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的《論語解·序》,原文是「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在講「知」和「行」的關係問題。人最初總是根據自己當時的理解來行動、來實踐的,可是隨著實踐的深入,人的知識會增長,認識也會更加精進,而這種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讓他的行動變得更通達、更有方向感。也就是說,「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斷地把前一步的認知和實踐形成的經驗作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這樣這個事業才會越來越進步。這也就是總書記所說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十年春風化雨,改革開放讓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中國人民從溫飽不足到走向小康富裕。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使用過多個典故,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比如今年4月,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說到:「『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旨在表達拒絕改革、拒絕創新,就只會被歷史淘汰,只有推進改革,才能夠達到所謂有利於民、有利於事業的目的。
再比如2014年4月,習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曾說,「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的典故表達了改革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在提到改革開放時,習總書記還多次引用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句話,展現四十年來中國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也表達了黨和人民敢於涉險灘,用壯士斷腕的勇氣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