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本文我們將重點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為切入點,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與總結,並結合現代的學校教育,挖掘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體現,並且聯繫當前的教育實踐對其做一些價值評價。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儘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係時,總是引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願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而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哪個層面,都將孩子的教育作為第一重任。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視教育已成為一種國家發展的戰略,甚至教育力量也成為國家力量的一部分。
二、提倡「有教無類」
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孔子的這一思想可謂具有極大的先前性,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推動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局面。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對當代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知識爆棚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人才需求加大,不僅帶動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教育對象的擴大。高等教育也進入後大眾化時代,並向著普及化時代邁進。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全民教育」這個新概念。然而許多學者卻常常把「全民教育」與孔子的「有教無類」相提並論。雖然兩者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為了更好的理解、實施「全民教育」,探討「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就變得十分必要。
三、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
孔子所主張的政治改良路線,需要一批賢才才能實行,賢才並非天生而就,而是平民之中的士經過教育提高,才成為有道德有才能可從政的賢才,也就是君子。孔丘對子夏明確地提出培養要求:「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表明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將士培養成為君子。
對君子的品格他特別重視。《論語》中談到君子有107次之多,有些論述是具有代表性的。《論語·憲問》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從對話可看出,君子的品格可歸為兩方面,即對己要能「修己」,對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修養自身是從政治人的先決條件。禮丘對君子強調三方面的修養要求。「仁者不憂,知者不感,勇者不懼」。三方面的修養都必要,其中最為注重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養。孔丘提出由平民申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有人才的路線。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在面優則仕此話雖為子夏所述,但確實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觀點。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不僅在古時是極為需要的,在現代這個社會顯得更加重要,而且現代教育倡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不僅僅要求德才兼備,而且要求每一個人才要各方面多向發展,這與孔子的德才兼備思想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啟發誘導
孔丘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意需要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思考,獲得切實的領會,才是可靠和有效的。為了助學生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培養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啟發式教字。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緋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朱熹《論語集注》說:「僨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著,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孔丘說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教學時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長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已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
啟發誘導在現代的學校教育中也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老師不僅僅是一味的向學生們灌輸課本知識,讓學生們進行機械記憶,而是啟發誘導學生,讓他們自行思考,進行探討,對於學生有極大困惑的問題才給予講解。
五、因材施教
主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並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雖然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八個字所歸納的,但孔子確實有著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特點,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他採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及「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廢哉,人焉瘦哉?」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談話進行全面了解。正因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學生的特點與個性;正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學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來進行。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於現在實施素質教育也是大有啟發的。在以前相當長的時期裡,我們的教育模式採用的是「一視同仁」 的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估片面,只考查學生「正課」分數,高分擇優。學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質、個性特長等,一律被置之度外。於是造成了「高分低能」、個性特長被扼殺等可悲的現象。現在的學校教育也開始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逐漸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特長,對於在某些方面有天賦特長的學生,學校也給予幫助,另類教學,而不是一概抹殺。
六、溫故知新
孔子認為溫故知新是做教師的基本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精神。溫故知新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過去政治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新是指今,指的是現在的社會實際問題。他要求學生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認識當代社會實際。溫故知新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從已知到未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已有知識是認識的成果,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孔子要求學生在溫習舊知識時能積極思考、聯想,擴大知識範圍或將知識進一步深化,從而獲得新的知識。第三,溫故知新也就是溫故創新。溫故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學校教育中、社會生活中創造、創新。何謂創新,根據辭海釋義,「創,始造之也」。
溫故知新與其說是教育思想,不如說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在現代學校教育中,複習成了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管是學生自發的複習,還是教師要求複習,這種方法顯然有效。現代學校教育中要求的複習不僅僅是要求複習舊的知識還要求發現新的東西。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還有許多思想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等等,這些思想不僅對當時的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對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有著重大的啟發,這些思想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