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重讀《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對該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特別是以下三部分的內容,讓我深有啟發。
1、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頭一震:「說好的每天三反省呢?」
雖然經常跟自己說要反省,但往往的結果都是「臣妾忘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繼續繼續發生,我立馬啟用了在做每日時間記錄的成功模式:「我將學過的『Y23'理論和『25分鐘番茄鍾』靈活運用,做成了Y時間記錄,到今天為止已經是連續第302天」。
我把每日反省記錄做成F系列,今天是F1:「反省了三方面,一是和親人相處的方式不夠和諧;二是自己讀書時對書中內容的結構和邏輯不夠;三是寫文章時總覺得和讀者之間還有一層隔膜需要捅破。
有了已經連續做時間記錄302天的成功體驗,我堅信自己的」每日三省吾身「一定堅持超過302天!
2、無友不如己者
我以前覺得朋友是越多越好,一度很羨慕那些朋友特別多的人。但是,後來我發現很多所謂的朋友其實就是一幫只能一起吃喝玩樂、一有困難人影都看不到的損友。
所以我從中得出一個結論:「交友只叫益友。」那什麼才能算是「益友」呢?
我覺得「益友」的其中一個維度的定義就是「無友不如己者」,一定要交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能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人。
設立了這個標準後,我在微信裡刪掉了很多所謂的「好友」,好友從原來的近千人刪減到目前的只有547人。
在瘋狂刪減的過程中,我找到了哪些是可以深交的朋友,找到真正的知己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張愛玲說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原意應該是讓大家趕緊提升自我成為有料之人,這樣名氣就會早早到來。
然而, 很多人卻誤解為「為了出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出現了很多像娛樂圈那樣的潛規則,於是一些悲劇也就發生了。
這讓我想起半年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當時的自己在一個學習圈子小有名氣,於是有了一些稍微出位的行為,結果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這個來做文章。於是,我不得不淡出這個學習圈子,如今想來就錯在自己太想出名。
這半年來,我一直保持低調,默默的提升自己:「寫出更好的文章;做更優秀的分享;更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並提供我的價值」,沒想到因此知道我的人要以前多得多。
所以,當我讀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這句話時,內心不禁感嘆:「多麼痛的領悟啊!」
以上三部分是我在重讀《論語》的「學而」篇時最有感觸的內容。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莫友不如己者」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己」真心不易,但如果我們想遇到更好的自己,這三點是必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