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2020-12-19 輕葉說

春秋時期可以簡單解釋為東周前半期,因為繼西周之後的東周王朝。按照歷史學家的時間分類法,可以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魯國史官編纂成一部《春秋》,而「春秋時期」也因此而誕生。

在長達294年的歷史歲月中,不僅鑄就了東周不朽的歷史功績,同時也孕育或積澱出了可以澤披後世的文化與信仰。或許很多人對東周或春秋時期的印象,僅停留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層面。事實上除卻戲劇性的一幕之外,春秋時期絕對是古代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階段。

春秋時期既有「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爆發,也有此起彼伏的戰爭場面,可以說是一個各路風雲人物齊聚的大時代。在春秋時期的歷史大舞臺上,不僅可以看到諸子百家,因學術與思想不同而激烈辯論;也可以看到貴族或布衣,因才華橫溢而封候拜相。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作為古代歷史中,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時的關鍵過渡階段。不僅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而且也為後世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哲學思想、社會意識;以及行為規範與道德標準,做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貢獻。

人們在分析或評價一個歷史階段時,很容易因為從大處著手而忽略細節。筆者認為實際上每個時代的飲食文化,其實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就像從茹毛飲血的歷史時期,逐漸向用火炙烤食物時代發展,就是一個具有飛躍性的歷史進步。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在豐富多彩的食物上,而且也體現於飲食禮儀方面。當食物或餐飲體系開始與禮儀融為一體,人們在對待食物的時候,開始從填飽肚子向飲食文化進發時,其實就已經說明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進步。

春秋時期飲食文化與食俗禮儀

春秋時期是一個君子與小人並立,改革與戰爭共存的重要歷史階段。鐵器發明讓社會生產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百家爭鳴」 讓文化與學術達到了巔峰。筆者認為這個充滿千變萬化的大時代,為古代歷史發展增添了一種亮色。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春秋時期,古代社會的發展走向就會撲朔迷離。很多被後世奉為經典的思想或學說,以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走向,其實都與春秋時期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如果將春秋時期,比作通向未來的跳板,那麼春秋時期的美食就是跳板上的鉚釘。

一、生產力發展促進下的飲食理念

1.鐵器時代到來,飲食文化趨於成熟

筆者認為,縱觀古代社會發展規律,可以得知每一次社會進步,以及人文理念更新,都與快速發展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根據歷史記載發現,鐵器的時代,應該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但是冶鐵以及使用鐵器的時間,卻是在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時期。

為了紀念這一標誌性的重大突破,後世歷史學家又將春秋時期稱為「鐵器時代」。單從這個稱呼來看就足以證明,春秋時期的鐵器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尤其是鐵質農具和餐具問世之後,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農業和飲食文化發展。

2.生產力空前發達,飲食出現精緻化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空前發達的生產力,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天然優勢,而且也為各路諸侯國爭雄稱霸,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堅強後盾。最重要的是也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或渠道。

生產力提升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社會資源出現極大豐富。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不僅擁有了更多食物選擇和烹飪技巧。同時也從根源上改變了貴族和平民,在飲食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態度和觀點。

在食品資源極大豐富的前提下,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逐漸向更高層次的精緻化發展。雖然飲食精緻化和飲食禮儀,一般只停留在貴族或富人餐桌上。不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間老百姓的飲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3.貴族生活奢侈化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粗茶淡飯根本與飲食文化或理念不搭界。而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才是當時飲食文化的引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處於社會上層的貴族。在擁有眾多特權的同時,社會財富以及實物資源也比較殷實。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或者說飲食文化出現層次性提高,首先反映在了上社會上層貴族階級的餐桌上。因為只有擁有大量物質資源,以及比較高超的烹飪技藝,才有條件講究飲食文化,並且讓食物更加趨於精美和奢華。

筆者認為無論是奴隸制社會,還是陶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發展,其實都離不開生產力的提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只有生產力得到提升,還能讓整個社會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這其實才是春秋時期,飲食文化或理念出現的基礎。

4.春秋時代老百姓飲食理念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黎明百姓,由於處於被壓迫和管制階級,所以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比較有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百姓對飲食文化的理解。同時更殘酷的是,也限制了他們對飲食方面的要求。

所以春秋時期的老百姓餐桌上,根本看不到任何精美的食物,簡而言之就是都是家常便飯。「五穀」是他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角,肉類、水產、果蔬是副食。但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餐餐有肉,也沒有現代人所說的餐後水果。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當時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粗茶淡飯,所以,即使在生產力空前發達的前提下,他們也根本無法理解或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因為只有接受貴族教育的王公子弟,亦或是每天都錦衣玉食的貴族階層,才能對食物或者說飲食提出要求,正所謂只有見多識廣才能了解品味二字。而生活在當時社會底層的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祈求風調雨順,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豐衣足食。

物質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的老百姓擁有的社會財富較少,所以他們並不是飲食文化的推動者,換一句話說只是飲食文化的被動接受者。當飲食文化和理念從宮牆中走出來時,才會讓逐漸富足的老百姓,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小雅·鹿鳴》通過一百多字,將古人宴飲之樂表達得淋漓盡致。但是能夠舉辦或參加宴會的人,只能是周天子或一方諸侯。筆者認為《小雅·鹿鳴》中,所表達的飲食文化其實非常直白,就是先秦時期王公貴族的飲食理念。

《小雅·瓠葉》:「幡幡瓠葉,採之亨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燔、炙、炮」 是三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烹飪成美味食品之後,才「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筆者認為《小雅·瓠葉》,既表達出了先秦貴族的飲食特色,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飲食文化的直觀理解。精緻、美味、豐富、回味無窮,就是當時貴族階層的飲食文化。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筆者認為能夠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並且在西漢武帝時期被當做治國理念,就足以說明儒家思想的先進性。

1.孔子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就是這樣一位人們眼中的聖人,其實在面對美食的時候,也有比較獨到的個人見解。《論語·鄉黨》中曾有:「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原意是在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更加嚴肅、謹慎,所用的食物也要比平常更加精細。

簡而言之就是肉要切成細絲,而食物也要精緻美觀入味,這其實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涵義。筆者認為如果深挖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還有很多層深意有待考證。也就是說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簡單,實際上是孔子對春秋時期,飲食文化的一種啟迪和倡導。

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深意

實際上如果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背後的深意去分析和討論,可以發現這是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精」指的是「精者,善米也」,在祭祀的時候不能用粗米,而是應該使用打磨之後的精米,這樣才能體現出一片誠心和敬意。

筆者認為,從孔子對祭祀之食的要求中,完全可以了解到當時的飲食文化。因為除了祭祀之外,貴族們,日常飲食中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其實就是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以及被現代人誤解的「美食觀」。

如果按照孔子的飲食理念去分析,可以發現這種主張背後的涵義,其實是對飲食精緻、慎潔、衛生的呼籲。雖然這是春秋時期祭禮食規,但是卻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發展成為了廣大群眾的飲食理念或文化。

結 語

筆者認為春秋時期雖然尚屬於社會發展階段,但是在鐵製農具出現之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泛提升。直接影響就是農業生產更上一層樓,在「五穀」、「六畜」、蔬果,極大豐富的前提下飲食文化開始顯現。

雖然飲食文化和理念僅停留於上層社會,但是在孔子的倡導私學的理念影響下。我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也開始讀書,並且在漢朝時期開始進入社會上層。在這種前提的影響之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開始自上而下的覆蓋了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飲食文化》

呂田《春秋戰國的飲食文化》

孫魏《從《詩經》看春秋時期飲食文化》

陳文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

相關焦點

  • 孔子「食不厭精」的飲食觀
    民以食為天,孔子對於吃的要求對現在也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來看看孔子健康優雅的飲食觀「席不正,不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時候的人們家裡設施比較簡單。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椅子,家裡人都是席地而坐。來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對席是很講究的。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中華的禮儀始於西周,但是隨著西周王室的衰落,禮儀制度也開始變得可有可無,諸侯之間對禮儀的踐踏和僭越已經成為了彰顯自己實力的象徵,這個依靠禮儀創建的社會體系開始分崩離析,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他提倡恢復往昔禮制的榮光,通過禮制的恢復來解決當前的社會動蕩局面,這個人就是孔子。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下)(圖)
    作家、學者 劉小川  孔子打獵,釣魚,射鳥,「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魚網捕魚,不射歸巢鳥。家裡常有的肉食當有多種,擱在櫥櫃裡發臭了,於是要倒掉,不會送給窮家的弟子。
  •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對飲食特別有講究
    吃貨這詞,本是現代人用來調侃愛吃食物人,要是在古代挑個有特點的吃貨,非孔子不可了,他對飲食的熱愛程度你我都不及,某些行為更令人咂舌。孔子作為教育家,有自己的飲食觀。孔子對待飲食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釋起來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牛、羊、魚等腥味越細越好。另外,孔子還提出「食經」,著名的「八不食」,具體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
    舊儒新說十七——食不厭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釋義——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論語鄉黨》集中記載孔子所主張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動。長期以來,很多人都以此篇譏笑孔子的迂腐,實際上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才體現了孔子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體現了言行舉止均符合禮法的君子風範。錢穆在《論語新解》中就說:「本篇記孔子居鄉黨,日常容色言動,以見道之無不在,而聖人之盛德,亦宛然在目矣。」
  • 被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具體的飲食生活是怎樣的?
    在累累如喪家之犬的日子裡,被後世食界尊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理論開創者的孔子,他具體的飲食生活實際是什麼樣的呢?就我們循著他的身世來一點點來解剖。孔子祖上雖是貴族,但到他父親叔梁紇之時,是為躲避宋國戰亂而從河南的夏邑縣逃到魯國陬邑的。他父親的官職也不大,只是陬邑大夫。生下孔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66歲了,他的母親顏徵在剛滿20歲。孔子的生母顏徵在是孔子父親的第三個小老婆。按照古時的地位,他母親在孔家的地位連小妾都不如。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向被奉為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飲食文化之與孔子故裡,歷史淵源悠長可見一斑。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經歷了許多政治,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原標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啥意思   在大多數人眼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飲食之道,意思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然而,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呢?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齊魯網濟寧6月13日訊孔府菜,是孔子的嫡系後裔,歷代「衍聖公」在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家宴中,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製,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二、食學家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解讀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飲食生活30餘年,現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亞洲食學論壇主席的趙榮光教授在接受紀錄片《天下魯菜》採訪時卻說,我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圖)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儘管如此,他仍享年
  • 每天學點國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饈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民以食為天,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學」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更是將飲食文化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不止是道家,儒家對於飲食的敘述,也是頗具哲學意義。可謂舌尖上的哲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 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 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