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主流譯文:
君主召孔子作接待使者的儐相,孔子臉色變得莊重,腳步加快。向一同站著的人作揖時,左邊右邊,衣服前後開合都很整齊。快步走向前時像鳥兒展翅。賓客走了之後,一定向國君匯報說:「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拙的譯文:
國君召喚孔子作為接待賓客的擯相,孔子臉色變了,腳步也加快。孔子向站著的同為擯相的左右兩邊的人作揖,衣服前後都很整齊。快步向前走,像飛鳥張開的翅膀。賓客離開回去,一定向國君回報說:「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拙的體會:
本篇描述孔子作為迎賓時候的行業表現。
孔子的表現,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周禮的解說。作為迎賓,當然要端莊,穩重,而且要表現出恭敬和主人的熱忱。這在孔子的面部表情上可以體現出來,在他的小步快走的步伐上也看得出來,在他衣著整齊的方面也感受得出來。在動作,表情,著裝上,孔子都極其嚴謹用心。活動結束後,要送客,孔子是一定站在那裡,目送客人消失在視線範圍裡才會離開去復命。這一點也很是周到,也很關鍵。往往有些人,送客時,客人才出門,自己就馬上消失回屋去了,有時客人還沒走遠,往回看時,卻已不見了主人送客的身影,這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好。如果你仍然在那裡,見客人回頭,你便招招手,示意再會,想必情誼會因這一動作而更上一層樓。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