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未表現出來之時,稱作「中」;如果表露出來並且適度而合乎禮節,則稱作「和」。中,是為人處世時態度的平常自然的本性,和,則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則。順應「中和」之道,可謂順應自然的和諧。
這種平衡的思想自古有之,孔子就有「叩其兩端」之說,他說:「我有知乎?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截焉。」兩端即是事物的兩個對立方面,孔子追求的就是這兩端之間的分析,以做出最合適的抉擇。
國學大師龐樸根據孔子「叩其兩端」把中庸為分為四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對立兩面相互彌補
任何事物都難免有自身的欠缺之處,但可以相互配合來不斷完善,以達到「中」的狀態。《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孔子外表看起來很溫良謙和,平易近人,但處事往往很嚴肅。溫和和嚴肅是兩種相反的性格,一直溫和則顯得懦弱,過分嚴厲則顯得冷血。只有相互結合來處事,才不顯得隨便而又顯得端莊。
第二種形式:對立兩端相互制約
當我們難以控制最佳的「中」的狀態,但要防止過度。「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懷含兇猛之力,不失惜花之心,能有猛虎欣賞的薔薇,又有薔薇尊重的猛虎,讓兩種相反的人性互相調和,彼此制衡。
第三個形式:避免對立兩端的缺點
對立的雙方都會有缺點,可以是同一維度下丈量的兩種極端情況。我們要避免走極端的情況,儘量避免兩方的缺點。過冷或過熱都不適宜人的生存,大悲或大喜也不利於身心的發展。不慌不忙才能更好地處理事務,不卑不亢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不緊不慢才能更好地走接下來的路。
第四種形式:採取對立雙方的優點
事物的兩個方面都有各自可以取優的地方,可以綜合兩者不同的優點,儘量做到兩全其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各有其優點,但二者又不盡相同,不能互相取代,就將二者的優點集中到一起,配合文採和質樸,達到君子之姿,才顯得圓滿。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應啟示我們全面地對待問題,分析其內在的多種關係,調和聯繫,以達到自然和諧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