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史公司馬遷一句話道破芸芸眾生的世相。
追逐利益無可厚非,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求取自己的「利」,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經告訴過我們。
放於利而行,多怨
幾天前,我被一家培訓機構氣到了。
因為個人原因我想退掉給女兒報的英語課程,之前跟機構老師相處得還不錯,所以對於退課,我其實有些抱歉。
老師也覺得女兒學得很好,退掉可惜,所以雙方在協商退費的過程中一直都很友好。
沒想到,對方發過來的退費詳情卻著實驚到了我:明明只上了200塊錢的課,卻扣了我2000多塊。報課的時候是打了折,現在課時費卻按原價折算,說好免費送的小禮品扣300塊,僅上一節課就扣500塊所謂的管理費,機構為了宣傳,要求統一著裝,送的短袖T恤扣200塊……林林總總一堆,我立刻就火大了。
對方解釋了很多,但是在我聽來,只是一句話:我不能讓自己利益受損。
之前對這家機構的好感瞬間敗完。你的利益是不受損了,那我的利益呢?你掙錢不容易,但是被你扣的也是我的血汗錢啊!
從我的利益中找補自己的損失,只顧及自己單方面的得失,讓我之前的歉意蕩然無存,反而像吃到了蒼蠅,決定永不在這家報課。
《論語·裡仁》記載:放於利而行,多怨。凡事都依據自己利益行事,必然會招來很多怨恨。
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利益受損,一方的利益一定是由另一方給予,若因維護自己利益而不顧及對方,那必定會招來給對方的抱怨,畢竟沒人願意當冤大頭。
皮之不在,毛將焉附?
損害對方利益而追求自己獲利,結果必然是沒人願意再給予,利益又從而何來呢?
見小利而大事不成
薛兆豐曾經說過一種留學生現象,因為國外學習成本較高,為了緩解生活壓力,大多數留學生都喜歡半工半讀。他特別反對這種做法。
雖然刷盤子洗碗能短暫地獲得收益,但是這種無意義的勞動卻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學習進度,導致學年延長或學習成績欠佳。
原本兩年時間能結束的學習,被拖到了兩年半,而不突出的學業成績也會讓他與好的工作機會擦肩而過。可謂得不償失。
國內也有年輕人擇業的時候,不權衡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公司前景,只在乎薪水高低。拿了一段時間高工資,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喜歡,再跳槽,或者公司業績下滑,面臨失業。
凡此種種,就是竭澤而漁。只看了一時得失,不懂得放長線釣大魚。
《論語·子路》記載: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凡事都不能急功近利,用發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得到的才是利益最大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中多次可見,孔子對伯夷叔齊兩位公子讚賞有加。
兩兄弟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本想立三子叔齊為君,但是叔齊認為君位應該歸長子伯夷,所以自己躲了起來。而哥哥伯夷認為既然父王要立弟弟叔齊為王,自己就不能忝居其位,竟然也躲了起來。
一國之君,本來是人人都渴望的位置,但是伯夷叔齊二人卻因為君位的得來不符合心中道義,所以都拒絕接受。
後來,這兄弟倆遇到周朝伐紂的軍隊,竟然不顧個人安危,攔下周王的車馬,指責他不應該以下犯上。
後來,周朝打敗商朝,二人拒絕與周人來往,也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了首陽山。
孔子評價二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管境遇如何,都不改初心和志向。
二人一生所為都在追求心中的道義,為此不惜放棄王位,甚至生命。雖然讓人惋惜,但是孔子認為他們一直不違背自己的心志,求仁得仁,是後世的典範。
真正的君子行事必然是道義優先。如果違背了道義,絕不向利益妥協,寧折不彎。
孔子一向不反對追求個人利益,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他也說「不義且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所謂見利思義,我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也應該為了擁有優質的生活而努力,但是我們的美好不能破壞別人的美好,更不能急功近利,不看未來。違背道德的事情不做,不合理的利益不要。
如果我們的追求和努力可以利人利己,問心無愧,哪怕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亦可以不改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