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文/小解 標題: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開學季,轉眼間六月的畢業季早已成過去式,這一眨眼的功夫又迎來了新一批求學之子。
-
湖南大學生教師節著漢服 向孔子像行拜師禮
湖南大學生教師節著漢服 向孔子像行拜師禮>5) "← →"翻頁 9月10日,正值教師節,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學生身著傳統漢服在校內的孔子銅像前行拜師禮
-
泉塘第二小學:新生向孔子行拜師禮
校長黃浩以培養良好習慣、提倡熱愛閱讀、促進家校合作三個方面與家長分享教育感悟,送上祝福。 尺在於手,度在於心,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授師戒尺,便要心懷敬畏;手持戒尺,便要心懷大愛,敢於擔當。隨著禮樂響起,泉塘第二小學師生行拜師禮,認「至聖先師」孔子為師。
-
泉塘第二小學:新生向孔子行拜師禮
校長黃浩以培養良好習慣、提倡熱愛閱讀、促進家校合作三個方面與家長分享教育感悟,送上祝福。 尺在於手,度在於心,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授師戒尺,便要心懷敬畏;手持戒尺,便要心懷大愛,敢於擔當。隨著禮樂響起,泉塘第二小學師生行拜師禮,認「至聖先師」孔子為師。 校長黃浩為14名學生代表點上硃砂,硃砂象徵著啟智通靈,代表著成人、成才的殷切期望。
-
奉上六禮束脩 福州儒家拳收徒復原古代拜師禮
遵循傳統的拜師儀式。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 攝東南網1月2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遞拜師帖、獻六禮敬茶行禮、賜入門書……1日,一場遵循傳統的拜師收徒儀式在福州文廟內舉行,4名小武術愛好者經過一系列拜師儀式後,拜儒家拳代表性傳承人、香店拳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潘立騰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寬服大袖,一臉莊重,學生們穿著繡有儒家拳字樣的傳統服飾,向老師行傳統拜師禮。
-
開學第一課,眾學子禮敬恩師,行拜師禮!
尊師有禮,禮傳天下。曲阜儒家研學基地「拜師禮」成為了各地研學師生到曲阜研學炙手可熱的選擇。基地自2018年6月成立至今接待整壹千所學校逾37萬師生走進基地開展研學活動。中國人尊師重道,傳統悠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先賢孔子也對師生關係有過明確的主張,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由此可見,師生關係的確定更注重的是形式,這種形式逐漸演變成「禮」,經過古人的不斷完善,形成了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的拜師禮儀。拜師禮儀的中心內容還是表達學子對授業解惑之老師的尊敬,對老師諄諄教誨的感激和對自己提出更高的進步目標。
-
曲阜—不一樣的拜師禮
曹縣卓遠學校2019年11月1日拜師禮,是古代學子向師長虔誠致敬的規範禮儀,是尊師、敬師的崇高禮節。自興起之時,就承載了厚重的師生情懷,並由此而發展演變成一種學校的禮儀制度。贊禮到位:場地準備同時,贊禮在舞臺中心向眾賓行禮。
-
孔子與儒家的介紹
孔子與儒家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繼承和發揚西周的禮樂文化傳統,形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創建了對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具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他學而不厭,海人不倦,首開私人講學,是中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傳統文化進課堂|行拜師禮 點硃砂痣
尊師重道,是從古至今的優良傳統,在周代就崇尚尊師之禮。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行拜師禮的嗎?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養,學師德,謝師恩。
-
古代的尊師重道之禮
尊敬師長,是我國古代帶有特色的傳統倫理道德。老師在社會中有較高地位。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祟的對象」天、地、君、親、師」中,老師佔有一位。儒家經典《白虎通義》特別強調: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老師被列入與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師孔子.更被尊稱為。
-
合肥「洋學生」拜孔子倡尊師重道 驗傳統而莊重行拜師禮
合肥「洋學生」拜孔子倡尊師重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今收外籍學生十餘名,特請孔夫子佑之。」9月8日中午,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數十名不同膚色、不同發色卻身著漢式服裝的洋學生,畢恭畢敬地向孔子先賢像行揖禮,親身體驗傳統而莊重的行拜師禮。 「我們的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王靜老師告訴記者,此次參加「拜師禮」的學生多來自烏克蘭、亞塞拜然、俄羅斯、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孔子學院。
-
2018夏令營丨曲阜、泰安儒家文化研學三日營
目的地:泰安、曲阜活動天數:3天2夜領略「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百年校訓孔子六藝城以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引線,運用現代聲、光
-
孔子儒家評說:古代的「禮」是什麼?是指禮儀嗎?
「示」是祭祀,「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豊」:從豆,象形。寓意豐盛。上曲,下豆:「曲」,表示祭品,又可表示典籍、寶典;「豆」,表示器皿,又表示供案、桌案。所以,最初的「禮」,是表示祭祀神靈。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據了解,在8月29日,陝西西安一所小學一年級新生舉行了入泮禮。 開學第一天,這590名新生穿著漢服,整裝待發,端敬茶,點硃砂,家長贈書等環節。重現了古代的開學儀式,弘揚了傳統文化,充滿儀式感。 此前在2010年8月28日,杭州萬松書院為50名即將入學的童子舉行「入泮」儀式,孩子們身著漢服,禮拜孔子,重現古代學童入學前的傳統禮儀,汲取尊師愛學的品行美德。 入泮禮是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
-
古代拜師禮不是只學生給老師行禮,而是全家都要向老師行禮
天地君親師,以前拜師禮不是只學生給老師下跪,而是全家都要向老師下跪現在老師的社會地位一言難盡,甚至出現了老師因為管教學生,被學生投訴,導致老師向學生下跪道歉的事件。這讓我想起了在古代的老師的社會地位。這在中國古代是不可能的事情。
-
開學季,在古代是怎樣一番景象?
為什麼古代用「青衿」做校服呢?東漢鄭玄曾言:「父母在,衣純以青。」唐孔穎達進一步解釋:「是由所思之人父母在,故言青衿。若無父母,則素衿。」因此,「青衿」作為學生服符合當時儒家提倡的禮的要求。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硃砂開智等內容。下面和玄鳥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傳承文化 尊師重教 東昌府自然教育幼稚園舉行傳統漢文化拜師禮
9月3日,聊城首次大型傳統漢文化「拜師禮」在七賢祠舉行,用漢禮詮釋尊師重道,心懷感恩,立德修身,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此次拜師禮由東昌府自然教育幼稚園主辦,明聖·聊城漢文化院承辦,全國傳統禮樂文化培訓導師、山東省傳統禮儀研究會會長、孔子(曲阜)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王福存執禮。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9冊)系列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的知識,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著有《南來的挑戰》《基於報業轉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研究》,主編《儒藏》《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儒家文化大眾讀本》等著作,為動畫片、電視劇、紀錄片《孔子》總策劃、總監製,全球孔子學院指定教材《孔子》出品人。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儒家之志是一種人世進取的精神,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痛心於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以改造社會為己任,不信鬼神,積極進取,希望通過完善人的自我道德的約束,來達到和諧的禮樂社會。儒家之志更是一種道德修養,涵養的是一種偉大的人格。中國古代詩論一向重視文藝「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實踐效果。禮樂的實踐功能尤其被重視,「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