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儘管如此,他仍享年73歲,這在當時,可謂高壽。因此,無論是他的體力還是壽命都足以表明孔子一生在養生中受益匪淺。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他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凝結了孔子的飲食養生觀。
老年「精」要適當
老年人多由於骨質疏鬆、缺鈣等原因造成牙齒鬆動或缺牙,或者有其他牙病,咀嚼困難。因此老年人常愛吃粗纖維少的和易於細嚼的食物。又由於受到「食不厭精」觀念的影響,總認為吃得愈精細,營養愈豐富,愈容易消化,這樣常常造成老年人便秘。
所以應當強調老年人的飲食,既要照顧牙齒脫落、不能細嚼給消化造成不良影響的一方面,又要防止過分選用精細食物的偏向,適量吃一些含纖維素的食品。
因為有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在精細米麵中含量不高,而在粗糧中卻含量豐富,甚至有的必需營養素僅存在於粗糧中,如膳食纖維、一些重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這些物質對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膳食纖維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等一些老年高發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糧穀類食物的胚乳中含有的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在人體抗氧化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下降,導致患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危險增加,故從膳食中攝入足夠的維生素E是十分必要的。玉米中含有長壽因子—穀胱甘肽,具有抗衰老的功效,老年人吃些玉米食品無疑可延年益壽。
不過,粗糧對於老年人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其相對不易消化,因此在提倡食用粗糧的同時,還應講究粗糧細做。
「膾不厭細」利於消化
現在說說「膾不厭細」的問題。「膾」是切細的肉,「膾不厭細」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細很細的絲,這樣有助於消化。孔子時代用於切割肉料的刀具,主要是銅質的,若不具有嫻熟的刀工和極認真的態度,是很難將肉切得又細又薄。
要知道,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相應減弱。試想一下,如果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狀。所以,吃肉要切得很細很薄,甚至切成碎末來吃,只有完全被吸收,才有益身體。
前幾天我就遇到這樣一件事。74歲的張老先生獨自一人生活,平日喜歡吃肉。一天,老先生買了半扇豬肋。回家後,他把豬肋剁成大塊,紅燒了一大鍋。次日凌晨4點,老人開始嘔血。去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由於肉塊太大造成了消化不良,引起腸胃出血。最後鬧得張老先生臥床禁食輸液。
相反,孔子晚年堅持了「膾不厭細」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孔子的這句話還可引申為,老年人進食時要「細嚼慢咽」,這樣更利於消化吸收。
在2500多年前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孔子就已懂得了這些健康長壽的規律,實在是難能可貴。
老人不可偏廢肉食
人們普遍認為,老年人應避免食肉,每天儘量吃得清淡一些,這樣做對延年益壽才有利。其實不然,最近,日本學者從長期研究的結果中發現:在維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方面,肉類食品起了很大的作用。倘若老年人對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攝入不足的話,血液中的膽固醇值會下降,這樣極有可能增加因血管脆弱引發腦出血等病的危險度。
老年人每天需要食入一定量的肉類,這樣既可強化血管的彈性,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作祟」。研究者曾對日木秋田縣某地65歲以上的老年人實施了一項食肉追蹤調查,結果顯示:衡量機體營養及老化指標的人血白蛋白值通常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另一項衡量老年人是否有貧血傾向的指標血色素亦同樣如此。但是積極食肉的老人們與不太吃肉的消極者相比較,上述諸指標值均很高。所以,老年人規範性地食肉是保持健康的一大保證。
你一定會問:老年朋友們吃多少量的肉為好呢?醫生的回答是:一日三餐中,午飯或晚飯吃一次肉為理想之舉。牛肉約為100克,雞肉約為50克,這裡指的食肉並非只指單純吃肉,而是每天至少吃肉類、魚類及蔬菜等10個種類的主、副食,方可將老年人領入健康的「田園」。 (摘自:《孔子長壽養生經》 作者:洪佳婿 楊忠宇 出版社: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來源:老人報)
本文來源:大洋網-老人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