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沐心】知之為知

2021-02-19 經典沐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人們習慣於以是否掌握知識作為知與不知的界限,其實這樣看問題是片面的。  

  古希臘有個青年認為自己比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還聰明,到處炫耀自己的學問。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他一個問題:「世間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青年不假思索地回答:「雞是從蛋裡面孵化出來的,自然是先有蛋!」

  「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從哪裡來?」蘇格拉底又問。

  青年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

  「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裡面孵化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蘇格拉底窮追不捨。

  青年抱怨說:「你怎麼提出這麼一個怪問題呢?現在我也問你一個問題。」

  「請提吧。」蘇格拉底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你說說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青年迫不及待地問。

  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笑了:「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

  蘇格拉底說:「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非知,以不知為不知為知。

  別以為蘇格拉底是在說繞口令,他的「以不知為知非知,以不知為不知為知」其實閃耀著哲理的光輝,道出了知與不知的真諦。

  人生天地間,要學的知識就像那浩渺的宇宙,永無止境。一個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人,是真正的「知」者,正因為他深知自己所知有限,所以,他不會停下自己求知的腳步。而且,不知就說不知,他誠實的態度,最終也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而一個不懂裝懂的人,他失去的是寶貴的獲取真知的機會。而且,他「裝」出來的「懂」不過是一道虛幻的光環,終有一天,那「光環」會褪去色彩,那時,「以不知為知」者可笑的馬腳就會格外醒目地顯露在眾人面前,這才是最大的「不知」啊!

     

   《經典沐心》叢書為心靈賦能

     購買請加微信18765321363

身有塵

清水可洗

心有塵

何者能沐

唯有經典

清水洗塵

經典沐心

相關焦點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永遠無法取得進步。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務實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務實,否則建築在海市蜃樓的理想就落為妄想了。    ——星雲大師務實是我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王符在《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意思都是在著重說明「務實」的重要性。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莊  子內篇     大宗師【原文】     知天之所為
  • 歷年高考滿分作文:《熟而知之》《退而知之》
    中國自古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裡的「學」,通常被理解為從師學習。韓愈就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請結合你的心得和體驗,在「______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 每天學點國學:知之為知之
    【原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論語·為政》)【註譯】女,通「汝」,你知:通「智」。仲由,字子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
  • 「生而知之」辯
    圖註:孔子講學圖按:前幾天我在微信公眾號中發了一篇《夫子所言的「四類分子」》一文,藉助《中庸》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句話,聯繫現實生活,對夫子所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做了進一步的解說。
  • 【範思朦讀論語心得】第26期,知之為知之
    悔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由說的話,仲由也就是子路。孔子說:「子路啊,今天教給你對待知道與不知道的正確態度吧!」知道,或不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一個事情,你知道與否,心中應該是有數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實際的做派,卻是兩回事,往往會將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是一篇非常好的辯證論證的議論文,大家要注意:這個作者不僅在結構上做到了論證,在語言上也做到了論證。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唯有首句用「有」字,下面四句均是「能」字。「有」與「能」相比,語氣偏弱,有或然性,所要傳達的意思是:「知止」是「定」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知止而後有定」,朱子注曰:「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陽明先生曰:「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
  •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他筆筆鼓立,筆筆到位,筆筆飛動,絕無一絲一毫的松、塌、蔫、浮、滑、走、敗。其神完氣足,精彩百出,令人嘆為罕覯。自唐中葉以後,未見有書到此境者——我如此說,會招致疑惑,以為我是師生之契,有意張皇……我自問我們是論道論藝,並無「人情世故」羼擾的餘地。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有感於「困而知之」
    日前,為孩放誦讀版本《中庸》,聽的一句甚感,云:「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幾日來,日日欣喜,皆因困而知之。一者,因「一」而喜。「一」者真常之理,《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說不清,道不明者,一也;可我等認為非為真,認為其後必定有真理,其實無常本真理。二者,因己經歷。時至今時,己度過六六春秋,回望來時路,所知皆似「困而知之」。兒時饑寒,少時壯志,屢屢得傷,而至立業,常不遂願,每因困時,才知一二,卻依舊困而不知。
  • 人之知,得非如此乎?
    初生之嬰兒,呱呱墜地,餓即號哭求食,不得不休,得其欲,方酣然入夢。據傳,嬰孩入夢,可上入天庭,與天人嬉戲,故有夢中發笑之形為眾所見。此時之形狀,混混沌沌,皆憑本能行事,為至璞之形也。及至靈智初開,得家人之教誨,乃懂呼其父其母,稍識事物之名,之形,之用。然此其物之萬一也,仍存萬千其不知不識之物。其因無他,未得見教也。此即見一不知一之形也。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清晨領導力字典199|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 天下無難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
    所以我常說有兩個「知其不可」,我們同時要具備。第一個「知其不可」,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明明知道它不會成功,但是還是要做,各位啊!了不起啊!光這一句話就了不起,光這一句話就是聖人,你就做不到,你功利嘛!你求有所得嘛!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為什麼還要為之?
  • 知天下,也知其不可而為之 | 陳曉明教授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其二,「知其不可而為之」。看上去這句話與前一句「識時務者為俊傑」有矛盾處,既然識時務,何以還會,何以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呢?識時務是識天下大勢,識潮流趨勢,但並不等於要追趕潮流,要跟著潮流跑。「識時務」是為著看清歷史的方向而堅持信念,而在當今時代,要有自己的真實的理想理念並非易事,可能是要有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想去這句話在座的諸君一點都不陌生,語出《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下句是什麼?僅8個字,道出深藏於心的孤獨
    這首詩中,有七個字,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知我者,謂我心憂」,實際上,這一句的下句,才更加令孤獨者淚流。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