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知行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主題。據《左傳·昭公十年》記載,鄭國大夫子皮對子羽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荀子》有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貞觀政要·慎終》寫道:「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這些論述主要著眼知行「難易」之辯。宋明時期,理學各派對「知行」進行深入探討,形成系統的知行理論。在張栻看來,知與行是一個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他一方面重視踐履,提出「學貴力行」;另一方面也重視致知,否定「只務踐履」之偏,認為「須是致知力行互相發明始得」。
知之深能促行。戰國亂世,秦國偏居西陲,因順應時勢、採取正確的變法策略,最終戰勝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本有實力與秦國爭雄的趙國,卻任命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長平之戰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自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中庸》裡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識須經過審視、發問、思考、判斷,提煉出「真知」,才能有效指導具體行動。當前,有人調侃,「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有人收藏了很多文章,把「收集」當作「擁有」,然而沒有經過成熟思考和內化,沒有付出「致知」的努力,認知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於己並無多少增益,更談不上指導實踐。
行之力可益知。晚清名臣左宗棠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體驗:「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左宗棠努力在事上學習、總結,不斷深化認識,因而行軍作戰頗有建樹。這也啟示我們,行事下足功夫,才能把握事物內在規律、獲得真知。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下田耕作、研究稻種,最終用一顆種子改變世界;鍾南山在最危急的時刻奔赴疫情「震中」,通過實地研判提鍊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重要建議;「天眼」之父南仁東在西南大山的荊棘荒野裡跋涉追尋,花費12年找到安置「天眼」的最佳地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大步走」,實踐不斷出新,理論日趨成熟,背後離不開先鋒人物的忘我付出,也離不開各行各業普通人的艱苦力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們必須始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朝著知行合一的方向不斷努力。無論何時何地,只有堅持邊學習、邊調研、邊工作、邊總結,使得認識由粗到精,實踐由淺入深,不斷循環往復,才能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