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中國人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這個不用多說,家喻戶曉。但大家知道他對吃也有獨家的見地麼?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就是說不嫌食物做的精細,其實這和細嚼慢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可以便於消化吸收。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就是說腐敗了的壞了的食物是不能吃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一般引起食物腐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微生物作怪。環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汙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2、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後發酵了。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後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吃腐敗的食物就很可能導致病從口入。
烹調不當,不吃。說的是食物的烹飪。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食文化也源遠流長,所以中國人的烹飪方法很講究。數千年來,中餐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僅烹調的操作方法就有:燒、炸、烤、燴、熘、燉、燜、爆、煸、燻、滷、煎、氽、貼、蒸、煮等近百種,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約有各式菜餚一萬多種。
不時新的東西,不吃。很明顯就是說不新鮮的東西不能吃,由於古代沒有較好的保藏食品的方法,所以食品放久一點就很容易腐爛。就像上面說的腐爛的食品肯定是不能吃的。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這個筆者雖然有點費解,肉切得不方正就不能吃了?孔子飲食觀中強調烹飪的技藝,延伸為烹飪的禮儀。所以,在這裡,孔子強調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這個很明顯佐料放的不當輕者影響風味,重者會對身體帶來危害。比如多吃味精會嚴重損害健康,但據臺灣一項調查發現,約有30%的人由於攝取味精過量而出現了嗜睡、焦躁等現象。過多食味精影響視力。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穀氨酸,後者在腦組織中經酶催化,可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當味精攝入過多時,這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就會使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一系列症狀;有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會覺得骨頭酸痛、肌肉無力。另外,過多的抑制性神經遞質還會抑制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釋放激素,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
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就是說不能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它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多危害。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依賴於為胃腸道和消化附屬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來完成。首先食物通過口腔的咬碎、咀嚼後咽入食管,再推入胃內,在胃中,食物與胃內容物徹底混合、儲存,成批定量地經幽門輸送達小腸。蛋白質在胃內被初步消化,而高脂溶性物質,如:酒精在胃中被少量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電解質等物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場所在小腸。小腸內壁表面存在環形皺摺,有成千上萬個絨毛及微絨毛,它的表面積由此增加30多倍。在多種消化液的輔助下,營養物質在小腸被充分完全地吸收,最後形成的食物殘渣在大腸停留1至2天,吸收掉每天約1500至2000ml的剩餘水分,經腸蠕動,將其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暴飲暴食就會完全打亂胃腸道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節律。
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這主要也就是說衛生安全問題,一般集市上面醃製的肉乾、鹹雞、鹹鴨都是很不安全的。醃製的條件與醃製的用料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隱患。位於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經常吃醃肉製品易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為在製作醃肉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防腐劑亞硝酸鹽。這種物質可產生活性氮和硝酸基,它們可以引發肺損害,影響肺的換氣功能。調查表明,每月攝入14次醃肉者,其每秒鐘用力呼氣量要比不食用醃肉者少115毫升,最大肺活量平均少60毫升。所以,人們應當儘量少吃或不吃醃肉。酒也是同樣原因,可能摻假,售假。假酒害人不淺啊。1999年1月26日,山西朔州毒酒假酒案發,27人命喪黃泉。這一事件「株連酒族」,一時間,全國震驚,談山西酒色變。在公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一場查封「山西酒」的運動波及全國,跟假酒案本無關係的十大名酒之一的汾酒受了牽連,在許多地方成了查封的對象。山西汾酒集團董事長郭雙威在談到名酒的品牌保護時,回想起發生在1999年的山西毒酒案,他說山西毒酒案與山西汾酒沒有任何關係,山西毒酒案是山西文水的一些不法的小廠製造的。山西汾酒產於山西汾陽杏花村,早在1915年就獲得巴拿馬國際金獎,是非常好的產品 。而毒酒案卻使山西汾酒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汾酒品牌的衝擊令人痛心。
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先說好處,常言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薑,益壽保安康」、「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早吃三片姜,勝過人參湯」……諸多民諺都反映了生薑的保健功效,而自古以來中醫也有「生薑治百病」的說法。中醫講究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但姜並不適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陰虛體質的人是不能吃薑的。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孔子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瑰寶,這是我們永遠的財富。十不食更是把孔子的食品觀或者說營養觀表現的淋漓盡致,希望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對我們有用的一些建議,以便於在我們日常生活飲食方面變得更加健康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