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2020-12-16 央廣網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的《論語解·序》,原文是「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在講「知」和「行」的關係問題。人最初總是根據自己當時的理解來行動、來實踐的,可是隨著實踐的深入,人的知識會增長,認識也會更加精進,而這種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讓他的行動變得更通達、更有方向感。也就是說,「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斷地把前一步的認知和實踐形成的經驗作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這樣這個事業才會越來越進步。這也就是總書記所說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十年春風化雨,改革開放讓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中國人民從溫飽不足到走向小康富裕。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使用過多個典故,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比如今年4月,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說到:「『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旨在表達拒絕改革、拒絕創新,就只會被歷史淘汰,只有推進改革,才能夠達到所謂有利於民、有利於事業的目的。

再比如2014年4月,習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曾說,「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的典故表達了改革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在提到改革開放時,習總書記還多次引用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句話,展現四十年來中國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也表達了黨和人民敢於涉險灘,用壯士斷腕的勇氣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相關焦點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記華興中學初二年級社會實踐活動(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華興學子不只要做知識的成功者,更要做行動的頂尖者。我們是初二年級實踐活動第三小組,我們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
  • 「每日一習話」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理念在人們頭腦中確立需要一個過程。確立新發展理念,需要不斷學、深入學、持久學,從靈魂深處確立對新發展理念的自覺和自信。
  • 法官王雅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法用法,知之深則行愈達!
    編者按「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根據收案數量和她的管理能力,她帶領的速裁團隊也從建立之初的3個審判組逐漸擴展至目前的5個審判組。
  •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2019-06-11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習近平演講中用的這些古語,要怎麼翻譯?
    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精彩的講話擲地有聲,振奮人心![Photo/Xinhua]「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習近平在講話中一如既往地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這些古語的來歷你知道麼?如何將這些重要表述介紹給世界呢?跟CD君一起學習吧!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讀習近平 《知之深 愛之切》
    中共石家莊市委、正定縣委整理編輯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的文稿,輯印成書《知之深愛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這是繼《擺脫貧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之江新語》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後,習近平同志的又一本著作。 該書題目和代序均來自於習近平同志1984年發表的文章《知之深愛之切》。該書節選了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的20篇講話,分別單列標題28篇。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知與行(讀書筆記)
    知:曉得、明了。(理論) 行:行動,活動。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新年賀詞:行之力則愈進,知之深則愈達
    學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科院)2021年新年賀詞:行之力則愈進,知之深則愈達2021年1月1日,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科院)發布新年賀詞。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相信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情況正漸入佳境,問題也在一個個產生和解決中,成績正在日益長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而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行」,是反思通過「行」來體現,在做事上與運用,這就是知識的完全表達。了解自己很重要,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在講,不管是國外的哲學家還是本土的哲學家都在強調,他們認識到這點,並且把它講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這同樣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 從《習近平用典》中感悟學習之道
    習主席指出:「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用典》中關於學習的論述言簡意賅、鞭辟入裡,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細細體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這是讀書為學應有的態度,也是做人做事亟須的品質。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