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2021-03-01 韭堂雜俎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呼其名曰:「由,我今教誨汝為知之乎!」此皆語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者,此誨辭也。言汝實知之事則為知之,實不知之事則為不知,此是真知也。若其知之,反隱曰不知:及不知,妄言我知,皆非知也。」言子路性格剛,此處應理解為逞強,好面子,常不知而強言為知,所以夫子特為子路教誨不要自欺欺人,要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真的知道。

 

此處提到子路這個人早年性格外強中乾,好逞強使氣,是不是這樣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這段表述可見子路性格直率勇猛,裝束上佩戴雄雞和豭豚二物為飾物,雄雞和豭豚皆象徵勇武,故勇者配之。韭堂按,豭豚亦作"豭豘"。小公豬,後泛指公豬。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所以子路初識孔子時是非常粗魯無禮的。

 

我們通讀《論語》和《孔子家語》,可以看到,最敢於忤逆孔子的,就是子路。孔子提點敲打最多的,也是子路。例如在《論語.子路》篇記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先正名分。」於是子路便說孔子怎麼如此迂腐,孔子對此表示:「野哉,由也!」可見子路的人物特徵和師徒二人相處方式。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子路非常好面子,這特別體現在孔子對其的讚譽上。孔子每每有讚揚子路之言,子路總是高興萬分,喜悅之色躍然紙上。例如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曾用《詩經》裡的詩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來誇子路不嫉妒,不貪求的德性,結果子路就高興的有事沒事就經常念叨著這兩句,可見子路這個人好面子的性格還是十分生動而明顯的。所以,在本章,這裡,夫子特為子路這種好逞強,愛面子的人教誨之。學者諸君中有此問題的,當深玩此章。

《說文》誨,曉教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曉教也。曉教者。明曉而教之也。訓以柔克。誨以剛克。」可見,誨是言辭比較嚴厲的教誨,夫子本章用誨表示對子路是一次態度嚴厲的教育。

 

朱子《論語集注》云:「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亦不害其為知矣。況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此解大讚,因其特拈出「不自欺」之義,此章人多言其平淡無甚深之理,蓋使其看朱子此注,能復持己見乎?「不自欺」正是此章核心義理。

 

此文如果有歧義,唯一的原因就是對「知」的理解,我們知道,「知」古又通「智」,首先,知的本義是說出的話如箭一樣,一說表示掌握事理如箭般快速。另一說表示說話一矢中的。《說文》:「知,詞也。從口從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知。從口矢。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表示只有懂得一件事情,說話才可以一矢中的。段說應為是,首先第一義屬於複雜事物表達,按文字發生次第由簡趨難,表示說話因知道而能準確說中為「知」字本義。另䣄殽尹鼎金文:「以知恤(洫)[言辱](耨)」,表示使百姓懂得水利和耕作。䣄殽尹鼎,又稱徐尹鼎,出土於浙江紹興,春秋晚期。陳秉新《讀徐器銘文札記》中指出:「徐器䣄殽尹鼎為徐國職官資料」,銘文全文為:「敬盟祀,糾建塗(徐)俗,以知洫辱」。

「知」後引申出「知識」、「智識」、「智慧」之義,如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壺的「餘知其忠信也」一句。戰國竹簡一般現用以智為知。從目前文獻及出土器物考察,春秋時期尚無做「智」解之例,《論語.裡仁》「擇不處仁焉得知」或為後代注家錯解,或為再傳弟子所作,此字源考慮有待於日後進一步詳細考之。

 

如上述考證猶未能決,如何在古文獻中分辨其義,則可通過整體文義的邏輯來分辨。

劉寶楠《論語正義》云:「俞氏樾《平議》據《荀子.子道篇》及《韓詩外傳》所述此文並言「志之」,謂知與志通,亦是也。案:《荀子》云:「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云雲。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語汝。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則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俞樾說此字當讀成「志」,做「記住」解,言說最重要的是記住的就是記住的,沒記住的就是沒記住的,做事最重要的是能做的就說能做,不能作的就說不能做。「言要則知,行至則仁。」劉寶楠認為:「「言要則知,」「知」即「智」字。此文「是知也」,《釋文》云:「知也,如字,又音智。」音智當即本《荀子》。」清代訓詁學家戴望也持同樣的說法,認為「是知也」當作「智」解。劉氏又云:「又《非十二子篇》:「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以上文言信、言仁例之。「知」當讀「智」。楊倞注引《論語》此文,可見楊讀「是知」之知為智矣。」竊謂,本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四個「知」作「「知道、懂得」應無疑義,古今注家主流皆如此,如果作「智」解,則文義不通,所以當為「知道」之義。主要是前後兩個「知」,我們分別將它譯成白話文來方便理解:

① 「子路!我要告訴你什麼是智慧?知道的才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就是智慧。」

②「子路!我要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知道?知道的才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不知諸君怎麼玩味這兩句,竊謂第一義雖然言說高遠,但始終覺得邏輯上比較曲折,轉了一層。與其說這是一種智慧,不如說其是一種德行來的貼切。而第二義則自然流暢,句義通順無曲澀之處,而且上文已分析過子路好強愛面子的性格,所以夫子此語確實是對子路平實而淺顯的教誨,因為以子路的性格和特點,尤其又是早期,夫子如果對子路說這麼複雜的哲思,子路確定真的可以理解嗎?通觀《論語》中,夫子對子路言說都是極平實淺白的,再結合上文我們對「知」字字義時代的考證,故可認定第二義為正確的孔子原義,應是可信的。

 

白話平譯:子曰「子路,我教你如何才是真正的知道、你知道的你去說知道了,你不知道的就不要去說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的道理啊」。

 

韭堂證義:本章精義即朱子所闡發的「不自欺」,孔子希望子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學習,能夠冷靜認識自己的「知之」和「不知」,目的是樹立子路「毋自欺」的「自誠」之心,只有「毋自欺」,人才會在知識、德行上有所長進。

 

劉蕺山云:「古人一言一動,凡可信之當時,傳之後世者,莫不有一段真精神在內。這一段精神,所謂誠也」。在人道的層面上,「誠」和「毋自欺」是可以劃等號的,《中庸》明言:「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毋自欺」就是蕺山所說的「真精神在內」,它是人的一種無苟且的真精神,一種真正的大丈夫氣概,人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知之為知之,不以不知為強知」,如此方是一個大寫的人,方可日日新,苟日新。在人生「誠意」的視域中,「真」「誠」「毋自欺」三個詞語所代表的意象是高度同構的,誠如程頤和朱子所說「有真至精神是誠」,「「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並且這一「真精神」可上至與天地相感相通,因為「人之神則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邵雍《皇極經世.觀物外篇》)

 

「毋自欺」的精義長期應用在古人讀書治學上,王學後學邵廷採曾撰《姚江書院訓約》規誡學子,其中反覆闡發「毋自欺」的誠意:

「《大學》言『毋自欺』,《中庸》言『不誠無物』。蓋心術不純,學問事功俱無歸宿。……

故先儒陳真晟謂『誠意是《大學》鐵門關』;蕺山劉子揭慎獨為宗旨;拙修史先生每警門人以立誠為第一步,一念虛假,通體皆非……

但能從為己之心打進,不患不日新月盛。」

 

可見古人成德豈是輕飄飄事業?必是磨難血淚中得來,今之學者當細思『誠意是《大學》鐵門關』一語,反省自己是否為學做事有否做到「毋自欺」,有所省察,便可有所改進,過得此鐵門關,前途自不可限量。

另外「毋自欺」還能彰顯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君子見得義理真切,知道人之有限性,更能心存敬畏,如此方能不為利害所迷,不為流俗所惑,更加堅定君子所立之志向,所守之價值,有所為有所不為,振拔氣概,提撕世風。郭店楚簡出土《魯穆公問子思》全文雖只有150字,但卻生動的展現了子思傲然獨立的「毋自欺」之君子品格,其凜凜之風對今之知識分子樹立自己獨立品格依然很有啟發意義。今全文節錄於下: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何如可謂忠臣?」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向者吾問忠臣於子思,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恆稱其君之惡者,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交祿爵者也。恆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

 「恆稱其君之惡」!一個「恆」字,把子思的傲然獨立和以道事君的人格力量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歐陽禎人《《魯穆公問子思》到《孟子》》一文中認為:「根據這段文字的行文風格和表現的內容,我們可以確信,荀子把子思與孟子歸為一個哲學流派,是完全正確的。《孟子》在描述到孟子與各位國王談話的場面時,其內在的精神氣質與《魯穆公問子思》是完全一致的,這主要是因為子思與孟子在人格的追求上、價值的取向上有一致性的緣故。過去由於文獻不足,有些學者否認思孟學派的存在。現在荊門郭店楚簡的出版,說明《荀子·非十二子》指斥的《五行》一文確實存在,「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的記載是歷史事實。」

魯穆公時期,韓趙魏已經完成三家分晉,而魯國北方的姜齊國在田氏家族的陰謀中也已搖搖欲墜,國際形勢已經清晰表明魯之三桓,對魯穆公是一個巨大威脅。魯穆公希冀通過扶持新的勢力來改變三桓家族的權力壟斷,那麼新興的卿大夫力量顯然就是最好選擇。而孔門弟子尤其是孔子後人的子思就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魯穆公為了拉攏子思,不斷的派人為子思送去「鼎肉」,而子思看出魯穆公並不是真心想用自己來行大道,而是作為對抗三桓的棋子。《孟子.萬章》記載:「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郭店楚簡和《孟子》兩文對照,就可以看出魯穆公和子思的真正衝突所在,在功名利祿面前,子思沒有違背自己的價值信仰,沒有自欺欺人的認為魯穆公是求賢,「毋自欺」之剛毅氣象,雖遠邁千古而今之可想見,真可謂智慧與氣節卓然並立

那麼,最後還有一個輕鬆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孔子作為聖人有沒有「不知」的事情呢?我們在《論語》中嘗試檢索一下,發現有這麼幾處孔子的「不知」,備錄於下,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論語.八佾》11)

有人問孔子關於舉行禘祭的內容,孔子說:「不知道。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12)

至少在表面上,孔子表示「不知」死。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28)

孔子說:「大概有一種人不懂卻自以為是而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人。我都是靠多聞從善而得知的,這也說明了孔子承認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識的。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8)

「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

 

值得玩味的是《論語》的最後一篇,特別編選了孔子說的三種「不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此三不知,卻是一個君子應知的三件事,如果還不知,就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君子。《論語》以學為始,以知為終,其中似乎有某種編撰者的微義存焉,指導我們在對《論語》的不斷學習中去發現其意蘊所在。

                             同期錄音請移步喜馬拉雅app收聽

相關焦點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永遠無法取得進步。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務實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務實,否則建築在海市蜃樓的理想就落為妄想了。    ——星雲大師務實是我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王符在《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意思都是在著重說明「務實」的重要性。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
  • 清晨領導力字典199|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已經結束,意味著面試準備已經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形式主要為結構化和無領導。
  • 【範思朦讀論語心得】第26期,知之為知之
    寫在前面的話:「範思朦頻道」開設專欄——《範思朦讀論語心得》,不定期更新。
  • 面試解析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請你談談對兩位先哲這兩句話共同點的認識。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 每天學點國學:知之為知之
    【原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論語·為政》)【註譯】女,通「汝」,你知:通「智」。仲由,字子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 【經典沐心】知之為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未卜與不知也——知之謂不知
    中文名未卜拼音wèi bǔ類型漢語詞彙注音ㄨㄟˋ ㄅㄨˇ出處解釋沒有卜佔;引申為不知,難料。[1]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敬仲 ﹞飲 桓公 酒,樂。公曰:『以火繼之。』後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龔興芳讀《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論語•學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相關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有:《論語•憲問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論語|學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
    錢穆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貴,而我之不知人所以為可患。」白話的釋義是,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不知人。」這個意思講得很簡單,就是不怕我不為別人知道。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比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進城)。司門者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元心按:此章分歧較大,梁啓超等人將其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斷為「
  •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禘禮是大宗族聚會,是祭禮不是喪禮,不哀而有敬,「天子穆穆」,莊重怡然,心情是和悅的。「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邢疏:「此章言諱國惡之禮也。孔子答言,不知禘禮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