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這三句話,暗藏財富天機,受益終生!

2020-12-12 騰訊網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史公司馬遷一句話道破芸芸眾生的世相。

追逐利益無可厚非,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求取自己的「利」,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經告訴過我們。

放於利而行,多怨

幾天前,我被一家培訓機構氣到了。

因為個人原因我想退掉給女兒報的英語課程,之前跟機構老師相處得還不錯,所以對於退課,我其實有些抱歉。

老師也覺得女兒學得很好,退掉可惜,所以雙方在協商退費的過程中一直都很友好。

沒想到,對方發過來的退費詳情卻著實驚到了我:明明只上了200塊錢的課,卻扣了我2000多塊。報課的時候是打了折,現在課時費卻按原價折算,說好免費送的小禮品扣300塊,僅上一節課就扣500塊所謂的管理費,機構為了宣傳,要求統一著裝,送的短袖T恤扣200塊……林林總總一堆,我立刻就火大了。

對方解釋了很多,但是在我聽來,只是一句話:我不能讓自己利益受損。

之前對這家機構的好感瞬間敗完。你的利益是不受損了,那我的利益呢?你掙錢不容易,但是被你扣的也是我的血汗錢啊!

從我的利益中找補自己的損失,只顧及自己單方面的得失,讓我之前的歉意蕩然無存,反而像吃到了蒼蠅,決定永不在這家報課。

《論語·裡仁》記載:放於利而行,多怨。凡事都依據自己利益行事,必然會招來很多怨恨。

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利益受損,一方的利益一定是由另一方給予,若因維護自己利益而不顧及對方,那必定會招來給對方的抱怨,畢竟沒人願意當冤大頭。

皮之不在,毛將焉附?

損害對方利益而追求自己獲利,結果必然是沒人願意再給予,利益又從而何來呢?

見小利而大事不成

薛兆豐曾經說過一種留學生現象,因為國外學習成本較高,為了緩解生活壓力,大多數留學生都喜歡半工半讀。他特別反對這種做法。

雖然刷盤子洗碗能短暫地獲得收益,但是這種無意義的勞動卻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學習進度,導致學年延長或學習成績欠佳。

原本兩年時間能結束的學習,被拖到了兩年半,而不突出的學業成績也會讓他與好的工作機會擦肩而過。可謂得不償失。

國內也有年輕人擇業的時候,不權衡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公司前景,只在乎薪水高低。拿了一段時間高工資,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喜歡,再跳槽,或者公司業績下滑,面臨失業。

凡此種種,就是竭澤而漁。只看了一時得失,不懂得放長線釣大魚。

《論語·子路》記載: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凡事都不能急功近利,用發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得到的才是利益最大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中多次可見,孔子對伯夷叔齊兩位公子讚賞有加。

兩兄弟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本想立三子叔齊為君,但是叔齊認為君位應該歸長子伯夷,所以自己躲了起來。而哥哥伯夷認為既然父王要立弟弟叔齊為王,自己就不能忝居其位,竟然也躲了起來。

一國之君,本來是人人都渴望的位置,但是伯夷叔齊二人卻因為君位的得來不符合心中道義,所以都拒絕接受。

後來,這兄弟倆遇到周朝伐紂的軍隊,竟然不顧個人安危,攔下周王的車馬,指責他不應該以下犯上。

後來,周朝打敗商朝,二人拒絕與周人來往,也不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了首陽山。

孔子評價二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不管境遇如何,都不改初心和志向。

二人一生所為都在追求心中的道義,為此不惜放棄王位,甚至生命。雖然讓人惋惜,但是孔子認為他們一直不違背自己的心志,求仁得仁,是後世的典範。

真正的君子行事必然是道義優先。如果違背了道義,絕不向利益妥協,寧折不彎。

孔子一向不反對追求個人利益,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他也說「不義且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所謂見利思義,我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也應該為了擁有優質的生活而努力,但是我們的美好不能破壞別人的美好,更不能急功近利,不看未來。違背道德的事情不做,不合理的利益不要。

如果我們的追求和努力可以利人利己,問心無愧,哪怕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亦可以不改其樂。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三句話,受益終身!
    《論語》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為了表明《論語》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今天我們就分享《論語》中的三個名句,也是三條基本的做人原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所以才能令我們終身受益。
  • 孔子這六句話,流傳了兩千年依然熠熠生輝,讀懂了受益終生
    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從此,他和母親過著很拮据的生活。在《論語》的第九篇《子罕》中,太宰曾經問孔子的弟子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太宰問子貢:「孔夫子是一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這是上天要讓他成為一位聖人,才讓他多才多藝。」對於子貢的這種說法,孔子立刻予以糾正:「太宰知我乎?
  • 論語裡受益終身的三句話,長大才真正明白,很實用
    半部論語治天下,沒看《論語》之前以為這句話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當你真正去領悟《論語》後,你就覺得這話不是假的了,《論語》是道理的集合地,經過幾千年的傳遞,保留下來的精華。以下這三句話讓你受益終身。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中讓人受益終身的十句格言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之作,每一句都是聖賢智慧的結晶,無論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為人處世,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很貼切的講出了這部經典的份量。但由於日常生活繁忙,大家可能沒有時間去詳細閱讀這部經典,因此,末學從中精選了十條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做人格言,分享給大家: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滿口都是討人喜歡的話;態度上好像很善良,很仁義,但這種人很少是仁慈厚道的。
  • 《論語》開篇的三句話,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根據他平時的言行,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匯集而成的一本書。這本書被視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我們經常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根本不需要半部。就《論語》開篇的三句話如果你做到了,你這一輩子沒有大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 鬼谷子精選三句,暗藏轉運之法,讀透一句,受益終生!
    他非常強調因勢利導的重要性,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直到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使是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就是轉運之法的基本道理。從《鬼谷子》中精選三句話,小可興運旺命,大可扭轉時局,因運生勢,因勢轉運,讀透一句,受益終生:1、蓄勢待發,勢大才能轉時局原文: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
  • 《論語》中的四句話,時隔兩千年依舊實用,看懂了受益一生
    古代的儒釋道三家學問中,儒家是專注於人本身的生活上面,而《論語》一書,作為儒家經典,也把孔子對人生世事的看法詮釋了出來。時隔兩千年,《論語》中有不少話已經不合時宜,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終歸只是古代士大夫們的吹噓,但這四句話,放在現在,依舊很實用,看懂了能夠令你受益一生。第一句:巧言令色,鮮矣仁!
  • 《易經》中暗藏的說話之道: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
    《易經》中暗藏的說話之道: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出自《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會說話」的重視。而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比如說在職場中,一個會說話的人,和一個木訥人,給領導的印象,之後獲得的待遇都是很有差別的。
  • 《論語》的這三句話,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今天重讀《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對該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特別是以下三部分的內容,讓我深有啟發。1、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頭一震:「說好的每天三反省呢?」雖然經常跟自己說要反省,但往往的結果都是「臣妾忘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繼續繼續發生,我立馬啟用了在做每日時間記錄的成功模式:「我將學過的『Y23'理論和『25分鐘番茄鍾』靈活運用,做成了Y時間記錄,到今天為止已經是連續第302天」。
  • 深語文老師整理:40則《論語》經典名句及講解,中小學生必背!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資深語文老師整理的40則《論語》經典名句及講解,都是小學生必備的名句,掌握這些《論語》中的經典,對孩子的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同時還能讓孩子從中得到成長的啟發,讀懂了終生受益。《論語》有很多經典名句,到現在還很有價值,被人們奉為真理,比如關於「求學」,大家都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我們經常用來教育人們在讀書學習的時候不要「不懂裝懂」,要實事求是才能獲得真知。
  • 凡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論語》中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即孤獨寂寞中苦苦尋找人生目標;第二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為了實現人生目標,上下求索,苦苦掙扎;第三重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水到渠成地獲得成就
  • 李玫瑾教授:孩子開始頂嘴時,家長說這3句話,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然而,這是因為一開始孩子的頂嘴的時候,家長沒有做好處理方式,以至於事情演變到家長無法控制的地步。對此,知名育兒教授李玫瑾表示:孩子開始頂嘴的時候,家長說這三句話,能讓孩子受益終生那麼,根據李玫瑾教授的原話 ,這三句話到底是哪三句?
  • 《周易》三大天機,人生三大禁忌,讀懂了受益無窮
    在《周易》中有三個「天機」,也是生命中的三大禁忌,一旦被人讀懂,就會受益匪淺。1大話失信謙卦此卦,卦體中易中有卦,曰「上卦為坤,下卦為艮為山」。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但是,人們要保持適當的欲望。如果貪心過重,嗜好過深,生命的精神和智慧就會被一點點地磨滅。生活的幸福也自然與它無關,反而會招來禍患,甚至還有生命之憂。在春秋時代,秦惠王決心要吞併蜀國。
  • 《論語》中的語句精華,牢記在心必定終身受益
    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大家看到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接下來小編就整理了一些值得讓人記在心裡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著和諧融洽的氛圍,但是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小人則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長和他人保持一致的看法,但實際上並不能強求,真正的和諧貫通。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君子。雖然和大家看法可能不同,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包容。
  • 這五句話,出自《論語》,但經常被誤解!
    ——《論語.裡仁》這句話也經常被斷章取義,其實孔子並不是說父母在就不能出門了。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說,父母年老了,需要人照顧,沒什麼要緊的事,儘量不要出遠門。真要有事出門,也不是說就不能出,但一定要把父母安頓好,這才是孝子之道。
  • 《易經》暗藏「天機」:人到了後半生,3種人最苦命,3種人最福氣
    在《易經》中,暗藏的「天機」:人到中年,有3種人最苦命,3種人最有福氣!《易經》中隱藏的天機:3種人最「苦命」一.固執的人。在六十四卦中,幾乎每一卦都有兇有吉,而謙卦,是惟獨一個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的卦。這就是在告誡人們,以謙遜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時刻保持謙遜的姿態是一種人生大智慧,是一種修為,是一種胸襟,是一種謀略,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
  • 五句話道破修行天機!
    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便是如此,初心丟了,我們會越來越迷茫,導致失去的越來越多,最終一無所獲。所以做任何事業都應該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要持之以恆、不斷努力、永遠長新,才能取得成功。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論語》開卷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其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究竟何所指?
  • 理解《論語》中的這六句話,讓你人生受益匪淺
    從古至今《論語》被推到一個極高的地位,宋朝宰相趙普曾說自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至今有很多地方對於我們的為人處世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今天就精選出了其中的六句,理解它們,會讓你受益匪淺。
  • 《論語》中的這十句話,道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論語》是一部包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每次讀《論語》,都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發展的東西。出自先秦《論語·衛靈公》。小知,指用小事來考察。大受,擔大任。君子不能用小事來考察他,但可以擔大任、做大事;小人則不然,不能讓他做大事、擔大任,卻可以用小事來考驗他。這是孔子談如何用人的問題。他認為用人要看對象,要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才。這一用人觀,我們今天還在強調,說明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