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有什麼提現

2020-08-29 薛丁格的貓cat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對如今的教育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地方體現著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為當世的中國教育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因此,對於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本文我們將重點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為切入點,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與總結,並結合現代的學校教育,挖掘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體現,並且聯繫當前的教育實踐對其做一些價值評價。

一、重視教育的作用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儘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係時,總是引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願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而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哪個層面,都將孩子的教育作為第一重任。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視教育已成為一種國家發展的戰略,甚至教育力量也成為國家力量的一部分。

二、提倡「有教無類」


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孔子的這一思想可謂具有極大的先前性,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推動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局面。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對當代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知識爆棚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人才需求加大,不僅帶動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教育對象的擴大。高等教育也進入後大眾化時代,並向著普及化時代邁進。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全民教育」這個新概念。然而許多學者卻常常把「全民教育」與孔子的「有教無類」相提並論。雖然兩者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為了更好的理解、實施「全民教育」,探討「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就變得十分必要。

、培養德才兼備的君


孔子所主張的政治改良路線,需要一批賢才才能實行,賢才並非天生而就,而是平民之中的士經過教育提高,才成為有道德有才能可從政的賢才,也就是君子。孔丘對子夏明確地提出培養要求:「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表明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將士培養成為君子。

對君子的品格他特別重視。《論語》中談到君子有107次之多,有些論述是具有代表性的。《論語·憲問》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從對話可看出,君子的品格可歸為兩方面,即對己要能「修己」,對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修養自身是從政治人的先決條件。禮丘對君子強調三方面的修養要求。「仁者不憂,知者不感,勇者不懼」。三方面的修養都必要,其中最為注重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養。孔丘提出由平民申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有人才的路線。可簡括稱之為「學而優則仕」,在面優則仕此話雖為子夏所述,但確實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觀點。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不僅在古時是極為需要的,在現代這個社會顯得更加重要,而且現代教育倡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不僅僅要求德才兼備,而且要求每一個人才要各方面多向發展,這與孔子的德才兼備思想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啟發誘導


孔丘認為,不論學習知識或培養道德,都要建立在學生自意需要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思考,獲得切實的領會,才是可靠和有效的。為了助學生形成遇事思考的習慣,培養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提倡啟發式教字。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緋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朱熹《論語集注》說:「僨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著,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孔丘說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教學時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長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已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

啟發誘導在現代的學校教育中也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老師不僅僅是一味的向學生們灌輸課本知識,讓學生們進行機械記憶,而是啟發誘導學生,讓他們自行思考,進行探討,對於學生有極大困惑的問題才給予講解。

五、因材施教


主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並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雖然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八個字所歸納的,但孔子確實有著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特點,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他採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及「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廢哉,人焉瘦哉?」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談話進行全面了解。正因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學生的特點與個性;正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孔子的教育和教學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來進行。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於現在實施素質教育也是大有啟發的。在以前相當長的時期裡,我們的教育模式採用的是「一視同仁」 的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估片面,只考查學生「正課」分數,高分擇優。學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質、個性特長等,一律被置之度外。於是造成了「高分低能」、個性特長被扼殺等可悲的現象。現在的學校教育也開始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逐漸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特長,對於在某些方面有天賦特長的學生,學校也給予幫助,另類教學,而不是一概抹殺。

六、溫故知新


孔子認為溫故知新是做教師的基本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精神。溫故知新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過去政治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新是指今,指的是現在的社會實際問題。他要求學生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認識當代社會實際。溫故知新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從已知到未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已有知識是認識的成果,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孔子要求學生在溫習舊知識時能積極思考、聯想,擴大知識範圍或將知識進一步深化,從而獲得新的知識。第三,溫故知新也就是溫故創新。溫故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學校教育中、社會生活中創造、創新。何謂創新,根據辭海釋義,「創,始造之也」。

溫故知新與其說是教育思想,不如說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在現代學校教育中,複習成了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管是學生自發的複習,還是教師要求複習,這種方法顯然有效。現代學校教育中要求的複習不僅僅是要求複習舊的知識還要求發現新的東西。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還有許多思想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等等,這些思想不僅對當時的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對當今的學校教育也有著重大的啟發,這些思想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瑰寶。

相關焦點

  •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有何影響?
    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中,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政府壟斷。孔子建立了私立學校,收集了弟子,打破了政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的範圍。這種思想在當今人生價值評價、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教育等方面,仍有著積極的借鑑和啟迪意義。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比如說在當今社會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得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
  • 淺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孔子在其教育活動和實踐中所創立的教育思想,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對當今教育也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即主張人的天賦素質相近,而人的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影響下,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戰國之交,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重在激發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我們應利用這種思想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啟發式」教育是一條當代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從這種教育模式來看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今天我們稍作探討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仍然適應當今社會。下面就「學的方法」和「教的方法」兩點來說明他教育思想上的重要意義。1、學思結合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學的方法」。學問二字,就是學習與提問的意義融合,而提問是學習思考後的行為。
  • 李成泉:辦一所體現孔子教育思想的學校
    筆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應該根植於五千年燦爛文化,繼承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借鑑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和成果,走出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辦一所體現孔子教育思想的學校」,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為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探尋我們教育的民族特色發展之路,這是我們的中層目標和追求。第三,解決教育當前面臨的困境,學校教育從孔子教育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
  • 教育大家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其本質是關注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強調在教育中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貴族壟斷知識、「學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謂的「胄子」「國之弟子」。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方針,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
  • 孔子及《論語》中的重要教育思想
    結合近幾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情況,分析發現孔子及《論語》的教育思想為中頻考點,整體考試難度不大,通常以客觀題形式進行考查。需要同學們準確識記其中重要內容,並能夠與《學記》中的部分教育思想進行區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古代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者72人。
  •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的個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質,「習」指的是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孔子認為人的先關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差別。關於人性問題,他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與「困而學之」,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孔子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① 創辦私學與編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② 「庶、富、教」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教育的社會作用);③ 「性相近也,習相遠 也」與教育的個體發展作用:但孔子並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聖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國家要「化民成俗」,提高國民素質,必須由教育的途徑來實現,頒發律憲,舉善任能,就賢體遠,都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又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塾」「庠」「序」是地方學校,「學」是由天子、諸侯設立的學校,國家所屬。《孟子·滕文公上》載:「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人人應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便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有教無類」,即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這充分表現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開創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國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有教無類」是泛愛眾,而親仁」的具體化。
  • 孔子有哪些寶貴的教育思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自古及今,追隨者眾;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年,吾亦將孔子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視為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文化巨人。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引言:《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確認,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向封建生產關係變革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政治上,王權已經衰落,政治的控制在逐漸下移,舊貴族的沒落和新勢力的興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受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意識上,一些傳統觀念已經動搖,另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 思想、「民本」思想、「尚賢」思想都有發展。時代的變化給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響。
  •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孔子自幼受到西周傳統文化的影響,從小好學不倦,中年時開辦私學,任教40餘年。《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據,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們就本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思想進行分享,希望助廣大考生一臂之力。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只有正確理解孔子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我們解決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才有歷史智慧的支撐,下面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理解孔子的教育言論。,在《論語》的子路篇中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行就是養成躬行君子的教育,重在執行,重在言行一致的意思。忠信就比較好理解,就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就是不被迷惑,能夠有定力、有堅守、有信用的意思。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