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飲食觀:孔子曾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春夜宴桃李園圖》 仇英(明)

  「士人」是中國古代對知識分子的一種稱呼。「士人」也稱「儒生」「文人」。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生活與社會其他階層相比,具有自身特徵,這就是:「追求飲食藝術,雅致清逸的格調,不重奢華重美食。」從經濟文化層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養,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們有精力和時間研究生活藝術,有條件講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飲食方式多受其飲食觀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來,人們就非常注意飲食與衛生、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形成了進步的飲食觀。孔子對飲食就很有講究。他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並主張十多個不食。其文曰:

  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從孔子所說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衛生標準,依然是今日應循的飲食原則。如,「」「」是指飯受熱而變質、變臭,魚腐爛變質為「餒」,肉腐變質為「敗」,腐敗變質的食品,對人體危害極大。

  「失飪不食」,指不吃烹調不當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說街上買的散裝食品和飲料,有的不潔淨,不能隨便吃。「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是說飲食要以五穀為主,肉類不宜過多。「不多食」,是說飲食要適量而止,不可暴飲暴食。

  總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這麼多不符合衛生標準而不食的主張,是難能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觀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漢唐時期,人們便主張採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證食物營養成分合理搭配。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指出,每食「常須少食肉,多食飯」。這種以穀物為主肉類為輔的食物搭配原則,符合營養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還普遍認為應節制飲食,反對大量食用美味佳餚,這樣做會增加胃的負擔,影響消化。《呂氏春秋·本生》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孫思邈也認為,吃得過多會使人短命。他在《千金要方·養性》中說:「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明末清初著名劇作家李漁,多才多藝,對飲食也很有講究。在其《閒情偶寄》一書「頤養部·調飲啜」中對飲食之道作了專門評述。李漁的飲食觀與傳統的飲食養生理論不盡相同,比如他認為,「食色性也,欲藉飲食養生,則以不離乎性者近是」。即飲食要根據每個人的「性」來安排。「性」,意為性情、習慣。由於「性」因人而異,故《食物本草》一類書上規定的飲食忌諱未必適合每個人。

  根據以「性」來安排飲食的原則,李漁提出了六條具體的飲食方法:

  一是愛食者多食;李漁認為:「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強吃下去,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會招致疾病。三是太飢勿飽;即要控制飲食,不要因飢餓而暴飲暴食。四是太飽勿飢;李漁說:「飢飲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五是怒時哀時勿食;因為「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六是倦時悶時勿食;因為倦時進食,「則食停於中,而不得下」,煩悶時進食,「非特不下,而嘔逆隨之」。

  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對飲食也很有講究。《隨園食單》便是他晚年撰寫的一部烹飪專著,是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袁枚認為,烹調如同做學問,應「先知而後行」。在「戒單」中,袁枚就提出飲食應破除不良陋習。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他指責飲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餚饌華貴者:「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袁枚還主張「戒目餐」,「目餐者,貪多之謂也」。袁枚說:

  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

  袁枚對飲食時的「強讓」也頗為反感。他說:

  一餚既上,理宜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變,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嘗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汙盤沒碗,令人生厭。

  吃飯強讓之禮,不論從飲食衛生還是從個人飲食習慣看都是不科學甚至沒有禮貌的。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活了80多歲,是一位高齡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聰目明,還能上山撿柴,這與他善於調節身體、飲食起居得當有直接關係。他有詩云:「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病所由滋。」他晚年總結自己的養生之道,第一條便是飲食有度:「朝晡食飲,豐約惟其力,少飽則止,不必盡器。」其次,飯後散步,「食罷,行五七十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生最急事也」。在日常飲食上,陸遊喜素,好喝粥吃米,野菜亦是其所好。

  中國古代士人深知飲食的重要性,不少人精通飲食之道,他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慣有許多合理之處,仍值得今人借鑑。

  (摘編自《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孫立群著,商務印書館2014年6月第1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原標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在大多數人眼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然而,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二、食學家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解讀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飲食生活30餘年,現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亞洲食學論壇主席的趙榮光教授在接受紀錄片《天下魯菜》採訪時卻說,我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圖)
    因此,無論是他的體力還是壽命都足以表明孔子一生在養生中受益匪淺。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他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凝結了孔子的飲食養生觀。  老年「精」要適當  老年人多由於骨質疏鬆、缺鈣等原因造成牙齒鬆動或缺牙,或者有其他牙病,咀嚼困難。因此老年人常愛吃粗纖維少的和易於細嚼的食物。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齊魯網濟寧6月13日訊孔府菜,是孔子的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在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家宴中,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
    1月19日,孔府菜美食文化節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楊國慶 攝(新春走基層)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孔府菜美食文化節19日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孔子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要求都非常嚴格,嚴格按照禮制的要求,有人說孔子這樣的行為是頑固不化的體現,很多禮制都是貴族階層的過分的講究儀式感,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在日常的飲食之中,孔子的要求也非常的嚴格,食物越精緻越好,肉切的越細緻越好,食物的顏色、氣味、切割的工藝不正確、製作方法不得當都不食用,一頓飯吃肉的數量不應超過五穀飯食的數量,酒雖然不限制飲用數量,但是不可以喝醉,這就是孔子在飲食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非常的嚴格呢?
  • 每天學點國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饈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民以食為天,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學」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齋必變食:祭祀時的齋戒日,飲食不能和平時一樣。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向被奉為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飲食文化之與孔子故裡,歷史淵源悠長可見一斑。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經歷了許多政治,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魯菜
    中國儒家鼻組孔子是山東人,也正是他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魯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眾味飄香的各大菜系中,魯菜獨佔鰲頭。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丨蝌諺More
    這是【蝌諺More】欄目的第25期在《論語》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糧食不嫌舂得太精、魚和肉不嫌切得太細,換句話,就是說糧食、魚肉,製作得越精細越好。古代物質條件匱乏,古人有這樣的想法,視精米精面為上乘、粗米糙面為下品並不為奇。然而,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上看,這種觀念是對的嗎?孔子幾千年前的話,還適用嗎?
  •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下)(圖)
    作家、學者 劉小川  孔子打獵,釣魚,射鳥,「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魚網捕魚,不射歸巢鳥。家裡常有的肉食當有多種,擱在櫥櫃裡發臭了,於是要倒掉,不會送給窮家的弟子。
  •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釋義——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論語鄉黨》集中記載孔子所主張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動。長期以來,很多人都以此篇譏笑孔子的迂腐,實際上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才體現了孔子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體現了言行舉止均符合禮法的君子風範。錢穆在《論語新解》中就說:「本篇記孔子居鄉黨,日常容色言動,以見道之無不在,而聖人之盛德,亦宛然在目矣。」
  • 歐日車系06PK壁上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今年的車市正應了《論語》裡的一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尤其繼前兩年1.6L、1.8L、2.4L大戰之後,今年2.0L排量市場已經成為各大品牌拼殺的戰略寶地。  之所以搶佔2.0L黃金排量,主要因為全球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揚,使市場偏向排量適中,動力性和經濟性平衡的車型;另外,由於創新科技的採用,2.0L排量車型不乏兼具有大功率、低油耗特點的車型,加之在外觀、內飾、配置各個方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努力,因此,無論是新雅閣、新馬自達6、還是凱旋、領馭,主打車型鎖定在2.0L排量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眾望所歸。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平涼海世界海鮮餐廳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可以看出在中國「吃」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粵菜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風格成為最早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口味以鮮香為主。
  • 被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具體的飲食生活是怎樣的?
    在累累如喪家之犬的日子裡,被後世食界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理論開創者的孔子,他具體的飲食生活實際是什麼樣的呢?就我們循著他的身世來一點點來解剖。孔子祖上雖是貴族,但到他父親叔梁紇之時,是為躲避宋國戰亂而從河南的夏邑縣逃到魯國陬邑的。他父親的官職也不大,只是陬邑大夫。生下孔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66歲了,他的母親顏徵在剛滿20歲。孔子的生母顏徵在是孔子父親的第三個小老婆。按照古時的地位,他母親在孔家的地位連小妾都不如。
  •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的味蕾如同漢字之狀物,獨步世界
    而《論語》中記錄著孔聖人的飲食習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儒者認為,這句話恰恰表明了孔子的日常飲食不講精細。李澤厚教授的《論語今讀》兩說皆備,不過,譯成白話文,他更傾向於前者:「飲食不嫌精,魚肉不嫌切得細。」另外,「飯菜餿了,不吃。魚肉腐爛了,不吃。變了顏色,不吃。發臭,不吃。殺牲不對路,不吃。沒有合適的調料,不吃。肉雖然多,不超過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