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2020-12-11 善氏

「堯曰篇第二十」3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人生意義,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行為規範,就無法立身處世;不識話中真意,就無法識得人心。」

【注釋】

「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義,而非指窮通壽夭的宿命。

「君子」,此處指有仁德者。

「禮」,是一切合義的行為規範的統稱,包括法律和道德規範。

「立」,指立身處世。

「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

「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

【評析】

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若不知人生意義何在,不知人該怎樣活著,就絕無可能成為君子。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當然,這並不是說「樂」與「善」就天然排斥。「與民同樂」是「善」,也是「樂」;「不與民同樂」是「樂」,卻不是「善」。所以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賢者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6.7),卻仍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7)。

在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處於最低層級,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處於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可見人的高級需求是超越本能的。孔子說:「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樂道」與「好禮」就是「善」。因此,無論貧富貴賤、窮通壽夭,人都應該超越本能的欲望,及時行善,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人只要不是離群索居,就必須要融入社會。要融入社會,就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中,能夠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行為規範,就是「禮」。因此,只有知何以為「禮」,人才能與其外部世界和諧相處,也才能真正安定地立身處世。故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孔子說:「禮以行義」,這是聖人制禮的宗旨,也是「禮」的精神所在。只有識得「禮」的精神,才能既守禮又達變,才能真正做到行義,從而成為君子。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禮」主要是指合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禮儀、禮節、禮貌」之類只是「禮」的末節。《禮記·樂記》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唐朝著名經學家賈公彥在其《周禮義疏》中說:「禮,所以統敘萬事」。因此,絕不能膚淺地將「禮儀、禮節、禮貌」等同於「禮」。

人在社會中,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離不開與人相交。這就需要「知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若不知人,就無法「擇其善」而改「不善」,也就易受他人誤導,從而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最終既無法立足社會,更無法成為君子。

所謂「言為心聲」。因此,要「知人」,就必須要「知言」。要以言知人,不僅要對言語本身進行價值判斷,還需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如此才能識別言語中的真偽、善惡、是非、端曲。這當然並不容易。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19.25)。要能如此以言知人,既需要學習聖人之道,以知仁明義;更需要獨立思考、反覆實踐,以增長經驗和能力。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那些批孔薄儒者,其實根本就不懂孔子之言,有些甚至連《論語》中的字都還沒認全,更遑論通讀全文、深刻理解了。此正所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君子文化。生而為人,就應當要做君子。無論「知命」、「知禮」、「知言」還是「知人」,最終都是為了成為君子。對民眾來說,不僅自己要成為君子,還要努力影響周邊之人成為君子;對為政者來說,不僅自己要以身垂範成為君子,還要制禮作樂,以禮之規範、樂之教化使整個社會成為君子社會。

沒人不希望與君子相交,沒人不希望生活在君子社會。以人類歷史的經驗來看,即使是禽獸,也不會願意生活在「小人社會」、「禽獸社會」。不過,正因為人類社會仍徘徊於「小人社會」與「禽獸社會」之間,仍未真正脫離「叢林」狀態,所以才更需要「君子之道」的教化和引領,以期早日進入「君子社會」。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為人之道四知:知命、知禮、知言、知仁。——《曾國藩日記》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了一條,知仁。
  • 《論語幫助你成功》:不違天命,知言知人,善人是富!
    我曾經一年讀了超過300本書,但當中的經典書籍寥寥無幾,讀完這些非經典書籍後更覺得無助,越讀越迷茫。幸好後來,我在《論語》當中的「堯曰」篇找到了以下三種成功的智慧,這讓我受益匪淺。1、「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是指「不知道天命的人,是不能成為君子的」。那「天命」是什麼呢?「天命」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規律」,我們每個人都是沒有辦法逆轉自然的規律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種天命。
  • 知言,知也;養氣,行也||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5)
    【編者按】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系列,是「清新書坊2020君子網上學堂」的基礎課程,本文為行其庭先生對《孟子·》3·2章(續)的內容疏解。「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 【範思朦讀論語心得】第26期,知之為知之
    寫在前面的話:「範思朦頻道」開設專欄——《範思朦讀論語心得》,不定期更新。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3.報紙創刊半個月來,主要缺點是內容空虛、消息零碎、缺乏中心。原因是市區級各部門負責幹部沒有負起責任。必須領導人負責,全黨辦報。他們負起責任,可以使報導方針正確,內容充實、明確、生動活潑。
  • 長安雅士淺論佛家守戒,儒家知禮
    餘謂,守的是「善」,戒的是「欲」。一般而言,佛教講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開戒決定不是為便利自己,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救度眾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時,都不算有開緣。因而,「持」是受持,「犯」是破戒。開緣裡面,開戒是持戒,並沒有犯戒。
  • 「不動心之道」小識 ——讀《知言養氣章》札記
    從這個意義上說,「養氣說」是「性善論」的補充和發揮,使「善」從一種天性被提升為一種自覺的品質,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孟子曾說過「仁義禮智根於心」「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可見,在孟子處,「心」是道德意義上的,由於孟子主張「性善」,所以「心」就成了人性——仁義禮智的承擔者,只要保存了自然的「本心」也就達到了一種內在的自足與完滿,而君子之道也就是「存心」而已了。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三章
    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命本於天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堅實的天文和數學成就基礎之上,對此,我們看下面的數據支持。中國戰國以前記載下來的星官,大約為38個,共包括200餘顆恆星;到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中,則系統地記載了全天92座星官約500餘顆恆星。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
  • 論孔子的「知人」即智慧
    孔子認為不知命者無以為君子,不知禮者無以立足於世,不知言者無法認識人,換而言之,人只有善於取法,才能善於知人,知人方知重禮,重禮方知君子之道,行道才能教化萬民、禮治天下,知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關鍵,孔子認為知人即是智慧。
  • 一個知天命的人,必然懂得這兩句「天機」,人生註定越走越順利!
    一個知天命的人,必然懂得這兩句「天機」,人生註定越走越順利!文/處世大絕學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大意:「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 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多半是「富貴命」,早晚出人頭地
    若論人的本質和根,莫過於孔子的《論語》。《論語》中有一句話,剛好可以概括這些「巧者」的共同特徵。這句話就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1、「巧者」知命「知命」有兩層意思,一是「知勢」,二是「知己」。所謂「知勢」,就是了解大勢小勢,能做到順勢而為。
  • 「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的解釋探求
    既為外物所感,則習以性成。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是相遠也,故君子慎所習。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嘗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這樣的解讀是以孔安國所說的「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為基調,上知與下愚,即為明智與愚蠢。習作名詞「性習」講。
  • 【線上學塾】重讀《論語》往期內容 ‧ 151-153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簡體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互鄉這個地方的人不講道理,很難和他們講為善之道。有一天,有個從互鄉來的小孩求見孔子,孔子竟然接見了他,學生們感到很疑惑。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在讀《論語》時,如果對一些篇章了解不透,就會生出一些疑惑,往往會感覺前後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如《子罕篇第九·一0》章,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