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2021-02-07 西安政務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知行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主題。據《左傳·昭公十年》記載,鄭國大夫子皮對子羽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荀子》有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貞觀政要·慎終》寫道:「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這些論述主要著眼知行「難易」之辯。宋明時期,理學各派對「知行」進行深入探討,形成系統的知行理論。在張栻看來,知與行是一個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他一方面重視踐履,提出「學貴力行」;另一方面也重視致知,否定「只務踐履」之偏,認為「須是致知力行互相發明始得」。

知之深能促行。戰國亂世,秦國偏居西陲,因順應時勢、採取正確的變法策略,最終戰勝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本有實力與秦國爭雄的趙國,卻任命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長平之戰致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自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中庸》裡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識須經過審視、發問、思考、判斷,提煉出「真知」,才能有效指導具體行動。當前,有人調侃,「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有人收藏了很多文章,把「收集」當作「擁有」,然而沒有經過成熟思考和內化,沒有付出「致知」的努力,認知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於己並無多少增益,更談不上指導實踐。

行之力可益知。晚清名臣左宗棠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體驗:「事無大小,均有一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果能日日留心,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事事留心,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左宗棠努力在事上學習、總結,不斷深化認識,因而行軍作戰頗有建樹。這也啟示我們,行事下足功夫,才能把握事物內在規律、獲得真知。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下田耕作、研究稻種,最終用一顆種子改變世界;鍾南山在最危急的時刻奔赴疫情「震中」,通過實地研判提鍊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重要建議;「天眼」之父南仁東在西南大山的荊棘荒野裡跋涉追尋,花費12年找到安置「天眼」的最佳地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大步走」,實踐不斷出新,理論日趨成熟,背後離不開先鋒人物的忘我付出,也離不開各行各業普通人的艱苦力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們必須始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朝著知行合一的方向不斷努力。無論何時何地,只有堅持邊學習、邊調研、邊工作、邊總結,使得認識由粗到精,實踐由淺入深,不斷循環往復,才能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精彩篇章。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記華興中學初二年級社會實踐活動(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華興學子不只要做知識的成功者,更要做行動的頂尖者。我們是初二年級實踐活動第三小組,我們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
  • 「每日一習話」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
    他指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理念在人們頭腦中確立需要一個過程。確立新發展理念,需要不斷學、深入學、持久學,從靈魂深處確立對新發展理念的自覺和自信。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對新發展理念的學習,結合歷史學,多維比較學,聯繫實際學,深入把握新發展理念對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深入把握新發展理念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指導意義,真正做到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 法官王雅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法用法,知之深則行愈達!
    根據收案數量和她的管理能力,她帶領的速裁團隊也從建立之初的3個審判組逐漸擴展至目前的5個審判組。在辦理某知名商標和知名公眾號惡意搶註系列案中,她耐心與被告展開分析,設想矛盾持續下去的不良後果,由此打開了被告的心鎖,繼而建議原被告就前後已訴16件及尚未起訴的60件糾紛一併展開調解,成功化解了雙方多年的積怨,讓原告如願以償收回知名商標和公眾號,被告也減輕了賠償數額,徹底終結了李逵與「李鬼」之戰,原告喜出望外,被告如釋重負,王雅俊法官也感受到了法官職業的成就感。
  •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學講話 見行動】馮建虎:學而知不足 愈進則愈惘 2019-06-11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新年賀詞:行之力則愈進,知之深則愈達
    學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科院)2021年新年賀詞:行之力則愈進,知之深則愈達2021年1月1日,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科院)發布新年賀詞。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知與行(讀書筆記)
    知:曉得、明了。(理論) 行:行動,活動。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相信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情況正漸入佳境,問題也在一個個產生和解決中,成績正在日益長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而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行」,是反思通過「行」來體現,在做事上與運用,這就是知識的完全表達。了解自己很重要,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在講,不管是國外的哲學家還是本土的哲學家都在強調,他們認識到這點,並且把它講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這同樣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旗小學趙麗娜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020年的鳳城市教育系統後備幹部培訓,讓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這次培訓,讓我感觸頗深,更重要的是讓我學習之後有了更好的高度去進行工作。一、 一句話的力量丹東市進修學院齊景生說,讓真正的學習在課堂上發生。當時覺得這句話真是很有靈魂,回到學校我一定要學以致用!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知」與「行」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為此,他又一次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稿費,妹妹讓他留下四分之一貼補家用,他拒絕了:「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1934年發表《行知行》一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從此改名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後又創辦以招收難童為主的育才學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