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悲喜,執兩用中,觀孔子和龐樸論中庸之道的啟示

2020-12-23 旌動

《中庸》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未表現出來之時,稱作「中」;如果表露出來並且適度而合乎禮節,則稱作「和」。中,是為人處世時態度的平常自然的本性,和,則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則。順應「中和」之道,可謂順應自然的和諧。

這種平衡的思想自古有之,孔子就有「叩其兩端」之說,他說:「我有知乎?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截焉。」兩端即是事物的兩個對立方面,孔子追求的就是這兩端之間的分析,以做出最合適的抉擇。

國學大師龐樸根據孔子「叩其兩端」把中庸為分為四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對立兩面相互彌補

任何事物都難免有自身的欠缺之處,但可以相互配合來不斷完善,以達到「中」的狀態。《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孔子外表看起來很溫良謙和,平易近人,但處事往往很嚴肅。溫和和嚴肅是兩種相反的性格,一直溫和則顯得懦弱,過分嚴厲則顯得冷血。只有相互結合來處事,才不顯得隨便而又顯得端莊。

第二種形式:對立兩端相互制約

當我們難以控制最佳的「中」的狀態,但要防止過度。「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懷含兇猛之力,不失惜花之心,能有猛虎欣賞的薔薇,又有薔薇尊重的猛虎,讓兩種相反的人性互相調和,彼此制衡。

第三個形式:避免對立兩端的缺點

對立的雙方都會有缺點,可以是同一維度下丈量的兩種極端情況。我們要避免走極端的情況,儘量避免兩方的缺點。過冷或過熱都不適宜人的生存,大悲或大喜也不利於身心的發展。不慌不忙才能更好地處理事務,不卑不亢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不緊不慢才能更好地走接下來的路。

第四種形式:採取對立雙方的優點

事物的兩個方面都有各自可以取優的地方,可以綜合兩者不同的優點,儘量做到兩全其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各有其優點,但二者又不盡相同,不能互相取代,就將二者的優點集中到一起,配合文採和質樸,達到君子之姿,才顯得圓滿。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應啟示我們全面地對待問題,分析其內在的多種關係,調和聯繫,以達到自然和諧之態。

相關焦點

  • 簡論「中庸之道」內涵和現實意義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待人待物至誠至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庸之道,看似是為人處事的大道理,而把它運用到具體之處,則如天鵝絨襯託下的水晶,處處閃現著美妙的光芒。《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 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1、中庸之道:「中」為「適中」,講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過」孔子不大喜歡做事做得不到位,或者做事做得太過的人,孔子認為「太過」和「不及」是一樣,都是不可取的。關於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記錄: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
  • "中庸之道"用英語怎麼說?
    「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的精髓,是孔子和儒家所肯定的最高德行。「中」指言行沒有超過或不及(moderate in one’s words and deeds)。「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可以翻譯為「the golden mea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例句: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被視為一種基本美德。
  • 執兩用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執兩用中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執兩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成語釋義: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成語出處:《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執兩用中的例句:1、光是對本體論生成論的執兩用中,是對本體論與人的本體論的執兩用中。2、執兩用中,以中正為貴,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
  • 中庸之道,在當今社會還適合嗎?
    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字面意思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事態度。
  • 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中華民族有歷史悠久的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是被稱作「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多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中華民族講道德的文明傳統,寬厚宏廓的偉大氣派與扶顛持危、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風範,可以說是都是源於儒家思想的精華。
  • Golden mean: 中庸之道?黃金均值?直到準晶
    英語語言則偏好清晰化,但即便如此,也有個短語golden mean, 其義為A general rule of moderation, avoiding both extreme excess and extreme deficiency(適量的一般規則,它避免極端過多和極端缺乏)。這不就是我們的「中庸之道」嗎!?
  • 孔子言孝小忍大逃,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乃中庸之道
    孔子的弟子曾參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關於曾參的孝,歷來有很多傳說。朋友來找曾參,曾參剛好在山裡砍柴,不在家,曾參母親便讓客人坐會,然後用力地掐了自己的左臂,曾參因為手臂忽痛,便作罷回家,一見到母親,便說了此事,母親說,「無礙,今天有客人找你。
  • 專訪作家錢寧: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是一個「執兩用中」的過程
    從小說《聖人》之後,錢寧一直沉浸在孔子的世界裡。他先是對《論語》的500多篇章句進行解構和重構,在2012年推出了《新論語》,而後又試圖從道理中發現定理,在近日出版的《論語綱要》中論述了孔子的「兩端」方法論和「中庸」之道。誘使錢寧動筆的,起初是司馬遷《孔子世家》帶來的感動。
  • 成語故事 | 中庸之道
    這個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一以貫之推崇的,然而過於玄妙,不好體會。 有一天曾參在田地裡幹活,笨手笨腳地把禾苗鋤掉了,曾點勃然大怒,拿起棍子狠揍曾參,曾參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裡也不躲,結果被打暈過去了。一會曾參醒過來,還恭恭敬敬的對父親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旁人看到了都誇曾參「仁」——仁者孝為先,父親把自己打成這個樣子還不逃不反抗,多好的一個孩子!
  • 以聖人觀世界:美國早期外交視野中的孔子
    孔子也會現身美國人談論國際事務的各種場合。在早期美國的外交視野中,孔子倡導的中庸之道、相互體恤和對等交流等原則被視為國家之間應該遵循的交往準則。美國早期著名政治家查爾斯·薩姆納(Charles Sumner, 1811~1874)表達了這一認識。1845年的美國獨立日,薩姆納在波士頓市政廳發表演講,抨擊國際交往崇尚武力的傾向。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孔子和《易》的不解之緣
    而後者是周文王用來「演德」的,是周朝滅商的「君人南面之術」,作為秘籍和治國之寶,一直藏於秘府不得外傳。由於特殊的機緣,孔子讀到了藏於魯國秘府的《易象》副本,恍然大悟,才堅定了「述文王之訓」、「復周公之禮」的志向。 可惜,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了,天不假年,估計已經沒有精力對《易象》和《易經》進行系統的闡釋和發揮了。
  • 山大國學大學堂探討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
    本報訊(見習記者 史春勇)近日,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邀請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進行了題為「觀瀾知源——中庸之道的人生實踐」的講座,與師生們共同探討了關於中庸的相關話題。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志向觀
    孔子日常除了教書之外,還挺喜歡關注學生的私人興趣和志向,也許是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論語》中至少有兩次孔子詢問學生志趣的記錄。這兩次的記錄展現了孔子的學生多姿多彩的課外興趣和人生志向。孔子經常拉著學生一起談談人生,談談理想。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之間的對談。這一篇至今還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或許國家也鼓勵人民教師經常找學生談人生談理想吧。談話開始,孔子先讓大家別不好意思,有啥說啥,頗有領導鼓勵下屬發言的風範。
  • 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這一章中,孔子出場較多。除了兩條(第一條:「子使雕漆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第二條:「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外,其餘均有孔子的發言。而在兩條此兩條未含孔子言論的記錄中,第一條,有孔子「說」(悅)弟子雕漆開之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讚許的態度。而唯子路對自己「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記錄,與孔子未有直接關聯。故,這一章,是考察孔子觀點與態度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