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2020-12-17 有客祁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從上下文連貫起來看,這句話應該放到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裡去認識,它不是孔子對日常飲食的講究。

這就有個對祭祀的理解問題。孔子被有些人解讀成無神論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為什麼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其實,真實的孔子虔信神靈,在《中庸》中孔子寫道,普通人看不見神、聽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強調對鬼神的祭拜要「齋明盛服」, 孔子說祭神如神在,雖然看不到神,祭祀時,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樣敬畏。

所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應該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尋常飲食那樣處理,祭祀的米要飽滿完整,儘可能精細,肉儘可能切得薄與均勻。食物原料與加工講究潔淨與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禮食規,以示對祖先、神靈的虔誠,如此才能達到儒家的盡「仁」盡「禮」。

錢穆先生則認為,「不厭」之意是「不飽食」,意思是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習慣,不要因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得過多,這種解讀,也符合孔子一貫的克己復禮之道。

《說文解字》中,厭,「笮也」,笮,「迫也」,即強迫,強求之意。據此意解釋這句話就是:米不強求精細,吃肉不強求切得細,對飲食沒有太多的需求,這也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一種表現吧。

以上無論哪種釋義,都與唯物享樂的現代解讀大相逕庭。人心中有神、有禮,才會有自我約束,脫離這層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會把這句話曲解成唯物享樂的藉口了。

普通人大多貪圖美味,為滿足口腹之慾,常常極盡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對吃並不講究,飯食不因精緻而多吃,肉類不因細美而飽食。吃粗糧充飢、喝生水解渴、枕著胳膊入睡,照樣樂在其中。君子食必有節,怎麼會倡導食物做得精緻就多吃呢?「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相關焦點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二、食學家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解讀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飲食生活30餘年,現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亞洲食學論壇主席的趙榮光教授在接受紀錄片《天下魯菜》採訪時卻說,我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原標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在大多數人眼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然而,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圖)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儘管如此,他仍享年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報告的人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司馬衷所說:「肉糜」有譯為肉粥,但從字面上理解,肉糜是今人所說的肉碎,以我這個資深老饕,肉食者來說,肉糜就是將肥瘦各半的肉,剁碎,無筋無骨,能最大程度滿足我口腹之慾的好東西。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
    1月19日,孔府菜美食文化節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楊國慶 攝(新春走基層)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孔府菜美食文化節19日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孔子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要求都非常嚴格,嚴格按照禮制的要求,有人說孔子這樣的行為是頑固不化的體現,很多禮制都是貴族階層的過分的講究儀式感,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在日常的飲食之中,孔子的要求也非常的嚴格,食物越精緻越好,肉切的越細緻越好,食物的顏色、氣味、切割的工藝不正確、製作方法不得當都不食用,一頓飯吃肉的數量不應超過五穀飯食的數量,酒雖然不限制飲用數量,但是不可以喝醉,這就是孔子在飲食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非常的嚴格呢?
  • 每天學點國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饈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釋義——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論語鄉黨》集中記載孔子所主張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動。長期以來,很多人都以此篇譏笑孔子的迂腐,實際上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才體現了孔子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體現了言行舉止均符合禮法的君子風範。錢穆在《論語新解》中就說:「本篇記孔子居鄉黨,日常容色言動,以見道之無不在,而聖人之盛德,亦宛然在目矣。」
  •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下)(圖)
    作家、學者 劉小川  孔子打獵,釣魚,射鳥,「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魚網捕魚,不射歸巢鳥。家裡常有的肉食當有多種,擱在櫥櫃裡發臭了,於是要倒掉,不會送給窮家的弟子。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魯菜
    中國儒家鼻組孔子是山東人,也正是他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魯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眾味飄香的各大菜系中,魯菜獨佔鰲頭。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丨蝌諺More
    這是【蝌諺More】欄目的第25期在《論語》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糧食不嫌舂得太精、魚和肉不嫌切得太細,換句話,就是說糧食、魚肉,製作得越精細越好。孔子幾千年前的話,還適用嗎?圖片來源 ameblo雖然不好吃,但粗糧糙米才健康舂糧食,其實就是將糙米粗面經過數次的碾壓加工,去掉外層的糠皮和糊粉層,只保留最裡層的胚乳。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平涼海世界海鮮餐廳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可以看出在中國「吃」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粵菜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風格成為最早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口味以鮮香為主。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低熱量主食沙拉
    全網追蹤】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當精美的食物不再是果腹充飢之用,應該是一種愉悅身心的藝術。對於西餐,對於沙拉,你的眼睛是第一個品嘗者,每一道西餐,每一盤沙拉,都是藝術品,極致奢華。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恪守祖訓、驚喜別致、文化底蘊深厚的孔府菜
    當然,今天說的絕不是段子裡的「煎餅卷大蔥」,而是用料豐富、烹製講究的魯菜。而這其中,孔府菜絕對是不能不提的魯菜之代表。孔府菜是我國最著名的公府名菜,可以與宮廷菜相媲美。它揉歷代宮廷、官府和山東民間菜為一體,形成了選料廣泛齊全,加工精細別致,口味濃香醇厚,菜式華貴典雅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 古代士人的飲食觀:孔子曾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對飲食就很有講究。他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並主張十多個不食。其文曰:  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它只是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本幫菜近年來關於上海菜被邊緣化的言論越來越多?阿拉上海寧只能說一派胡言!上海的海派文化很獨特,但當有人說上海被西方化的同時,它依舊保留著自己的古典與雅致。而上海菜,更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地發展,卻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上海是很多年輕人渴望闖蕩的城市,這個城市有魅力的夜景,發達的交通,當然最少不了的,就是美食,今天,將要為大家簡單介紹幾樣本幫菜,口味清淡的本幫菜更加營養和健康,是老年人和小孩最適合的口味。
  • 歐日車系06PK壁上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今年的車市正應了《論語》裡的一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尤其繼前兩年1.6L、1.8L、2.4L大戰之後,今年2.0L排量市場已經成為各大品牌拼殺的戰略寶地。  之所以搶佔2.0L黃金排量,主要因為全球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揚,使市場偏向排量適中,動力性和經濟性平衡的車型;另外,由於創新科技的採用,2.0L排量車型不乏兼具有大功率、低油耗特點的車型,加之在外觀、內飾、配置各個方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努力,因此,無論是新雅閣、新馬自達6、還是凱旋、領馭,主打車型鎖定在2.0L排量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眾望所歸。
  • 被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具體的飲食生活是怎樣的?
    1、四處逃亡的孔子先講個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