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2021-02-19 雲水墨梓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先解釋一下字面的意思:「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講的這段話特別有意思:如果一個人雖然窮,但他人窮志不短,不去阿諛奉承,也不去巴結別人;如果富有,他也不會驕奢淫逸,這會怎麼樣呢?(子貢,端木賜,是孔子最有錢的一個學生,也是孔子眾多學生裡面最會做生意的。他問孔子這句話時可能知道自己會變得有錢,也可能他當時就已經比較有錢了。)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是這樣一位老師,對待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合適的話語和方法來因材施教。他對子貢說:「這樣也可以。只是不如雖然窮,但還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有錢還能夠好禮的人啊。」

我們講過這個禮,禮是理的外化,是仁義禮智信的(禮);而禮節的禮,禮儀的禮是道理的外化。如果是合禮的,合乎於禮法的,那也一定是本身就是合乎道理的。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說:「《詩經》裡說處理骨角玉石時,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這句話是我們在《論語》裡面第一次聽到,他提到《詩經》裡面的話,我們知道《詩經》不僅韻律很美,它的韻味也非常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很美的語言。

《論語》裡面講:不學詩,無以言。如果不學《詩經》,都不知道該怎麼樣說話。說出來的話,沒有美感。一個人真正學說話,應該從《詩經》裡面來學,不學詩無以言。

其實就像我們現在的很多小孩子學唐詩,讀完了之後,就把這首詩背得朗朗上口,當然這也很好,但是我們看後面所講的就會明白:學完之後,還要學到這其中的含義。

「其斯之謂與」,意思是否正是老師現在的意思呢?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說:「子貢啊,現在開始可以和你一起來談論一下《詩經》了。」「告諸往而知來者」,告訴你這個去的,你知道什麼是來的。這是指什麼?在儒家八目裡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第二個就是「致知」,就有「告諸往而知來者」的含義:告訴你去的,你知道來的。可以有推理,可以有演繹,可以有更多的發展。

 
我們再回到原來的這一句話,為什麼把「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稱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

我們先把切磋、琢磨講一下:這其實是一個制玉的過程。石字旁,一個差字,這個叫做磋。切,就是把石頭切開;磋,進行初步的打磨;琢,我們知道有一個雕琢的含義,然後還有一個磨平的含義。

一塊玉石,比方說,我們所知道的和氏璧。和氏的雙腿受刑變成殘疾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開始拿了一塊璞玉,這塊璞玉就是一塊石頭,但這塊石頭裡面是包著玉的。

制玉的最開始的步驟,是要把石頭切割,切完之後,它就出來一個玉石的雛形。我們看到很多玉石的雛形,其實叫作毛石,毛石是指未進行精細加工的玉石。露出玉石後就進行後面的切磋琢磨。這一道道工藝過去,就會看到我們常見的那種晶瑩剔透的玉石成品。

那為什麼這個切磋琢磨和這個「貧而樂,富而好禮」是相關的呢?

正如子貢開始說的,貧,但是我不去阿諛奉承別人;富,我不驕傲。我們的理解是在自己貧窮的時候,不向外對別人低三下四。富有的時候,我自身是有修養的,不驕傲。「貧而無諂」說的是在貧窮的時候對別人的態度,但是「貧而樂」講的是貧窮的時候自己應該保持的態度。同樣的「富而無驕」是說在富的時候,自己應該保持的態度,而「富而好禮」所講的則是在富的時候,要約束自己。

前面我們講過這個禮是合理,那講禮節、節約、約束,這個禮是指對人的不正確的行為、不適當的行為的約束。

由此可見,人在貧窮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對外的態度。因為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周邊的情況對他所產生的影響不是特別大。

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靜心,人在心不靜的時候,就好像騎在一匹狂奔的馬上,而這匹狂奔的馬就好像是外物,外物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對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的驅使作用,如我們講「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貧窮的時候外物對你產生的都是激勵,以前所講過的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指當一個人生活比較窘迫的時候,外界對他的鉗製作用不是那麼之大。

所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君子固貧。君子在窮的時候,也要固守自己的本分,不僅固守,還可以做到樂。有人說這個樂後面可以加一個「道」,確實可以這樣講。如果說貧而樂,那八成就是在樂道了。

在富的時候,大多時候我們是不容易做好自己的,而且會侵犯別人,會容易驕奢淫逸。所以這個時候,要有禮來約束。

不管是貧也好,富也好,要把握好它的中道,這個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在貧的時候做到的這種樂,還是在富的時候做到的這種好禮,都是像切磋琢磨一樣,使一個人,從小人,不懂道理的人,慢慢地長大成為一個大人,變成一個懂道理的人。這個就是這一句的含義。 

平仁學社

回歸善良本心,結交良師益友

探索生活美好,品味人生真諦

誠邀誠心同道,歡迎各地同學

平仁學社是格物正心(李國棟)老師創立的網絡教學平臺。其旗下的屯蒙學舍創立於2012年,致力於平民教育、平民醫療、平民文化服務,旨在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改善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家庭和諧程度的同時改良整體的文化生活氛圍。

目前,學社主要設有《論語》、《黃帝內經》、功能解剖、經絡、針灸、艾灸、靜修、古琴、抄經、工筆菩薩造像、崑曲等課程。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好消息:平仁學社App正式上線了!所有學習資源盡在您的掌握之中,快來掃碼下載吧!

相關焦點

  • 富而無驕與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論語》學而篇:如何對待貧富的價值觀
    《論語》學而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品味人生,每天學一句論語
    #教育#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一個人可最大限度的發展。孔夫子一生重教,夫子之教重在於學,他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的智慧具有普遍性,是一本哲學經典,也是一本世俗的指導書。論語1、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詳解(十四):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本末茶道《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十四)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詳解:上面兩章都說到面對「貧富」的「不相」問題,不過都是從「安貧」而「樂道」這個角度說的。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
  • 一起學《論語》14.11憲問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14.11憲問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原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朱子曰: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又曰:諂之病甚於怨,無怨之難則甚於無諂。白石錢氏曰:貧逆境無怨則難,富順境無驕則易。
  • 《論語·學而篇》或問
    朱子訓「學」為「效」,後覺者必效法先覺者之所為而求其成:以己之未知,效法知者以求得新知;以己之未能,效法能者以求其新能;學者對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反覆溫習推究,達到熟悉程度,就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此即朱子所謂「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詳解:上面兩章都說到面對「貧富」的「不相」問題,不過都是從「安貧」而「樂道」這個角度說的。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孔子所謂的「學」,除非特別指明,均應指學習儒家的為仁之道,而非泛指一切學習活動。「時習」,即適時踐行。「時」,此處指及時、適時。一說指「時常」,今不從;「習」,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此處應是指練習、實踐。
  • 《論語》中的精華教育思想,現代人得多學,學到即賺到!
    其主要思想都收錄在《論語》一書中。《論語》詳細記載了很多孔子及其門人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智慧,其中,成就理想人格,塑造君子與聖人的教育目標,人格為先、知識其次的教育內容,以及學行並重、學以致知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智慧和做人準則對我國的傳統教育,以及後世的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改變。
  •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沒有那麼難
    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卻很快樂,雖然有錢卻謙虛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學問和陶冶品行要精益求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你能有所發揮,領會到我還沒有講過的內容,可以舉一反三了。」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貧,貧窮。
  • 《論語》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解讀11 今天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撥亂反正,還原《論語》
  • 【異之說《論語》】之二百三十二:夫子期許子路超越「不忮不求」,達「樂道好禮」
    勇而不忮,貧而不貪,唯子路能之。蓋懲忿則不忮,窒慾則不求。不忮者,可以為仁,而仁不止於不忮;不求者,可以為義,而義不止於不求。不忮不求,子路終身誦之。孔子抑之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以言是善,可以為善,而非成乎善者也。」對弟子子路的揚與抑、肯定與否定,恰是孔子對子路修身求道之有效的指導,標示著修身進德,切不可自滿而止,應是日新而進。
  •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詳解:上面兩章都說到面對「貧富」的「不相」問題,不過都是從「安貧」而「樂道」這個角度說的。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
  • 《論語》一則讀書百遍經典的趣味自現
    《論語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這樣的表現如何?」孔子說:「還可以。
  • 今日經典丨《論語》四則(5)
    (一)有子曰:「信近①於義②,言可復③也;恭近於禮,遠④恥辱也;因⑤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註解】①近:是接近、符合的意思。②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③復:實踐的意思。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
  • 論語丨學而篇(原文譯文匯總)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一朝之忿、以文會友《論語子路》篇:手足無措、名正言順、一言興邦
  • 善讀「論語」8.10:好勇疾貧易生怨,暴虐不仁必致亂
    「泰伯篇第八」10【原文】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譯文】孔子說:「好勇怨貧者,易興亂;若再遇為政者暴虐不仁,則必亂。」【注釋】「疾」,在本章有前後兩處。如《論語·學而》第五章中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評析】子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為了擺脫貧賤,人們很可能會做出各種行為,這就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孔子曾與子貢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孔子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貧而樂道」。「樂道」可以使人從精神追求中獲得愉悅,從而超越來自物質層面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