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2020-12-24 騰訊網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席上肉雖然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買來的酒和買肉乾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在孔子看來,對飲食越是講究越符合禮的要求。連續的多個「不食」,名列前三者為變質不食,變味不食,表明孔子對飲食安全十分重視。再次,飲食嚴格按禮制要求規範自己行為。「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是吃飯的正常時間,生肉割得不符合祭禮或者分配的不合尊卑身份,沒有配置應有的醬物。這些不符合禮的要求的事,不做。遇到上述情況都不吃。孔子嚴於律己,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禮的要求,規範自己。

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對此,《禮記禮運》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禮儀作為一種精神創造,是很具體、很細節的東西,不是用來講大道理的,而是用來影響個人具體行為的準則。始於西周的飲食禮儀經過千百年演進,現已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禮儀規範,應該說現在的飲食規範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傳統飲食禮儀的具體功能在當下雖然已經基本不存在,但其對個人行為方式的約束和培養功能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種功能會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

飲食禮儀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之ー。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它是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這個準則,健康的飲食習慣為人們所看重,尤其是在當下。因為一個人只有健康,才會擁有明天和未來。如此看來,這些健康的飲食之禮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和繼承的,因為這與我們自身生活息息相關。

文字選自《論語中的禮儀規範》

相關焦點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一《論語 八佾》
  • 跟著《論語》學禮儀 | 朋友之間禮為先
    《論語 裡仁》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在古代的道德仁義體系當中,遞下為禮,禮不能再下矣,故須普及教化,以為治國之要。
  • 跟著《論語》學禮儀——克已復禮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譯文】● 顏淵問如何是仁。
  • 跟著《論語》學禮儀——席不正,不坐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論語·鄉黨》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唱童謠學禮儀 常熟首屆「文明禮儀」原創童謠大賽
    唱童謠學禮儀 常熟首屆「文明禮儀」原創童謠大賽 2014-06-03 09:24:00 導讀:5月 28日,「中國夢,我的夢——文明禮儀伴我成長」常熟市首屆原創童謠大賽童謠表演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市廣電總臺舉行。
  • 《論語》第五課:禮,禮,禮,你一定要懂「禮」
    今天首先講《論語》中「學而篇」的第十二章,這章主要是講「禮」和「和」方面的內容。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大弟子。這裡說到「禮」的運用以形成和諧、和平最為可貴。無論是堯舜禹,還是其他的古代君王,都依靠禮儀之道治國,這對每個國家、每個君王來講,都是最美的行為。
  • 《論語》中的禮(上)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在上文學習了「《論語》:觚不觚,觚哉!觚哉!」,談到孔子說,如果齊國改變下政治,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水平;而魯國的政治改變一下,就可以達到大道。
  • 《論語》中的禮(下)
    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論語》中的飲食觀,孔子注重飲食禮儀
    「民以食為天」,在這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書本、影視中的飲食文化。《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作為一本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飲食禮儀風俗方面,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原新利:《論語》中「禮」的精神內涵和規範意義
    對個人而言,「禮」能夠約束人的行為,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禮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對於社會而言,禮文化成為推動社會健康有序、人際交往和睦的良器,應當進一步對禮的深意進行探尋,最大限度發揮禮的文化價值內涵。
  • 【論語】禮,到底有多重要?
    【雲說《論語》】《論語·先進第十一篇》第一章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完了《論語》的上半部。下面是後半部:《先進第十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注釋】先進:指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事君能盡禮的,世人反說他是諂。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事奉君主,別人卻認為這是諂媚。」【求知】這段文字應當是孔子自述之辭。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 讀四書·論語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五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本章也很簡單,無非是講了信和義,以及禮。這是儒學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