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巨大災難的成因竟然是因為人們的口腹之慾——從廣東到湖北,兩次疫情都被認為與人類獵殺、食用野生動物相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出發,已經把食用野生動物的會造成的危害及原因有了詳細的解釋。那麼,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方面講,食用野生動物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嗎?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被尊為萬世師表。同時,他的飲食思想和觀念對後世亦有很大的影響。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用現今話講就是:食物腐敗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不鮮嫩的菜蔬不吃;食物變色不吃;變味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醃製儲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醬放得不當的不吃;街上攤點的醃臘肉類及涼菜不食。
孔子被奉為儒家之尊。於是孔子之「八不食」之飲食理論也自然被後來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視為飲食至高境界。這是皇家貴族,士大夫階層為標榜自家的顯貴而與奢華生活,掩飾自己的虛榮腐敗,而將孔子的「八不食」奉為「食經」之原由。事實上孔子之「八不食」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孔子在長期周遊列國期間,各國君王對他及他的說教並不感冒,故而一路也無車馬迎送,酒肉款待,且時常還吃閉門羹。孔子歷經艱辛,餐風飲露,車馬勞累,饑寒交加,飽一頓飢一頓,時常乞討為生,或吃點野果、地裡撿點瓜蔬,甚而連續好幾天無食可進,加之成天顛簸其腸胃受到極大傷害。孔子晚年回到家裡,身體虛弱,無力再奔忙,即以講學,傳經授道為主。且經常是腸胃不適,於是對自己的日常飲食提出這『八不食』的要求。
同時,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提出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亦是飲食烹調的一種境界。就是要求飯菜烹調應精工細作,也是便於他咀嚼和消化吸收。當然,從現今飲食健康看,孔子這「八不食」之理論無疑是完全符合現代食品衛生與安全的,仍值得關注和重視。與孔子提倡的這些飲食文化相對比,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可謂「離經叛道」。
孔子還曾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講述了一切禮儀、祭祀等都是從飲食開始的。但祭肉食用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面對席宴上的美酒佳餚,孔子也主張「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也就是席宴肉菜的量不應超過主食。另外還有「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須和禮儀。孔子曾告誡弟子們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飲食之間也顯君子之道。
「天下溺,援之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任重道遠。儘管當前疫情還沒結束,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馬上到來。
來源:中國孔子網
編輯:盧桂濱
審稿:林海南
監製:黃志亭
轉發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您的支持!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如覺得文章不錯,轉發給更多朋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弘揚!
下方查看歷史文章
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