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二百四十二篇:看孔子怎麼接客送客

2020-12-11 拙愉微評

原文: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主流譯文:

君主召孔子作接待使者的儐相,孔子臉色變得莊重,腳步加快。向一同站著的人作揖時,左邊右邊,衣服前後開合都很整齊。快步走向前時像鳥兒展翅。賓客走了之後,一定向國君匯報說:「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拙的譯文:

國君召喚孔子作為接待賓客的擯相,孔子臉色變了,腳步也加快。孔子向站著的同為擯相的左右兩邊的人作揖,衣服前後都很整齊。快步向前走,像飛鳥張開的翅膀。賓客離開回去,一定向國君回報說:「賓客已經不回頭看了。」

拙的體會:

本篇描述孔子作為迎賓時候的行業表現。

孔子的表現,就是一出活生生的周禮的解說。作為迎賓,當然要端莊,穩重,而且要表現出恭敬和主人的熱忱。這在孔子的面部表情上可以體現出來,在他的小步快走的步伐上也看得出來,在他衣著整齊的方面也感受得出來。在動作,表情,著裝上,孔子都極其嚴謹用心。活動結束後,要送客,孔子是一定站在那裡,目送客人消失在視線範圍裡才會離開去復命。這一點也很是周到,也很關鍵。往往有些人,送客時,客人才出門,自己就馬上消失回屋去了,有時客人還沒走遠,往回看時,卻已不見了主人送客的身影,這難免會讓人感覺不好。如果你仍然在那裡,見客人回頭,你便招招手,示意再會,想必情誼會因這一動作而更上一層樓。誰說不是呢?

相關焦點

  • 拙讀《論語》第二百二十三篇:孔子為啥對失傳的《樂經》那麼上心
    主流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才把音樂整理訂正,使《雅》和《頌》各自歸於適當的位置。」拙的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把《樂經》整理,《雅》和《頌》各自回歸到相應的位置上。」拙的體會:孔子這裡說的事,是他晚年時的了。應該是他69歲時的事,他於72歲時仙逝,即是他死前三年的事。他周遊列國,一方面是推行他的學說,以求得聖明之君採用任用;一方面也不斷地去收集先古之遺文的方方面面。回到魯國後,便整理了《樂經》。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
  • 拙讀《論語》第二百四十一篇:如何面對下屬上級和老闆?
    拙的體會:這篇是讀得最鬱悶最疑惑最不開心的。侃侃如也、誾誾如也、踧踖如也、與與如也等這四個短語或詞語,很是捉摸不了,找不到滿意的解析。先說侃侃如也和誾誾如也。主流的說法是溫和快樂剛正的樣子以及和顏悅色而說話正直公正的樣子。
  • 拙讀《論語》之第十篇:孔子為人處世的五種品格
    拙覺得這是《論語》當中表達最為清楚的,譯文也最為統一的一篇,大家都沒有什麼爭議的。這裡的「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的「諸」理解為「都,全部」,這樣更合適。拙的譯文: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知道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主動得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此類內容包括六章:(一)《論語·憲問》篇"微生畝謂孔子"章;(二)《論語·憲問》篇"子路宿於石門"章;(三)《論語·憲問》篇"子擊磬於衛"章;(四)《論語·微子》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章;(五)《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六)《論語·微子》篇"子路從而後"章。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這類事情孔子自然也遇到過,他想把自己的識人經驗傳遞給學生,因此總結了三條識人要訣:第一,看他的交友,即「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也」,即是此。第二,看他的行為,即「所由」。行為表現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第三,看他的愛好,即「所安」。友有君子小人之別,事有義利之分,心有善惡之辨。
  • 拙讀《論語》第五十一篇:孔子也有難言之隱
    主流譯文:有人問孔子禘祭的道理。孔子說:「我不知道禘祭的道理。懂得這一道理的人治理天下,會好像把東西放在這兒一樣容易吧!」孔子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拙的譯文:有人問孔子(當時魯國舉行的)禘祭的喜慶歡樂。
  • 拙讀《論語》第二百八十八篇:孔子運用中庸之道的典型案例
    主流譯文:子路問孔子:「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哥哥還活著,怎能聽到就做呢?」冉有問:「聽到有道理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父親和哥哥還活著』。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說『聽到就做』。我很困惑,大膽地問您為何回答不同。」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楊伯峻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孔子講這話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一般學者。對學者而言,研究無禁區;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價值觀教育。如果一開始學習,便接觸那些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的東西,即所謂「異端」,勢必在價值判斷上出問題。而不正確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害莫大焉。所以荀子強調「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孔子的名號不僅在海內家喻戶曉,而且遠播海外。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
  •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篇:孔子談禾苗開花結果的事
    主流譯文: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吧!吐穗開花了卻不結果實的,有過吧!」拙的譯文:孔子說:「種子長成了秧苗卻不吐穗開花是有的!禾苗吐穗開花了卻不結出結實的穀子也是有的!」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在比喻人的修行修德。修到一定的階段就不努力了,就停止了,也就到不了下一個階段。修行是要一直堅持下去的。終點是什麼呢?死而後已。長成苗,不管多好,停止了,也不會開花,即使開花了,停止了,也不會結果。所以修行,沒有終止,只有死了才能停止。也有理解這是在說顏回。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主要是孔子弟子對孔子言論的記載,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著作,其中就有孔子教育的相關方法和理論,比如有教無類、教不能、四教、教之、以教民戰等,並且明確反對不教而誅。這些教育言論,儘管表面上缺乏系統性,但是其內容確實字字珠璣,值得後人深入思考和研究。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拙讀《論語》第八十三篇:孔子的修身之法
    主流譯文:孔子說:「看見有賢德的人,就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沒有賢德的人,就該反省自己是否有他那樣的錯誤。」拙的譯文:孔子說:「見到別人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向他那方面學習,見到別人沒有賢德的方面,就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不足。」
  • 拙讀《論語》第三百五十五篇:孔子評三相
    主流譯文:有人問子產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是寬厚惠愛於人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到管仲,孔子說:「這是個人才,他剝奪伯氏駢邑三百戶的採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糧,伯氏到死也沒有怨恨的話。」
  •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七篇: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含義
    主流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愁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拙的譯文: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拙的體會: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孔子十會推崇和提倡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備這三種品格。知者不惑,指的是一個飽讀讀書之後,特別是《詩經》,就會增長不少知識,對於事物就不會迷惑,內心就能有個明確的判斷,立場就會堅定,不會搖擺不定。你知道這是一匹馬,你能判斷,能確定,你不會疑惑。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大義:子路問孔子: 「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冉有也來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論語》中孔子所採用的多種方法,可以作為他山之石。 第一,對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從學生智力水平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學生大致分為「上智」、「中人」、「下愚」(《論語·陽貨》)三類。孔子弟子中,既有「聞一知十」的顏回,又有「聞一知二」的子貢,智力水平參差不齊。
  • 拙讀《論語》第二百篇:修身比做官更重要
    主流譯文:孔子說:「學了許多年,並不要做官求取俸祿,這很難啊。」拙的譯文:孔子說:學習了多年,卻不想著做官拿俸祿的穀子,這不多見啊。」拙的體會:本篇孔子要說的意思很明顯。絕大多數的人,來求學,就是為了做官。學而優則仕,孔子也贊成的。但是孔子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向學之心,學生的修行,孔子一向反對急功近利的。「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卻說還不夠自信,沒準備好。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拙讀《論語》第三十五篇:孔子選拔人才的觀念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主流譯文:魯哀公問:「怎麼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將其位置安排在邪惡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而提拔邪惡的人,將其位置安排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