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但光知道沒有用,得真正把它應用到生活實際,把它當做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這才真能得到利益。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看到他有比我們優秀的地方,就要向他學習;看到他的缺點和短處,我們就應該及時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也是一種學習,這樣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沒有他們,我們就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意思大家都懂,應該沒人持反對意見,但在工作學習中,你是不是也這樣做了呢?你有沒有把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老師?看到比你優秀的人,你是向他學習,還是心生嫉妒?遇到不如你,有缺點有毛病的人,你是反省自己,還是在暗地裡嘲笑他?這些問題,大家如果有心,應該好好想想。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肯定也沒有人不知道。道理非常簡單,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去做,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都不願做,人家肯定也不願意做。雖然簡單,但結果跟古人說的一樣:「三歲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沒多少人能做到,真能做到這一點,起碼就是一個君子了。
事實上,我們總是自私自利。總希望自己多賺點錢,別人少賺點錢,以顯示自己的強大;總希望自己平安健康,卻盼望別人家出事,好幸災樂禍,增加點談資;工作的時候自己挑輕撿重,卻希望把重活累活都給別人幹了;不希望自己老婆女兒被騷擾,卻總喜歡勾搭別人家的老婆女兒。這麼說可能會打擊一大片,有人在心裡已經在罵我了,但不瞞各位,我自己確實也曾經有過這麼卑鄙的想法,現在雖然經常反省,但偶爾還會出現這些惡念。
大家也不必緊張,有錯不怕改,就怕不認錯。只要以後遇到事情之後,我們多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去看問題,就不會那麼自私了,就比較容易理解別人了。也希望和同修們一起,努力修正自己的心念,互相批評監督,共同精進。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對於這句話,想必大家早就如雷貫耳了,但我感覺還是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君子和小人最明顯的不同就是這點:
君子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心懷坦蕩,從來不幹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更不會背地裡亂嚼人舌頭;小人則相反,心胸狹窄,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總在背地裡幹些見不得人的事情,他們就喜歡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然後坐收漁翁之利,躲在別人背後看笑話。
所以要想做一個君子,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起碼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就要在「慎獨」上下功夫。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是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警醒自己,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是自私自利還是為別人著想?
今天我們就分享到這裡,以上這三句話,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三條基本原則,雖然我們都很熟,但可能一條也沒做到。如果真能做到,必將受益終身!寫這篇文章,更多的是為了激勵自己,警醒自己,以便讓自己的惡念越來越少,善念越來越多,努力踐行聖賢的教導,這才不負歷代聖賢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