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恪守祖訓、驚喜別致、文化底蘊深厚的孔府菜

2020-12-19 堃哥我是文化人

作為一個山東人,家鄉的味道一直不能忘懷。當然,今天說的絕不是段子裡的「煎餅卷大蔥」,而是用料豐富、烹製講究的魯菜。而這其中,孔府菜絕對是不能不提的魯菜之代表。

孔府菜是我國最著名的公府名菜,可以與宮廷菜相媲美。它揉歷代宮廷、官府和山東民間菜為一體,形成了選料廣泛齊全,加工精細別致,口味濃香醇厚,菜式華貴典雅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孔府菜的由來

孔府菜的形成與發展,有其自身特殊的歷史原因和背景。孔府,是我國歷史最久,也是最大的一個世襲家族。自孔子去世後,至今2500餘年,傳承77代,一直是中國的一個特權家族。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途經山東,「以太牢祀孔子」,確認了儒家的正統地位。

孔子後人自漢代被封為「褒成侯」以來,歷代王朝都有封號。「宗聖」、「奉聖」、「崇聖」、「恭聖」等均為侯爵。到唐玄宗時(唐開元27年)孔子被追諡為「文宣王」,封其後裔為「文宣公」。

宋代又封其後裔嫡係為「衍聖公」,自此以後相沿不改,一直延續到清代,故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明、清以來孔府又襲「當朝一品官」,有極大的權勢,成為名副其實的「公侯府第」。他們依靠土地剝削、朝廷俸祿,使孔府家族的地位和生活的豪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由於孔府的特殊歷史地位,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都要帶上大批官僚到曲阜「祭孔」、「朝聖」,僅清高宗弘曆就五次前去舉行大祭。這些封建帝王和將相公侯也把他們的名廚帶去,這就為孔府的廚師學習宮廷和其它官府菜的烹調技藝提供了方便條件。

另外,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以至州縣官吏,都以一謁孔府為榮。他們往往僑寓孔府,往來宴會,車馬輻輳,又將全國各地的食品烹調技藝和食文化帶到了孔府。而孔府為了上要迎迓聖駕,下要接待各級祭孔官貴,還要招待四面八方的名人學者,因而府內宴飲極為頻繁,而且十分講究,府內人員自己的飲食水平也不斷提高。他們遍邀各地名廚,依靠山東本地豐富的物產,烹製出一系列新鮮菜餚,使得孔府的烹飪技藝高超,廚師代代興盛,形成了自身頗具特色、別致典雅的「公館菜」。

體系完備的孔府菜

孔子本人就是位「美食家」,對飲食極為講究,提出過一系列獨到的見解。歷代的「衍聖公」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一「祖訓」不僅恪守無誤,而且越來越講究。據孔府文獻資料記載,孔府有兩個大廚房,分為內廚和外廚。

內廚設在孔府內室前上房(接待族人和至親、高官的廳房)的東側,專供衍聖公及其內宅家屬的日常飲食;外廚則設在內宅前院,大堂的東院,專供伺候外客宴飲的。這兩個大廚房分別設有帳房,有各自的紅、白案廚師和各自不同的當值廚師。

內廚共分三班,每旬一班,一班有7~10人,設灶頭一人,都由名廚擔任。因為內廚是伺候內宅主人的,所以內廚選的都是一些技藝高超的廚師。外廚分成兩班,半個月一班,每班10人左右,也有灶頭領班。他們平時並不到孔府,只有在大祭大宴和接待重要外客時才被叫來。

孔府的祭祀是很多的,各種大祭、小祭不斷,所有祭品的製作和參加祭孔禮儀的來賓們的便飯和宴席,都由外廚負責。當遇到重大的婚喪之事或迎接貴賓的時候,孔府自然更講究排場而大擺宴席。這時候,內外廚就要統一使用,也有外地來祭孔的達官貴人帶來的廚師上灶,與孔府廚師共同掌灶。久而久之,孔府廚師不斷從這些外來廚師那裡吸收各種烹調技藝,使他們得到技術上的不斷提高。

孔府的宴席名目繁多,等級嚴格,有婚、喪、壽宴,官、族、貴宴(即迎接官府、族人、貴賓的宴會)。這些宴會的參加者,既有官職大小之分,又有族人親疏之別;此外禮儀大小、節(祭)日輕重也各不相同。

根據不同的人、事和時間,菜餚的珍貴程度、粗細、多少和餐具器皿的貴重程度,都有嚴格區別,充分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宴席的規格有「滿漢全席」、「全羊大菜」、「燕菜席」、「魚翅席」、「海參席」、「便席」、「如意席」等等,並且各種宴席又有更細的區別。

如「滿漢全席」就有銀餐具的全席、高腳餐具的全席、博古乾隆瓷餐具的全席等。還有各種宴席的「四大件」、「五大件」、「兩大件」的區別。孔府的菜餚,經過歷代名廚的提煉,烹飪技藝日漸高超,創造出許多獨具風格的名菜,成為我國烹飪技藝中很精彩的一部分。

孔府菜餚的特點

孔府的主人,遵循其祖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要求,對飲食精益求精,好之再好,既取營養,又講排場。孔府菜餚在製作上,具體講有以下特點:

第一,取料極為廣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菜豆等,皆可入饌。日常飲食大多就地取材、以鄉土原料為主。膳食的一般用料如魚翅、燕窩、猴頭、海參、鮑魚、乾貝、大蝦、菌蕈等山珍海味;牛、羊、豬、雞、鴨、鵝等家畜禽蛋;鵪鶉、鴿子、麋鹿、野兔等野味;鯖魚、甲魚、南薺、蒲菜等魚蝦水鮮;銀杏、蓮子、瓜、梨、桃等乾鮮果品;豆芽、芹菜、白菜等應時蔬菜,無不入饌。甚至高梁根和雜糧,孔府也採用並製成美味佳餚。如「龍爪筍」與「珍珠筍」的原料就極為平常,前者為高梁根部一夜間生出的鬚根,後者為剛生出不久的嫩玉米棒子。

第二,製作極為精細,粗菜細做,細菜精做。如「八仙過海鬧羅漢」一菜,原料準備極為精細。先將雞裡脊剔去筋膜,剁成細泥,加入蛋清、清湯、味精、精鹽攪勻成雞料子;海參用抹刀片成蝴蝶形;淨肉切成1釐米見方、6釐米長的連刀條;魚肉切成6釐米長的條;青蝦去頭、皮,留尾及蝦腰處的環狀蝦皮;蘆筍切成6釐米長的條;青菜洗淨。再將雞料子用手格成直徑2釐米的丸子,將魚翅插在丸子上呈菊花形,做成雞茸菊花。將海參片鋪平,取雞料子做成長圓條成蝴蝶身段,按在海參片中間;菜心、木耳、雞蛋皮切絲,在蝴蝶身上粘成花紋;黑芝麻按頭上為眼睛,再插上兩根魚翅為須做成蝴蝶海參。餘下的雞料子在碗底製成一個圓餅,餅上用火腿來點綴成羅漢錢狀,為羅漢餅。然後將雞茸菊花、蝴蝶海參、羅漢餅放在籠中蒸透取出。將雞茸菊花、蝴蝶海參、魚肉條、魚肚、肉條、蝦環、蘆筍、鮑魚按八個方位擺入圓形盤底,羅漢餅擺放中間,加入清湯、料酒、精鹽、薑片、蔥段、味精入籠蒸熟取出上席。這是孔府喜慶壽宴的第一道菜。

第三,極其講究富貴氣和滋補。在這方面,「一品鍋」是典型的代表。「一品鍋」是清朝乾隆皇帝賜給孔府一套餐具中的一件,呈四瓣桃形,蓋柄為雙桃狀。餐具直徑約一尺二寸,裡外兩層,蓋圈有五個,裡外層之間可注入熱水保溫,盛器所裝的萊根據主料而定名,製法十分講究。將發好的燕菜細細處理成順條,再將海參片、魚肚片、鮑魚片、嫩鮮筍片、冬菇、雞絲、蝦餅等分別放入高湯內汆熟,分別擺在盛器上,澆上湯即成,其口味鮮美,營養豐富。

第四,極其講究造型和菜名寓意。菜餚注重取其形象完美。孔府精細的家常菜也十分講究菜形美觀,同時十分講究命名,有相當一部分菜名寓意十分高雅,並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燒秦皇魚骨」構思別出心裁,風味獨具一格,又蘊寓弘揚中華文化之深義。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統治地位,推行了一系列治國政策,其中包括扼殺文化的「焚書坑儒」運動。那時孔子的九代孫孔鮒在秦都有個好友叫陳餘,捎信給孔鮒說秦始皇要駕臨魯地。孔鮒不明始皇來意,只想到怕是焚書,於是連夜和他的弟子孔襄把祖傳經典書籍藏於孔子故宅的牆壁內,之後便去嵩山過隱居生活。到西漢景帝3年,皇帝劉啟封其子劉餘為魯恭王,並從淮南遷至曲阜。

這個魯恭王到曲阜不久,令人拆除孔子故宅,建造王宮殿宇,使在牆壁中沉埋了近百年的《尚書》、《論語》、《春秋》等著作得以重見天日並流傳下來。為了紀念孔鮒藏書這一貢獻,南宋時孔鮒後人在孔子故宅內修建了「詩禮堂」,到明代又專門建「魯壁」,在落成之日,孔府內大擺慶賀酒宴,當時府廚選用微山湖特產鮭魚,配以魚骨,製成一道別致的菜餚,取名「燒秦皇魚骨」,藉以表達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之舉的憤恨,對「魯壁藏書」的頌揚。

又如「七孔靈臺」。在封建社會,富貴人家死了長親,屍體入殮後要在靈堂裡停棺49天,下葬後,死者親屬每七天要到墓前祭一次,稱為「送七」。恪守舊制的人家,一般要連祭七個「七」。孔府如意宴中的菜餚以「七」字開頭,概反取其吉利之義。「靈臺」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古人稱心臟為靈臺,相傳賢人心有七竅,故稱「七孔靈臺」。菜名用靈臺,是謂原料取動物之心臟而已,以文詞代俗名。另外,「靈臺」又是古星象學家用來觀測天體星象的場所。古人認為,遇有顯赫人物謝世,天上就會有相應的一顆星隕落。菜名中靈臺的深層含義,實際乃在於此。此菜成為孔府如意宴上的莊重之品。

還有一些菜名別有深意:比如「陽關三疊」,本是曲調名,菜餚藉以名之,顯然寓有依依惜別之情,多用於親人送行前的餞別宴上;「詩禮銀杏」,將詩禮與銀杏連在一起,既文雅又蘊含深意,把先祖「詩禮垂訓」和杏壇設教的雙重意味體現得恰到好處;「御帶蝦仁」,既象徵「聖人之家」享有至高特權,又藉以表達孔氏家族對聖上的感恩之情;「帶子上朝」,以孔子76代孫孔令貽奉母彭氏並攜妻陶氏親往京都向慈禧賀壽之事立意,等等。

總之,孔府菜以精美兼備、富麗典雅著稱,在我國各大菜系中自成一派。孔府的烹飪技術和傳統菜點,是千百年來歷代孔府的烹飪大師們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
    1月19日,孔府菜美食文化節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楊國慶 攝(新春走基層)千年孔府菜裡尋「年味」孔府菜美食文化節19日在毗鄰孔府的闕裡賓舍舉行,一道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府菜傳遞著濃濃的「年味」。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魯菜
    魯菜古老、凝重、深厚、嚴謹,如一位出自詩禮之鄉的學者般富有深厚的內涵。中國儒家鼻組孔子是山東人,也正是他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魯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眾味飄香的各大菜系中,魯菜獨佔鰲頭。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齊魯網濟寧6月13日訊孔府菜,是孔子的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在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家宴中,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原標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在大多數人眼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然而,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一、後人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解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多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而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做道菜費個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聽說上海菜被邊緣化?不!它只是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本幫菜近年來關於上海菜被邊緣化的言論越來越多?阿拉上海寧只能說一派胡言!上海的海派文化很獨特,但當有人說上海被西方化的同時,它依舊保留著自己的古典與雅致。而上海菜,更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地發展,卻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上海是很多年輕人渴望闖蕩的城市,這個城市有魅力的夜景,發達的交通,當然最少不了的,就是美食,今天,將要為大家簡單介紹幾樣本幫菜,口味清淡的本幫菜更加營養和健康,是老年人和小孩最適合的口味。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平涼海世界海鮮餐廳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可以看出在中國「吃」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粵菜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風格成為最早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口味以鮮香為主。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肉餅蒸鹹蛋,相信很多小孩都是從小就吃到大的,小時候媽媽都非常喜歡做這道菜,營養豐富,而且適合小孩子的口感。長大之後自己也會經常會去早陸晚玖吃這道菜,因為實在是非常的下飯,豬肉餡鮮嫩爽滑,鹹蛋黃濃濃的鹹蛋味,不知不覺的就可以多吃兩碗飯,胃口大開。肉餅蒸鹹蛋,口感比較結實有嚼勁,蛋黃和肉末分開有層次,口感會更細膩些。
  • 每天學點國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饈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香格裡拉孔府菜名廚將為南昌民眾奉上經典傳承佳餚
    讓客人在體驗高品質菜餚和服務的同時,還可領略博大精深的儒家美食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由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飲食文化理念,提倡將飯食做得更為精細,改善飲食生活水平。擁有千年歷史、集魯菜和蘇菜於一身的孔府宴將該理念發揚光大。孔府菜具有禮儀莊重、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等特點。在菜式和席面款式上搭配講究,主菜、大件菜、配菜等都需遵循一定的程式。而用料方面,上至山珍海味,下至野蔬筍根,品種逾千。烹飪時重於調味,工於火候。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圖)
    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他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凝結了孔子的飲食養生觀。  老年「精」要適當  老年人多由於骨質疏鬆、缺鈣等原因造成牙齒鬆動或缺牙,或者有其他牙病,咀嚼困難。因此老年人常愛吃粗纖維少的和易於細嚼的食物。又由於受到「食不厭精」觀念的影響,總認為吃得愈精細,營養愈豐富,愈容易消化,這樣常常造成老年人便秘。
  • 奇趣樂園,孔府家宴,CHI水療,開啟廣州香格裡拉冬日度假模式
    酒店中餐行政總廚陳國雄師傅特邀來自孔子故裡——曲阜香格裡拉大酒店的中餐行政總廚劉海洋師傅授藝,為廣州食客呈獻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味的地道孔來自曲阜香格裡拉大酒店的中餐行政總廚劉海洋師傅是地道的曲阜人,擁有十五年的從業經驗,師從孔府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彭文瑜,他將與夏宮美食團隊一道,從選料、刀工、烹飪過程及火候控制等環節嚴格把控,將香格裡拉的烹飪技法與孔門傳統技藝相結合
  • 吃是人生大事,孔聖人都講究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聖人都講究了,大家自是風行景從。書堆裡略翻翻,筆記小說啊、隨園食單啊、梁實秋、汪曾祺、唐魯孫、逯耀東,誰誰誰,誰誰誰,一路看下來,我雖非吃貨,紙上閱歷是有的。看得多了,略有心得。這類書的理想作者,該是左手拿著鏟子、右手拿著筆的吃主兒,饞,懂烹飪,能執筆。不過,向來罕見。
  • 歐日車系06PK壁上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今年的車市正應了《論語》裡的一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尤其繼前兩年1.6L、1.8L、2.4L大戰之後,今年2.0L排量市場已經成為各大品牌拼殺的戰略寶地。  之所以搶佔2.0L黃金排量,主要因為全球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揚,使市場偏向排量適中,動力性和經濟性平衡的車型;另外,由於創新科技的採用,2.0L排量車型不乏兼具有大功率、低油耗特點的車型,加之在外觀、內飾、配置各個方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努力,因此,無論是新雅閣、新馬自達6、還是凱旋、領馭,主打車型鎖定在2.0L排量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眾望所歸。
  • 新菜上市,帶你細數那些老青島味道的膠東菜
    魯菜又叫山東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歷史沉澱的影響,魯菜是官菜。 魯菜,宮廷菜的別稱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針對飲食文化,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山東人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山東人的日常就是「煎餅卷大蔥」。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丨蝌諺More
    這是【蝌諺More】欄目的第25期在《論語》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糧食不嫌舂得太精、魚和肉不嫌切得太細,換句話,就是說糧食、魚肉,製作得越精細越好。吃肉確實應該精細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食不厭精」有不少營養學誤區,但「膾不厭細」,卻是真的值得推廣。肉類吃得過多,必然會攝入更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對心血管不利;缺乏膳食纖維,又容易引起腸道健康問題,甚至連各種癌症都容易找上門來。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孔子作為周禮的堅決擁護者,不僅奔走於各個諸侯國,希望他們接受自己的主張,同時還以身作則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無不恪守禮儀,這樣的程度已經達到了苛刻的程度,那麼孔子這樣的行為是頑固不化嗎?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在日常的飲食之中,孔子的要求也非常的嚴格,食物越精緻越好,肉切的越細緻越好,食物的顏色、氣味、切割的工藝不正確、製作方法不得當都不食用,一頓飯吃肉的數量不應超過五穀飯食的數量,酒雖然不限制飲用數量,但是不可以喝醉,這就是孔子在飲食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非常的嚴格呢?
  • 「文化底蘊深厚」的含義和意義
    常常能夠聽到人們形容某人或某地「文化底蘊深厚」,那麼,什麼是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底蘊深厚又意味著什麼?文化底蘊深厚,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也可以描述一處地方。文化底蘊,是指經過積累、揚棄、提煉而依舊留存的文化精髓。文化底蘊深厚,用通俗形象的說法是,歷史長,故事多,講究多,尊重過去,開放面對未來。無論是指人還是地,文化底蘊深厚給人的感覺是張弛有度,不急不躁。這是一種含蓄低調的氣質,不張揚跋扈,不顯山露水。對於中國人的審美來說,這是極高的品質。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低熱量主食沙拉
    全網追蹤】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當精美的食物不再是果腹充飢之用,應該是一種愉悅身心的藝術。對於西餐,對於沙拉,你的眼睛是第一個品嘗者,每一道西餐,每一盤沙拉,都是藝術品,極致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