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非常好的辯證論證的議論文,大家要注意:這個作者不僅在結構上做到了論證,在語言上也做到了論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知和行,是一雙筷子,齊頭並進,缺一不可「。這些語句把知和行緊緊連接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都對,在一起更好」的論證原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建議大家把文章中知和行同時出現,相互對照的句子反覆閱讀,加深感受。認知和行動是兩個層面的概念,認知是我們的思維,三觀,看法,行動則是將我們的認知落到實處(破題)。材料中那位乘客,看似為乘車老人講情,其實也只是動動嘴,停留在知的層面上,相比之下,司機的行為擲地有聲的詮釋了什麼是知行合一,(聯繫材料)由此可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中心論點)良好的認知是正確行動的前提。(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呼應中心句)行動是一個人良好認知的有力證明,(分論句2)辦實事遠比做口頭主義者更有意義。近日,一個流落街頭的乞討者登上熱搜,他每天把路邊亂停亂放的一輛輛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日日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用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充滿正能量,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不公而泯滅人性的美好,他的行動正是他內心認知的體現。相比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他做到了用實際行動去說話。所以良好的認知,也要配合實際行動才更有價值和意義。(論證有力,呼應中心句)知行合一,才是把事情做成功的前提。(分論句3)莫振高是廣西一所中學的教師,他愛學生如愛自己的孩子。出於對自己的學生的關愛,他到處奔走「化緣」,最終憑藉他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學校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條件,也是他對學生的關愛之心,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近三百名學生,讓他們如願走進了大學,走出了大山。(用例)莫振高老師在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支持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奔走,最終換來了學生命運的改變。他也因此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化緣校長」。如果沒有信念的支撐和行動的堅持,若不是莫振高老師做到了知行合一,哪裡還有這些學生的未來呢?(呼應中心句)知和行,是一雙筷子,齊頭並進,缺一不可;知和行,是一對摯友,相互扶持,共同成就;知和行,是唇和齒,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知若離開行,空洞而無力;行若離開知,缺失了靈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結分論點,闡述二者關係)
一個靠譜的語文老師
信掃一掃讚賞作者 Reward
一個靠譜的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