講述中國故事,闡釋時代精神。本期《光小明的兩會文化茶座》連線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陳來。如何在政協工作中貫徹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 讓西方回到西方——在世界哲學家大會舉辦前夕訪談陳來教授
    採訪中,陳來教授詳細解釋了其哲學觀、對哲學史的態度、對於詮釋學的看法、仁學本體論視野下的以「仁」去統領自由平等公正這三種現代價值的價值論、以及儒家的實踐智慧。一、應當把哲學看成一種文化方旭東:這次訪談的一個契機是世界哲學家大會今年8月將在北京舉行。
  • 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近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為宋明理學「正名」,在比較視角下澄清對「存天理,去人慾」命題的誤解,從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三個維度闡釋理學之「理」的意涵,並強調理學思想體系歷史定位的重要意義。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陳來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