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先解釋一下字面的意思:「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講的這段話特別有意思:如果一個人雖然窮,但他人窮志不短,不去阿諛奉承,也不去巴結別人;如果富有,他也不會驕奢淫逸,這會怎麼樣呢?(子貢,端木賜,是孔子最有錢的一個學生,也是孔子眾多學生裡面最會做生意的。他問孔子這句話時可能知道自己會變得有錢,也可能他當時就已經比較有錢了。)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是這樣一位老師,對待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合適的話語和方法來因材施教。他對子貢說:「這樣也可以。只是不如雖然窮,但還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有錢還能夠好禮的人啊。」
我們講過這個禮,禮是理的外化,是仁義禮智信的(禮);而禮節的禮,禮儀的禮是道理的外化。如果是合禮的,合乎於禮法的,那也一定是本身就是合乎道理的。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說:「《詩經》裡說處理骨角玉石時,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這句話是我們在《論語》裡面第一次聽到,他提到《詩經》裡面的話,我們知道《詩經》不僅韻律很美,它的韻味也非常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很美的語言。
《論語》裡面講:不學詩,無以言。如果不學《詩經》,都不知道該怎麼樣說話。說出來的話,沒有美感。一個人真正學說話,應該從《詩經》裡面來學,不學詩無以言。
其實就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小孩子學唐詩,讀完了之後,就把這首詩背得朗朗上口,當然這也很好,但是我們看後面所講的就會明白:學完之後,還要學到這其中的含義。
「其斯之謂與」,意思是否正是老師現在的意思呢?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說:「子貢啊,現在開始可以和你一起來談論一下《詩經》了。」「告諸往而知來者」,告訴你這個去的,你知道什麼是來的。這是指什麼?在儒家八目裡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第二個就是「致知」,就有「告諸往而知來者」的含義:告訴你去的,你知道來的。可以有推理,可以有演繹,可以有更多的發展。
我們再回到原來的這一句話,為什麼把「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稱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
我們先把切磋、琢磨講一下:這其實是一個制玉的過程。石字旁,一個差字,這個叫做磋。切,就是把石頭切開;磋,進行初步的打磨;琢,我們知道有一個雕琢的含義,然後還有一個磨平的含義。
一塊玉石,比方說,我們所知道的和氏璧。和氏的雙腿受刑變成殘疾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開始拿了一塊璞玉,這塊璞玉就是一塊石頭,但這塊石頭裡面是包著玉的。
制玉的最開始的步驟,是要把石頭切割,切完之後,它就出來一個玉石的雛形。我們看到很多玉石的雛形,其實叫作毛石,毛石是指未進行精細加工的玉石。露出玉石後就進行後面的切磋琢磨。這一道道工藝過去,就會看到我們常見的那種晶瑩剔透的玉石成品。
那為什麼這個切磋琢磨和這個「貧而樂,富而好禮」是相關的呢?
正如子貢開始說的,貧,但是我不去阿諛奉承別人;富,我不驕傲。我們的理解是在自己貧窮的時候,不向外對別人低三下四。富有的時候,我自身是有修養的,不驕傲。「貧而無諂」說的是在貧窮的時候對別人的態度,但是「貧而樂」講的是貧窮的時候自己應該保持的態度。同樣的「富而無驕」是說在富的時候,自己應該保持的態度,而「富而好禮」所講的則是在富的時候,要約束自己。
前面我們講過這個禮是合理,那講禮節、節約、約束,這個禮是指對人的不正確的行為、不適當的行為的約束。
由此可見,人在貧窮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對外的態度。因為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周邊的情況對他所產生的影響不是特別大。
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靜心,人在心不靜的時候,就好像騎在一匹狂奔的馬上,而這匹狂奔的馬就好像是外物,外物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對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的驅使作用,如我們講「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貧窮的時候外物對你產生的都是激勵,以前所講過的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指當一個人生活比較窘迫的時候,外界對他的鉗製作用不是那麼之大。
所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君子固貧。君子在窮的時候,也要固守自己的本分,不僅固守,還可以做到樂。有人說這個樂後面可以加一個「道」,確實可以這樣講。如果說貧而樂,那八成就是在樂道了。
在富的時候,大多時候我們是不容易做好自己的,而且會侵犯別人,會容易驕奢淫逸。所以這個時候,要有禮來約束。
不管是貧也好,富也好,要把握好它的中道,這個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在貧的時候做到的這種樂,還是在富的時候做到的這種好禮,都是像切磋琢磨一樣,使一個人,從小人,不懂道理的人,慢慢地長大成為一個大人,變成一個懂道理的人。這個就是這一句的含義。
平仁學社
回歸善良本心,結交良師益友
探索生活美好,品味人生真諦
誠邀誠心同道,歡迎各地同學
平仁學社是格物正心(李國棟)老師創立的網絡教學平臺。其旗下的屯蒙學舍創立於2012年,致力於平民教育、平民醫療、平民文化服務,旨在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改善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家庭和諧程度的同時改良整體的文化生活氛圍。
目前,學社主要設有《論語》、《黃帝內經》、功能解剖、經絡、針灸、艾灸、靜修、古琴、抄經、工筆菩薩造像、崑曲等課程。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好消息:平仁學社App正式上線了!所有學習資源盡在您的掌握之中,快來掃碼下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