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2020-12-19 騰訊網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巨大災難的成因竟然是因為人們的口腹之慾——從廣東到湖北,兩次疫情都被認為與人類獵殺、食用野生動物相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出發,已經把食用野生動物的會造成的危害及原因有了詳細的解釋。那麼,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方面講,食用野生動物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嗎?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被尊為萬世師表。同時,他的飲食思想和觀念對後世亦有很大的影響。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用現今話講就是:食物腐敗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不鮮嫩的菜蔬不吃;食物變色不吃;變味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醃製儲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醬放得不當的不吃;街上攤點的醃臘肉類及涼菜不食。

孔子被奉為儒家之尊。於是孔子之「八不食」之飲食理論也自然被後來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視為飲食至高境界。這是皇家貴族,士大夫階層為標榜自家的顯貴而與奢華生活,掩飾自己的虛榮腐敗,而將孔子的「八不食」奉為「食經」之原由。事實上孔子之「八不食」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孔子在長期周遊列國期間,各國君王對他及他的說教並不感冒,故而一路也無車馬迎送,酒肉款待,且時常還吃閉門羹。孔子歷經艱辛,餐風飲露,車馬勞累,饑寒交加,飽一頓飢一頓,時常乞討為生,或吃點野果、地裡撿點瓜蔬,甚而連續好幾天無食可進,加之成天顛簸其腸胃受到極大傷害。孔子晚年回到家裡,身體虛弱,無力再奔忙,即以講學,傳經授道為主。且經常是腸胃不適,於是對自己的日常飲食提出這『八不食』的要求。

同時,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提出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亦是飲食烹調的一種境界。就是要求飯菜烹調應精工細作,也是便於他咀嚼和消化吸收。當然,從現今飲食健康看,孔子這「八不食」之理論無疑是完全符合現代食品衛生與安全的,仍值得關注和重視。與孔子提倡的這些飲食文化相對比,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可謂「離經叛道」。

孔子還曾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講述了一切禮儀、祭祀等都是從飲食開始的。但祭肉食用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面對席宴上的美酒佳餚,孔子也主張「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也就是席宴肉菜的量不應超過主食。另外還有「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須和禮儀。孔子曾告誡弟子們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飲食之間也顯君子之道。

「天下溺,援之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任重道遠。儘管當前疫情還沒結束,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馬上到來。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輯:盧桂濱

審稿:林海南

監製:黃志亭

轉發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您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如覺得文章不錯,轉發給更多朋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弘揚!

下方查看歷史文章

小貼士

相關焦點

  • 孔子「八不食」裡的飲食智慧,這幾條當今仍然適用
    對,就是孔子。 如果提到中國最早的美食家,你知道是誰嗎?是東坡肉創始人蘇東坡,還是著有《隨園食單》的「烹飪專家」袁枚?你可能不信,還是孔聖人。 孔子在飲食上最著名的見解莫過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在他之後的兩千年裡,這句話被當做精緻的美食主義而廣為流傳,甚至被當做美食烹飪的最高指導思想和境界來追求。 在飲食衛生方面,孔子也提出過自己的標準和要求。《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原則:「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 孔子如何看待貧富差距?縮小差距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有一套關於縮小貧富差距的理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代貧富差距矛盾,甚至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孔子是如何看待貧富差距問題的?「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句話出自膾炙人口的巨著《論語》一書中的季氏一篇中。
  •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衝擊中穩步復甦
    新華社紐約10月22日電(記者潘麗君 張墨成)「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令人鼓舞,中國經濟正從新冠疫情衝擊中穩步復甦。」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羅奇表示,年初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消費正逐步回暖,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另外,外貿表現也十分搶眼。他認為,今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仍有望加速,並可能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9月9日,消費者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上海第一食品商店選購食品。
  • 從新冠疫情看戰略冗餘的重要性
    當歐美許多國家看到武漢因疫情封城和中國疾控中心共享的疫情資料之後,卻沒有利用中國抗疫預留的至少一個月時間做好充分的防護,導致全球疫情蔓延到如今(截止至5月27日)超過500萬人感染,接近35萬人死亡的慘烈情形,只能用當政者缺乏「想像力」來形容,對疫情一旦傳播開可能演化成的浩劫缺乏清楚的認知。這裡的想像力的定義是:對於黑天鵝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們需要做出最壞的打算,「想人之不敢想」。
  • 期刊好文 | 從新冠疫情下的語言國際教育比較看國際中文在線教育的戰略價值(文/文秋芳、楊佳)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在國外蔓延,我國海外孔子學院也同樣遭遇停課的困境。為應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開展線上教學成為了各國際語言教育機構的共同選擇。我國新冠疫情現已得到基本控制,估計線下授課不久會得到政府批准,而海外疫情的蔓延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這就意味著國際中文在線教育還得持續更長一段時間。新冠疫情下外國語言教育機構與我國海外孔子學院開展的在線語言教育存在異同嗎?如果有,我們能從中得到何種啟示?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原創)從新冠疫情再看文明方向
    新冠疫情發展到目前這種情況,那些國家防控的比較好,那些國家防控的比較不好、非常不好,只要長著一雙或一個能看見東西的、文字的並認識文字的眼睛,就能一目了然;只要長著一雙或一個能聽見辨別聲音的耳朵,就能一聽瞭然。疫情是人類公敵,防控上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很大差異呢?
  • 孔子飲食智慧「八不食」,如今哪條還適用?
    比如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這「八不食」是什麼意思?放在當前的食品衛生和安全環境下,還適用嗎?一、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
  • 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影響下,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戰國之交,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重在激發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我們應利用這種思想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啟發式」教育是一條當代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從這種教育模式來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 「國學」從《論語》中闡述孔子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
    孔子wannian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感化世人,教育弟子,以自己的政治覺悟來改變當時中國的局勢。當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孔子這位先師,做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業。與道家的消極避世不一樣,儒家學說更加強調了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關係。當今社會的儒學復興,則更加印證了這樣的問題。道家,提倡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理念,這種觀點,從宏觀上描述了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但道家對於個人修行,還有治國理念方面,則有一些不足。回到現實,孔子的學說在現代也逐漸復興起來,主要是因為,他的學說中的一些思想,在當今社會仍然非常適用。
  •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對於現在教育的意義
    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學生,兩人都問過孔子一個相同的問題:「聞斯行諸?」其大意就是,聽到鼓勵的話就要行動起來嗎?而孔子對於兩人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對於子路,孔子回答:「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對於冉有,孔子則表示了肯定:「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2、為何孔子前後回答不一?
  •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有何影響?
    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政府壟斷。孔子建立了私立學校,收集了弟子,打破了政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的範圍。這種思想在當今人生價值評價、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教育等方面,仍有著積極的借鑑和啟迪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比如說在當今社會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得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
  • 「這個亞洲巨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勢崛起」
    「中國消費明顯回暖」「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中國這個亞洲巨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勢崛起」......東亞地區已基本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交通行業將逐步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而旅遊業的復甦則將滯後。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亞洲巨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勢崛起《日經亞洲評論》網站12月10日援引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的最新研究結果說,中國這個亞洲巨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勢崛起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國際社會: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經驗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鑑
    國際社會: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經驗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鑑 2020-04-08 14:03:39   來源:央廣網
  • 日本孔子學院聲援中國抗擊疫情
    日前日本15家孔子學院和3家孔子課堂聯合致信孔子學院總部,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加油。&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各個孔子學院對中國人民遭受的疫情痛苦更是感同身受,紛紛行動起來,以不同的方式聲援和支持中國防控疫情。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子路這個人在沒成為孔子之前,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混混加二次元人類,你看司馬遷怎麼寫他的:子路這個人性子很是粗曠,直率,好行俠仗義,頭帶雄雞冠一樣的帽子,佩帶著豬皮著公豬裝飾的寶劍,見到孔子時很是無禮,於是孔子就稍弱以禮樂套路他,沒想到子路後面就穿著儒服來拜師了。
  • 食育丨從新冠肺炎看中小學食育
    當前,我國正舉全國之力抗擊新冠肺炎,深刻反思這場「吃」出來的人為災禍,我們可以發現,本次疫情實際與「食育」缺失密切相關。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正確價值觀樹立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加大推進食育力度,對培養合格公民、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和加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培養合格公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1687年,巴黎出版了拉丁文譯本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孔子學說正式傳入西方。歐洲受孔子思想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孔子思想對18世紀神學統治下的法國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啟蒙思想家們高舉理性的旗幟,以孔子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為他們展示了一個嶄新世界。  人類不會停止對美好世界的憧憬與嚮往,在經歷了近代以來的曲折之後,面對社會問題,人們希望尋求孔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