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之作,每一句都是聖賢智慧的結晶,無論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為人處世,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很貼切的講出了這部經典的份量。但由於日常生活繁忙,大家可能沒有時間去詳細閱讀這部經典,因此,末學從中精選了十條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做人格言,分享給大家:
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口都是討人喜歡的話;態度上好像很善良,很仁義,但這種人很少是仁慈厚道的。
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做人不要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怨天尤人,如果能讓別人都很了解自己,那古人就不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話了,所謂知己難求,知音難得;人最怕的是不了解別人,你了解了別人,才會心態平和,萬事看開。
三,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說的孝,指的只是物質上供養父母罷了。即使是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四,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辦事,要反反覆覆考慮很多次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三思而後行」經常被人用來形容做事要仔細考慮,但是謹慎有餘,果斷不足,孔子並不贊成這樣做。
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句話孔子連發兩次感慨「顏回真是個賢人呀!」顏回的安貧樂道、孜孜不倦學習精神,對我們有志於治學、修身、立行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這正是孟子所說「貧賤不能移」精神的真實寫照。
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認為,對於學習,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藝,了解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而愛好它的人又不如樂在其中的人。所以說,只有真心喜歡學習,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有所悟、學有所獲的快樂和喜悅,這才是最佳的學習狀態。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已經成為歷來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作為學者,一定要謙虛好學,虛心向別人學習。任何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老師,如果他們有優點,我們就學習優點,如果他們有缺點,我們就反省自己引以為戒而加以改正。
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尤其我們看很多人喜歡評論國家大事,你又不是為政者,只是看看新聞而已,又不知道內部情況,就如瞎子摸象,你談論那些有什麼意義呢!還有談論別人的是是非非,也一樣,你不了解當事人的捨身處境,又怎麼可以妄下論斷呢!
九,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對於無論是從政者還是個人都有積極意義。現在社會孩子教育是個問題,作為家長怎麼辦呢?用這句話就可以了,你自己先學好,先端正自身,給孩子做個表率,做個榜樣,孩子不用你去教訓,自然也跟您學;如果連你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去做,那孩子肯定不會服從。
十,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葉公問怎麼治理國家。孔子說:「讓近處的人先快樂滿意,遠處的人也就聞風歸附了」。這何嘗不是我們做人做學問的準則呢!經常見有些人修學了,修道了,學佛了,每天往外面做慈善,做義工,對外人都跟親人一樣,可是回到家裡,看老婆孩子哪裡都不順眼,沒一個好臉色,說話也不溫柔了,對人也不體貼了,和對外人嫣然判若兩人。這就是學反了,做學問,修行,就應該從身邊的人開始,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那才是真學習,真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