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禮(上)

2020-12-22 史中尋夢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為政》中,孔子明確說:「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八佾》中,杞國和宋國雖是夏和商的後裔,但也未保存夏商時關於禮的文獻,令孔子有些遺憾。這些都說明了周禮對夏禮和商禮的繼承與發展。《陽貨》中,「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孔子對當時社會僅將禮樂停留於用玉帛、鐘鼓進行的宏大的祭祀表示不滿,表明了祭祀與禮的表用關係,而祭祀是古代文明特別是商人表達自然崇拜的重要手段,因此禮的起源也有對原始祭祀儀式的繼承。《八佾》中還有關於子貢與孔子對「告朔之餼羊」的討論,孔子認為「餼羊」是禮的儀式,應保留之使古禮得以傳承,也說明了祭祀與禮有一定源流關係。今人關於禮起源的觀點中,周靜認為最初的禮是古人表達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信仰時的儀式,並且在產生之初就表現出了對社會政治的統攝作用。這種觀點與李澤厚對禮的認識相似:李澤厚認為包括禮在內的原典儒學來源於巫術禮儀,其中融合了對原始氏族首領在品質、人格方面的社會政治和宗教要求,因而對禮的理解也應該從宗教性私德(個人)和社會性公德(社會)兩方面考慮。與前兩者稍有不同,匡亞明認為禮最初原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至殷商時代逐步被人們強調、完善,成為以祭祀儀式為主的禮。周人滅殷後,結合周族的風俗習慣加以糅合改造,成為周禮,並將周禮由祭祀領域擴大到社會政治領域,成為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治」。對禮的起源認識雖稍有不同,但從中可以看出去,最初的禮起源於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用以「表示、傳達情感,同時又給情感以確定的形式而成為儀文典式」,經過原始社會和夏、商奴隸王朝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再經西周特別是周公「制禮作樂」的改造,成為系統化的、維護西周奴隸制統治的重要政治制度。

孔子對西周社會的推崇無須贅述,然而《論語》中所談及的禮是否就是周禮,並未發生太大改變,需要進一步討論。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看,西周時的「禮治」,遵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準則,禮只適用於約束奴隸主貴族內部,並不具有廣泛性;社會下層的庶人、奴隸等則用刑來統治,即「禮刑分治」。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周統治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從諸侯國君到下層百姓,更多在為利而動,紛爭不斷,周禮被僭越甚至遺忘已成常態。為了恢復社會的和諧有序,推行周禮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面對當時動亂的社會現實,孔子只好通過先提倡「仁」,實現個體的平靜,再「融仁入禮」,從而使周禮得以施行,使社會恢復穩定有序的狀態。匡亞明說:「什麼是『禮』呢,在孔子的時代。主要是指周禮,即傳統的西周典章制度和風俗習慣,包括人與人交往中的禮貌、禮儀、禮節,以及冠、婚、喪、祭等一切生活行動中的規則。」在這裡禮仍主要指周禮,是禮最初的形態。但在解釋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時,匡亞明已經注意到了《論語》中仁與禮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並將之稱為「仁為核心禮為形式」。具體就是:禮強調尊卑長幼之序,是宗法等級社會+的制度、規範,強調不同名分的人之間的區別於對立;仁則更多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仁愛與諒解。 兩者相結合,禮制中不符合仁的精神的,如殉葬、昏君施行暴政等都遭到孔總、子的譴責;受禮的限制,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尊卑有別的社會成員間的和諧穩定。《八佾》中講到仁與禮:「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心,禮樂也失去了教化功能。這種仁與禮相互影響,以仁為體,以禮為用的關係可以稱為「仁禮合一」:以仁為本源,以禮為表徵。以仁釋禮,以禮釋人,仁禮互釋。 因此,《論語》中的禮已不僅僅是用於維護等級宗法制的周禮,而是孔子在繼承周禮基本的形式框架的基礎上,融合仁的核心思想加以改造,使禮具有仁的精神,比周禮更具廣泛性、更注重製度對人心的教化作用。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論語》中的禮(下)
    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 原新利:《論語》中「禮」的精神內涵和規範意義
    原標題:《論語》中「禮」的精神內涵和規範意義  原新利  《論語》是一部能夠超越時空,具有永恆價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禮」是基本人倫精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內裡精神的統一。
  • 《論語》第五課:禮,禮,禮,你一定要懂「禮」
    今天首先講《論語》中「學而篇」的第十二章,這章主要是講「禮」和「和」方面的內容。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大弟子。這裡說到「禮」的運用以形成和諧、和平最為可貴。無論是堯舜禹,還是其他的古代君王,都依靠禮儀之道治國,這對每個國家、每個君王來講,都是最美的行為。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論語】禮,到底有多重要?
    【雲說《論語》】《論語·先進第十一篇》第一章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完了《論語》的上半部。下面是後半部:《先進第十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注釋】先進:指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
  • 跟著《論語》學禮儀 | 朋友之間禮為先
    在古代的道德仁義體系當中,遞下為禮,禮不能再下矣,故須普及教化,以為治國之要。孔子一直在說怎樣做才能算仁,這裡說到禮讓,禮是仁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古時候,行禮是人的重要修養之一,不知道禮儀,就會被看作野蠻人。但是如果只專注於禮儀的形式,而不是出自真心,必然會導致形式主義的泛濫,禮制的最後消失也由此而來。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一《論語 八佾》 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吃。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在上文學習了「《論語》:觚不觚,觚哉!觚哉!」,談到孔子說,如果齊國改變下政治,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水平;而魯國的政治改變一下,就可以達到大道。
  • 感悟《論語》中的「仁」
    把「仁」的思想施行於整個社會就是「仁政」,「仁政」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孔子曾表示:採用我的主張,我就推行「仁政」;不採用我的主張,我就加強修養「仁」的品質。孔子「仁」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對眾弟子所請教的「仁」的回答上。孔子論「仁」,有多重涵義的表述,既精煉又富有針對性,可以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仁」的學說的精當闡發。  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
  • 書中找答案(論語·禮後乎)
    論語中描述的這個「禮」在現實生活中,大到創業投資,小到吃飯睡覺,有那一項少不了它,雖說不是金條玉律,卻是你邁向成功的基石。許多金融界出色的基金經理,他們就都秉承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從不會貿然行事!01精 華 解 讀繪事後素:辦事得講究個順序「禮後乎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論語中有關的孝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僅僅能供養父母,這就和養狗、養馬毫無區別。孔子駁斥了當時「孝」的概念,認為孝要對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這裡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於「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
  • 論語|學而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有錢還能夠好禮的人啊。」我們講過這個禮,禮是理的外化,是仁義禮智信的(禮);而禮節的禮,禮儀的禮是道理的外化。如果是合禮的,合乎於禮法的,那也一定是本身就是合乎道理的。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說:「《詩經》裡說處理骨角玉石時,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論語註疏》)做到了仁者,就合了仁道。怎樣合仁道?孔子在《論語》娓娓道來。詩書禮樂第一是合禮樂制度,「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論語註疏》)我們從《論語》中選取幾章來說明。在《八佾篇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解讀《論語》,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
    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難道說這是孔老夫子憑空想像出來的道理,還是他自己認定的個人行為準則,強加到人們身上去的。從《論語》中,有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逐條解讀,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更是社會需要提倡的準則。
  • 石淵博||文學中的珍寶——《論語》
    春秋末年,一部偉大的儒家經典誕生了,它是文學中的珍寶——《論語》,時至今日博大精深的《論語》仍在綻放它那璀璨耀眼的光芒。       在星期三的語文課上,在河南名師駱志成老師的帶領下,我終於有機會深入地學習研究《論語》。通過學習,我改變了對《論語》的錯誤認識:它是一本苦澀難懂的、布滿密密麻麻漢字的書。通過學習,我感受到《論語》的力量,覺得它雖然古老,但是充滿了生機,就像中華文學苑中的一朵幽蘭,至今都散發著清新的香味,讓人一下子就迷上了它,我和同學們認真地品味起《論語》中的人、事、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