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021-02-19 薑汁兒

這是一篇非常好的辯證論證的議論文,大家要注意:這個作者不僅在結構上做到了論證,在語言上也做到了論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知和行,是一雙筷子,齊頭並進,缺一不可「。這些語句把知和行緊緊連接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都對,在一起更好」的論證原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建議大家把文章中知和行同時出現,相互對照的句子反覆閱讀,加深感受。認知和行動是兩個層面的概念,認知是我們的思維,三觀,看法,行動則是將我們的認知落到實處(破題)。材料中那位乘客,看似為乘車老人講情,其實也只是動動嘴,停留在知的層面上,相比之下,司機的行為擲地有聲的詮釋了什麼是知行合一,(聯繫材料)由此可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相輔相成。(中心論點)良好的認知是正確行動的前提。(分論句1)打開電視,經常聽到法制欄目報導某某棄嬰案件,某某早早輟學,為掙打錢涉毒案件等等。(用例)案件裡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觸犯法律,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社會的安定,人類的和諧是離不開正確的認知的,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三觀如何能夠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呢?所以,良好的認知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行動指引方向。(呼應中心句)行動是一個人良好認知的有力證明,(分論句2)辦實事遠比做口頭主義者更有意義。近日,一個流落街頭的乞討者登上熱搜,他每天把路邊亂停亂放的一輛輛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日日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用例)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充滿正能量,他並沒有因為生活的不公而泯滅人性的美好,他的行動正是他內心認知的體現。相比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他做到了用實際行動去說話。所以良好的認知,也要配合實際行動才更有價值和意義。(論證有力,呼應中心句)知行合一,才是把事情做成功的前提。(分論句3)莫振高是廣西一所中學的教師,他愛學生如愛自己的孩子。出於對自己的學生的關愛,他到處奔走「化緣」,最終憑藉他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學校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條件,也是他對學生的關愛之心,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近三百名學生,讓他們如願走進了大學,走出了大山。(用例)莫振高老師在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支持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奔走,最終換來了學生命運的改變。他也因此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化緣校長」。如果沒有信念的支撐和行動的堅持,若不是莫振高老師做到了知行合一,哪裡還有這些學生的未來呢?(呼應中心句)知和行,是一雙筷子,齊頭並進,缺一不可;知和行,是一對摯友,相互扶持,共同成就;知和行,是唇和齒,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知若離開行,空洞而無力;行若離開知,缺失了靈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結分論點,闡述二者關係)

沛捷老師

一個靠譜的語文老師

信掃一掃讚賞作者 Reward

一個靠譜的語文老師

相關焦點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中國的古代不缺讀書文宗之才,不缺學優則仕之官,不缺道德高尚之人,但缺經世致用之教。對於教育,很多時候的灌輸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做大官發大財」。這造成了書呆子和功利心,一種教育的偏向就走向了書本成為了全部,讀書為了出人頭地。
  • 國旗下的演講: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學習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所以我們學校倡導「生活教育」,高一學生本周要上有關拓展和研究型課程了,我希望你們抓住機會,思考實踐,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結合,學出成果來。這個真的很重要,你們將來高中畢業、大學學習中會越來越體會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這個實踐實際上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甚至大師大家的土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
  • 一堂導師課對高中生的啟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論分析參數,專項訓練所謂「分析參數,專項訓練」實質上是要釐清「知」與「行」。 「知」之一字,所以維繫心境。 魏源言:「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北大重慶見習生簡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這短暫實習的最後一周裡,從聆聽校長、市委領導和師兄講話,到多次走入社區親臨業委會成立流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深入基層,在最難的基層工作中磨練自己,成長為可堪大用的新時代青年。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原標題:行也是知之始,知也為行之成 做站在時代前沿的人)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為此,他又一次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稿費,妹妹讓他留下四分之一貼補家用,他拒絕了:「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1934年發表《行知行》一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從此改名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後又創辦以招收難童為主的育才學校1所。
  • 面試熱點: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熱點背景:在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九個必須堅持」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引用了「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意在強調寶貴經驗是全黨全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需要繼續不斷豐富和總結。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旗小學趙麗娜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聽了丹東市教師進修學院尤雅娟主任的課,我突然間茅塞頓開,「德不立,行不遠,有大德,才有大智慧」。聽完講座後,我始終在思考:如何結合我們長期堅持的德育系列活動,把我們的德育教育變成修心,修德,有生命價值體驗的活動。同時增強他們對生命的感知力,立言,立德,立功。還要讓孩子們在人生漫漫的長路上有積極的體驗,讓他們獲得幸福感。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廉潔統戰
  • 「知」與「行」
    隱性之行,是哲學意義上的無形無相的覺知,這個心有終極意義。心如何行動呢?通過念頭,念頭又被稱為意,簡單的意是意念,複雜的就是思緒、思想。起心動念就是隱性之行。「知行合一」,要求「知」和「行」互相規定、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瞰學校丨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位於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巢湖,是合肥市屬的一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由原巢湖建築工程學校與巢湖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等多所職校合併而成。2018年3月,更名為「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近年來,在合肥、巢湖兩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工程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改善,辦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 每日一語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這句話出自《傳習錄》,意思是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夜學 |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而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行」,是反思通過「行」來體現,在做事上與運用,這就是知識的完全表達。了解自己很重要,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在講,不管是國外的哲學家還是本土的哲學家都在強調,他們認識到這點,並且把它講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這同樣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 教師資格證高分範文分享:知行合一,貴於行之(附批改)
    ——《禮記》2.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荀子3.朝有所聞,則夕行之。——《後漢書》4.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王通5.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韓愈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7.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責於知之。——司馬光8.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程頤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寓言不止團隊走進古老徽州村落
    寓言不止團隊上周就走出門,來了一場自然與文化之旅。10月12日-10月14日,為了慶祝寓言不止一歲生日,寓言不止團隊來到了歷史悠久的徽州古村,看老房子、小巷子、走石板路,體味古老的徽州文化。那些十三四歲,未到弱冠之年的徽州少年,就是從這一座座房舍,被往外一丟,走向人生的另一彼岸。也可以說是它們馱伏起了徽州人更厚重的夢想,是讓徽州人駐足、憩息、遠走。秋日晨曦,鬥志激昂;丹香四溢,英姿作彰。