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席上肉雖然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買來的酒和買肉乾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在孔子看來,對飲食越是講究越符合禮的要求。連續的多個「不食」,名列前三者為變質不食,變味不食,表明孔子對飲食安全十分重視。再次,飲食嚴格按禮制要求規範自己行為。「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是吃飯的正常時間,生肉割得不符合祭禮或者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沒有配置應有的醬物。這些不符合禮的要求的事,不做。遇到上述情況都不吃。孔子嚴於律己,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禮的要求,規範自己。
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對此,《禮記禮運》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禮儀作為一種精神創造,是很具體、很細節的東西,不是用來講大道理的,而是用來影響個人具體行為的準則。始於西周的飲食禮儀經過千百年演進,現已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禮儀規範,應該說現在的飲食規範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傳統飲食禮儀的具體功能在當下雖然已經基本不存在,但其對個人行為方式的約束和培養功能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種功能會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
飲食禮儀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之ー。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它是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這個準則,健康的飲食習慣為人們所看重,尤其是在當下。因為一個人只有健康,才會擁有明天和未來。如此看來,這些健康的飲食之禮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和繼承的,因為這與我們自身生活息息相關。
文字選自《論語中的禮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