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2020-12-19 大眾數字報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中國人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這個不用多說,家喻戶曉。但大家知道他對吃也有獨家的見地麼?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就是說不嫌食物做的精細,其實這和細嚼慢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可以便於消化吸收。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就是說腐敗了的壞了的食物是不能吃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一般引起食物腐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微生物作怪。環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汙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2、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後發酵了。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後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吃腐敗的食物就很可能導致病從口入。

    烹調不當,不吃。說的是食物的烹飪。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食文化也源遠流長,所以中國人的烹飪方法很講究。數千年來,中餐積累了精湛的烹調技藝,僅烹調的操作方法就有:燒、炸、烤、燴、熘、燉、燜、爆、煸、燻、滷、煎、氽、貼、蒸、煮等近百種,從而形成了各式各樣、千差萬別、風味各異的菜系和品種。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約有各式菜餚一萬多種。

    不時新的東西,不吃。很明顯就是說不新鮮的東西不能吃,由於古代沒有較好的保藏食品的方法,所以食品放久一點就很容易腐爛。就像上面說的腐爛的食品肯定是不能吃的。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這個筆者雖然有點費解,肉切得不方正就不能吃了?孔子飲食觀中強調烹飪的技藝,延伸為烹飪的禮儀。所以,在這裡,孔子強調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這個很明顯佐料放的不當輕者影響風味,重者會對身體帶來危害。比如多吃味精會嚴重損害健康,但據臺灣一項調查發現,約有30%的人由於攝取味精過量而出現了嗜睡、焦躁等現象。過多食味精影響視力。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穀氨酸,後者在腦組織中經酶催化,可轉變成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當味精攝入過多時,這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就會使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一系列症狀;有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會覺得骨頭酸痛、肌肉無力。另外,過多的抑制性神經遞質還會抑制人體的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釋放激素,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

    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就是說不能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它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多危害。人進食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依賴於為胃腸道和消化附屬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來完成。首先食物通過口腔的咬碎、咀嚼後咽入食管,再推入胃內,在胃中,食物與胃內容物徹底混合、儲存,成批定量地經幽門輸送達小腸。蛋白質在胃內被初步消化,而高脂溶性物質,如:酒精在胃中被少量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電解質等物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場所在小腸。小腸內壁表面存在環形皺摺,有成千上萬個絨毛及微絨毛,它的表面積由此增加30多倍。在多種消化液的輔助下,營養物質在小腸被充分完全地吸收,最後形成的食物殘渣在大腸停留1至2天,吸收掉每天約1500至2000ml的剩餘水分,經腸蠕動,將其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暴飲暴食就會完全打亂胃腸道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節律。

    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這主要也就是說衛生安全問題,一般集市上面醃製的肉乾、鹹雞、鹹鴨都是很不安全的。醃製的條件與醃製的用料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隱患。位於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經常吃醃肉製品易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為在製作醃肉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防腐劑亞硝酸鹽。這種物質可產生活性氮和硝酸基,它們可以引發肺損害,影響肺的換氣功能。調查表明,每月攝入14次醃肉者,其每秒鐘用力呼氣量要比不食用醃肉者少115毫升,最大肺活量平均少60毫升。所以,人們應當儘量少吃或不吃醃肉。酒也是同樣原因,可能摻假,售假。假酒害人不淺啊。1999年1月26日,山西朔州毒酒假酒案發,27人命喪黃泉。這一事件「株連酒族」,一時間,全國震驚,談山西酒色變。在公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一場查封「山西酒」的運動波及全國,跟假酒案本無關係的十大名酒之一的汾酒受了牽連,在許多地方成了查封的對象。山西汾酒集團董事長郭雙威在談到名酒的品牌保護時,回想起發生在1999年的山西毒酒案,他說山西毒酒案與山西汾酒沒有任何關係,山西毒酒案是山西文水的一些不法的小廠製造的。山西汾酒產於山西汾陽杏花村,早在1915年就獲得巴拿馬國際金獎,是非常好的產品 。而毒酒案卻使山西汾酒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汾酒品牌的衝擊令人痛心。

    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先說好處,常言道:「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薑,益壽保安康」、「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早吃三片姜,勝過人參湯」……諸多民諺都反映了生薑的保健功效,而自古以來中醫也有「生薑治百病」的說法。中醫講究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但姜並不適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陰虛體質的人是不能吃薑的。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孔子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瑰寶,這是我們永遠的財富。十不食更是把孔子的食品觀或者說營養觀表現的淋漓盡致,希望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對我們有用的一些建議,以便於在我們日常生活飲食方面變得更加健康和營養。

相關焦點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孔子飲食有一個著名的「十不食」原則,有十種情況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孔子主張施行「仁政」。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分別向孔子問孝,所得答案不盡相同。本文通過討論孔子與魯國孟孫氏的關係,簡單地分析、梳理孝和政之間的聯繫,從而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關鍵詞】      孟孫氏 孝政 君臣 父子 與中國歷代王朝所推崇的「家天下」不同,孔子主張「公天下」。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對飲食特別有講究
    吃貨這詞,本是現代人用來調侃愛吃食物人,要是在古代挑個有特點的吃貨,非孔子不可了,他對飲食的熱愛程度你我都不及,某些行為更令人咂舌。孔子作為教育家,有自己的飲食觀。孔子對待飲食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釋起來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牛、羊、魚等腥味越細越好。另外,孔子還提出「食經」,著名的「八不食」,具體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 孔子「八不食」裡的飲食智慧,這幾條當今仍然適用
    對,就是孔子。 如果提到中國最早的美食家,你知道是誰嗎?是東坡肉創始人蘇東坡,還是著有《隨園食單》的「烹飪專家」袁枚?你可能不信,還是孔聖人。 孔子在飲食上最著名的見解莫過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在他之後的兩千年裡,這句話被當做精緻的美食主義而廣為流傳,甚至被當做美食烹飪的最高指導思想和境界來追求。 在飲食衛生方面,孔子也提出過自己的標準和要求。《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原則:「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個小資嗎?如何不失禮儀地請孔子吃個飯?
    所以,要請孔子吃飯,你必須考慮到兩點,第一點是飲食之禮是否合適,第二,飲食是否符合養生之道。孔子是個相當「小資」的人,對飲食養生相當講究。據說,他從來不去外面買酒和肉,過期的肉絕對不吃。這是強調養生的一面。在吃豬排的時候,必須要分割得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的「犬牙差互」,估計孔子會扔出去。這是強調禮的一面。
  • 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用現今話講就是:食物腐敗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不鮮嫩的菜蔬不吃;食物變色不吃;變味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醃製儲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醬放得不當的不吃;街上攤點的醃臘肉類及涼菜不食。
  • 孔子飲食智慧「八不食」,如今哪條還適用?
    無論是營養還是安全,飲食都有很多講究。比如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這「八不食」是什麼意思?放在當前的食品衛生和安全環境下,還適用嗎?
  • 被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具體的飲食生活是怎樣的?
    在累累如喪家之犬的日子裡,被後世食界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理論開創者的孔子,他具體的飲食生活實際是什麼樣的呢?就我們循著他的身世來一點點來解剖。於是,孔子的生母顏徵在就帶著孔子,還有他父親和小妾所生的兒子孟皮搬出了孔家,在曲阜的闕裡過著清貧的生活。魯昭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去世了。這一年,孔子剛剛17歲。從出生到17歲。這十多年的時光,孔子基本上沒吃過什麼好東西,而且,還一直受到歧視。這一點,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 孔子飯桌上的智慧:「食無求飽」要學會拒絕欲望
    孔子鄭重地從每樣飯菜中取出一點,放在餐桌的一角,為的是緬懷發明這些食物的先人,這也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課。在悄然無聲的肅靜氣氛中,孔子平靜地結束了這次進餐。沒有熱鬧的喧譁,沒有燈紅酒綠,拋開一切紛擾,尋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間。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3.貴族生活奢侈化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粗茶淡飯根本與飲食文化或理念不搭界。而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才是當時飲食文化的引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在擁有眾多特權的同時,社會財富以及實物資源也比較殷實。
  • 孔子: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上)(圖)
    好在最為重要的食,受歐美諸國影響最小,這使本土性的生活方式尚能持久。農耕文明幾千年,把中國人吃的藝術發揮到極致。八大菜系,各因地域、風俗的差異緩慢形成,食材何止萬種,烹飪的方法無窮無盡。饕餮是神話傳說中的貪吃之獸,好吃嘴(眉山土話)蘇東坡自號「老饕」,一生走過半個中國,吃遍了大江南北。廚師一詞,古已有之,尊稱的意味明顯,與百工區別開來。
  • 古代士人的飲食觀:孔子曾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對飲食就很有講究。他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並主張十多個不食。其文曰:  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儒家講究「十不食」你吃對了嗎?
    孔子這個時候能不能多注意吃飯?其實,這是對孔子和傳統文化的誤解,因為在孔子時代,吃飯的問題往往與祭祀有關。孔子不吃不擇食的原因,與祭天祭祖的儀式有關。孔子對祭祀飲食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二不膩三不膩四不食」。《論語》和地方黨章都有記載。客觀地說,選擇是健康的。這樣一來,吃飯的問題不僅在於滿足說話的欲望,更在於培養性情、調節精神。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而在兩條此兩條未含孔子言論的記錄中,第一條,有孔子「說」(悅)弟子雕漆開之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讚許的態度。而唯子路對自己「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記錄,與孔子未有直接關聯。故,這一章,是考察孔子觀點與態度的重要部分。
  • 割不正不食,世人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太矯情了
    世人讀《論語》這一章,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還好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吃肉還要切割的方方正正,否則就不吃,要求是否太高,矯情的很。事實果真如此嗎?
  •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孔子已開始談飲食之道: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早在孔老夫子那裡,已經開始談論飲食之道。在他的詩詞中,詠吟烹飪的有上百首。例如記錄他會做飯(面)菜(羹)的詩句就有「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麵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  梁實秋擅長於寫幽默風趣、活潑灑脫的閒適小品,他的《雅舍小品》與《秋室雜文》被朱光潛先生認為「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